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風口下,養老保險公司卻為何壓降主業
摘 要
資管業務剝離、個人養老保障管理業務壓降,養老險公司正面臨重新定位和轉型的十字路口,需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文|丁豔
編輯 |楊芮 袁滿
“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 第三 支柱”等關鍵詞頻頻登上熱搜,個人養老金政策落地後金融機構正同臺競技、群雄逐鹿,而和養老最為相關的養老險公司卻在持續壓降主業,站在轉型十字路口。
以年金起家的養老險公司正根據監管要求剝離相關資管業務、壓降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業務,迴歸養老本源。 公開披露資料統計顯示,2021年,國壽養老、平安養老、長江養老、太平養老、大家養老合計壓降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業務規模超過4000億元,降幅超40%。其中國壽養老、平安養老、建信養老和長江養老養老保障產品規模均超1000億元,目前養老險公司該類業務仍在壓降過程中。
銀保監會去年年末釋出的《關於規範和促進養老保險機構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涉及養老險公司的產品和業務結構的調整,倒逼養老險公司開啟了轉型之路。
截至目前,10家養老險公司均已向銀保監會報送公司定位、轉型和業務規劃方案。 對此,《財經》記者書面採訪養老險公司方面,部分養老險公司指出,監管機構目前正在研究中,尚未確定,目前暫不方便迴應。
據一位知情人士對《財經》記者透露,目前平安養老、國壽養老轉型選擇了“年金+保險”方向,長江養老選擇了“年金+資管”方向,建信養老則是選擇了資管方向。
“對養老險公司而言,轉型很難。”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儁生對《財經》記者表示,此前支撐養老險公司業務發展的企業年金、資管、短期養老理財這三大支柱,有兩項業務需要規範和清理,其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
一位壽險業高層對《財經》記者表示,“未來只有具備年金資質的養老險公司才有差異化存在的必要,因為養老險公司的第三支柱養老金業務、養老保險等業務和普通壽險公司高度重合,甚至覆蓋。”
主業壓降背後的盈利難題
養老險公司的業務結構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原本系承接第二支柱企業年金業務而生的養老險公司,最初即面臨了企業年金業務新增規模、盈利空間有限的難題。
原保監會2015年出臺《養老保障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後,養老險公司的業務範圍開始拓展。 由此,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資管業務成為部分養老險公司的重要盈利閘口。雖養老險公司規模不大、受關注度不高,但也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業務模式。
而後,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養老保險機構進一步聚焦養老主業,更好服務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銀保監會要求養老險公司重新定位,聚焦商業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基金管理、養老保障管理等具備養老屬性的業務領域,積極參與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建設。
業務模式上,10家養老險公司各有不同,諸如人保養老、新華養老業務集中在企業、職業年金管理方面,大家養老則只能做表內保險業務;平安養老、太平養老和泰康養老則對錶內和表外業務均有涉及;長江養老和國壽養老鋪設範圍涉及諸多資管業務。
2021年12月17日,和養老險公司發展息息相關的《通知》下發,涉及產品和業務結構調整兩方面內容,對養老險公司影響頗深。
具體而言,首先,銀保監會原則上不再允許養老險機構經營保險資產管理業務,包括受託管理保險資金和開展保險資產管理產品業務等;其次,《通知》要求持續壓降清理現有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2022年6月30日前,適時停止相關產品新增客戶,原則上於2023年底前完成存量業務清理。
一位壽險業高層對《財經》記者表示,養老險公司中諸如長江養老、國壽養老此前資管業務較多,現在銀保監會要求剝離後,其可以把這部分業務放到各自保險集團內部,該檔案影響更多的是其第三方資管受託業務等。
據瞭解,目前國內10家養老險公司均有經營該業務的資質,其中成立時間相對較短的新華養老、人保養老、恆安標準養老、國民養老暫未開展該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業務,因此實際開展個養業務的養老險公司主要為6家。
據天風證券研報指出,2021年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業務市場份額排名前四的機構為國壽養老、平安養老、建信養老和長江養老,其養老保障產品規模均超過1000億元,頭部集中化效應較為明顯。
對於2022年該類業務具體情況,多位養老險公司人士指出仍在壓降過程中。一位頭部養老險分公司負責人對《財經》記者表示,每款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鎖定期不同,部分鎖定期短的產品到期後,養老險公司不主動發行或客戶不再續期,這類產品就不存在壓降問題。同時其指出,今年上半年市場環境萎靡,短期理財產品收益較差,養老險公司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背後底層資產支撐不足。
據《財經》記者查詢平安養老險官網發現,其“養老保障產品淨值公告”一欄資料顯示,目前共計85款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其中68款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目前已處於到期終止狀態。
(圖片來源:平安養老險官網)
多位養老險業內資深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保險資管和個養業務在養老險公司佔比較高、盈利較好,剝離後這兩類業務後養老險公司業務結構將發生巨大變化,若僅靠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業務,公司將面臨盈利難題。
但與此同時,一位大型頭部養老險分公司負責人則對《財經》記者表示,短期內資管業務剝離、壓降個養業務後可能會對養老險公司短期業績帶來較大影響,但這並非“傷筋動骨”的大問題,從長期來看影響並不大。
轉型需尋差異化賽道
主業壓降背後,養老險公司正亟待尋找新的增長點。
按照監管要求,養老險公司未來發展路徑主要將聚焦商業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基金管理、養老保障管理等具備養老屬性的業務領域,同時參與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建設。
“毋庸置疑,發展養老保險、參與第三支柱養老金融是養老險公司未來探索發展的主要方向,但路徑也較為艱難。”朱儁生對《財經》記者分析道,一方面,第三支柱市場不僅包括養老保險,還包括銀行理財、基金等;另一方面,養老險公司若是希冀發展商業保險,其自身銷售能力相對較為侷限,過去做養老保障產品主要跟網際網路結合較多,線下銷售團隊幾乎未建立。若養老險公司轉型,其需要在非個人渠道方面探索合作,這對於to B市場比較重要。
同時朱儁生強調,養老險公司隸屬於各自保險集團,可以相互支援,但其若是希冀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可能會跟集團其餘壽險子公司之間帶有衝突性質,需要集團層面對不同子公司發展方向進行佈局和定位。
截至目前,已有5家養老險公司擁有了受託管理、賬戶管理和投資管理的年金“全牌照”,分別為平安養老、太平養老、長江養老、人保養老和國壽養老。另外,泰康養老既是年金基金法人受託機構也是賬戶管理機構,其投資管理牌照由泰康資管管轄,泰康保險亦是間接拿到了年金業務的“全牌照”。
申萬巨集源證券在其研報中指出,頭部養老險公司中,國壽養老、長江養老、人保養老、新華養老並不經營負債型的人壽保險業務,僅經營受託型的養老保障管理業務、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等業務,與監管導向存在一定差異。其中還強調,政策意圖是要求養老險機構體現專注養老金融服務長期性和保障性,提升管理水平,短期或對個人養老保障