巴菲特賣不賣比亞迪,這個問題其實不重要
本文系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資訊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圖:西安秦嶺下的比亞迪汽車製造廠區
巴菲特到底要不要賣比亞迪沒有?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重要。
這種問題,只要浮出水面,就是一柄反映投資人內心的魔鏡:一面是化石能源立刻出現的短缺,另一面碳中和所亟需的百萬億級的投資。
首鼠兩端,市場隨之呈現非常明顯的蹺蹺板結構——化石能源板塊上漲的時候,電新板塊就相對低潮,反之亦然。
但巴菲特不一樣。在鳥瞰芸芸眾生的視角里,他能做到魔擋斬魔。
01
西方石油,一個供給側的純粹故事
和猶猶豫豫的芸芸眾生不同,巴菲特更喜歡用倉位完成最真誠的表達: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最新的檔案顯示,伯克希爾哈撒韋在7月5至6日期間,再次花費697,777,920美元增持西方石油股票12,042,470股,買入的價格介於57.26-59.05美元,平均價格為57.94美元/股,也就意味著巴菲特至此已擁有西方石油1.75億股,約18.7%的股份。
在巴菲特5月股東會訪談中,他對西方石油持倉邏輯語焉不詳,但他特意提到了石油儲量的問題:
“目前美國政府有上十億桶的儲量,儘管現在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國家有這麼多石油儲備是好事,但仔細想想其實依然不夠多——三到五年這些儲量就可能沒了,你也不知道三五年後會怎樣。”
這句話給那些細心的抄作業投資人以明確的線索:
在幾年前,巴菲特帶著100億美金支援的阿納達科股權爭奪戰中,西方石油就已經對阿納達科的未探明儲量做了比較保守的估計: 合併之後,西方石油+阿納達科的證實儲量達到了35億桶,但考慮到在二疊紀的未開發地塊,西方石油未探明儲量與已探明儲量的價值已經高達1:1,這意味著併購完成之後未來西方石油將擁有極高的增儲潛力。
假如與估計一致,未來西方石油證實儲量能夠翻倍,巴菲特相當於今天就以558億美金市值和近300億美金負債的價格,買入了大約70億桶證實油氣儲量,每桶證實儲量價格在12美金左右。
對行業內人士來說,這個數字有其特殊意義:
自然資源研究公司Goehring & Rozencwajg Associates於2021年10月1日釋出了標題為“令人難以置信的萎縮的石油巨頭”的研究。
他們研究的四個石油巨頭,在2000年制定了一個目標,即每年增加5%的儲量。然而,四家企業都失敗了,它們的儲備實際上都在下降。
從2000年到2010年,四大巨頭在上游資本支出上花費了6150億美元。同期,他們生產了503億桶油當量,發現了411億桶油當量的新儲量,導致儲量替代率為86%,且平均發現和開發成本為每桶油當量 14.30美元。
2010年至2020年間,上游資本支出飆升至1.15萬億美元。與此同時,這些公司生產了506億桶油當量,並發現了433億桶油當量的新儲量——與前十年非常吻合。
儘管上游資本支出幾乎翻了一番,但這些公司仍然無法用新的儲備來替代生產。事實上,儘管支出增加,儲備替代率仍保持在85%。成效沒有顯著提高,但尋找和開發新儲量的成本幾乎翻了一番,從每桶油當量14.30美元增加到 26.40美元。
監管、法院和激進的 ESG 股東,都是導致這一結果的重要因素:
一面是容易開採的資源已經被開發,另一面是ESG碳中和等外界壓力對油氣開採的壓力增大,資本市場對舊能源避而遠之,只會讓本不富裕的石油勘探市場面臨更強力的供給側改革。
說到這,巴菲特逆勢入場邏輯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在油氣儲量提升十分困難,疊加ESG壓力迅速放大的今天,買入了儲採比最優,估值吸引的油氣公司,待價而沽,巴菲特的行動建立在一個純粹的供給側買入邏輯之上。
02
新能源的7尺資本門檻
說完了供給側,再來說說需求側的問題。
令諸多投資人對油氣企業駐足不前的問題,一直都是未來需求預期不佳,新能源的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讓所有的油氣企業都有所忌憚:光伏技術發電已經能實現平價上網,而擁有全球最完美光照條件的美國也已經擁有了迅速實現零碳發電的機會。
與歐洲對比,美國絕大多數區域年光照時長都超過2000小時,而歐洲則完全相反,大多數區域年光照都在2000小時以下。
如果不出意外,在風光條件出色的美國,光伏發電這一低碳新能源本應該像眾多ESG投資者所期待的那樣迅速鋪開,在光照條件最好的地方建立大型集中光伏電站,然後用輸電網路進入數百個城市,在黑夜和陰天雨雪天氣中用儲能裝置調峰。
這套邏輯從2008年巴菲特入股比亞迪至今,講了整整14年: 完美的自然稟賦,風光平價上網,疊加比亞迪在電池領域的技術,儲能技術+智慧電網+光伏,未來的電動車和軌道交通,下一個愛迪生和比爾蓋茨。
但這一切到現在還是沒有發生。
是哪裡出錯了?
03
老巴的能源版圖
考慮到巴菲特在能源領域的投資駕輕就熟,巴菲特對美國能源市場的觀點往往有常人難以企及的洞見。
在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指出了一個ESG投資人有意無意忽視的問題:
美國的電力網路需要進行大規模改造,最終成本將是驚人的。歷史上看,以煤為基礎的電廠常常位於靠近巨大的人口中心,然而,風能和太陽能電廠的最佳地點通常位於偏遠地區。
伯克希爾哈撒韋能源公司 ( BHE ) 正在建設輸電線路,將電力從偏遠地區輸送到人口中心。但是,這樣的遠距離輸電專案,前期資本開支非常巨大,一家電力公司需要先期投資數十億美元進去,然後才能產生少量收入。
更重要的是,輸電線路必須跨越州和其他司法管轄區的邊界,每個司法管轄區都有自己的規則和選區。伯克希爾哈薩維能源還需要與數百名土地所有者打交道,與再生能源發電廠和偏遠地區電網打交道,執行高複雜度的合同,
巴菲特不無戲謔的指出, 無論是維護舊秩序的化石能源既得利益,還是充滿幻想的新世界ESG投資者,大家都必須要認清現實:
美國能源體系的高度本地化和分權化,會讓光伏電站的推廣程序無限延遲,這是任何新能源技術和稟賦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光伏發電所依賴的州際輸電線路是一項可以帶來數十年穩定回報的投資,向清潔能源的過渡可能對生意有利,但需要無盡的耐心。
04
結語
巴菲特的觀點其實已經再明白不過了:
如果連美國這樣的各方面稟賦爆棚的應許之地,向風光發電轉型的時間都要以十年為單位計算;那麼比亞迪和各種碳中和的王的估值模型中,短期的大量光伏投產和儲能需求假設,就難以支撐這些公司的極高估值。
站在巴菲特的角度判斷,時間變數決定了他選擇西方石油而將新能源束之高閣:
西方石油的儲量都躺在二疊紀的地下,未來還將繼續開發,隨著全球化的倒退,化石能源在未來10年-20年都有可能面對時不時抽風的短缺和供應鏈擾動;
而作為新能源的代表,比亞迪已經將未來20年的增長折現,體現在比亞迪定價中,而美國碳中和的進度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行文至此,任誰都看得出來,這並不是一個很難的選擇題:時間的沙漏決定了一切。
往 期 推 薦
- 華為、蘋果入局,全球星鏈競賽開場
- 理想經歷了一次必要的挫折教育
- 叮噹健康招股書裡滿是“生鮮電商”的影子
- 電子測量儀器:一個隱祕的“卡脖子”行業
- 釘釘“減脂增肌”
- 中國創新葯頭上的“三座大山”
- 零跑汽車:銷量撐足了面子,但裡子呢?
- 雅迪與愛瑪的快樂,“蔚小理”們想象不到
- 廣東人“喝不動”東鵬特飲了?
- 海爾智家中報:數字化深度變革的觀察樣本
- 能“殺死”長春高新的,一定不是集採
- 什麼是網際網路需要的新敘事?
- 京東B面的“兩個象限”
- 你看好人形機器人嗎?
- 氫能的果子,眼看就要熟了
- 28年200倍漲幅裡的“福耀啟示錄”
- 核酸和它的兄弟們,正在開啟“去泡沫”
- 儲能“豹變”之後的估值隱憂
- 新冠疫苗競賽進行到哪兒了?
- 巴菲特賣不賣比亞迪,這個問題其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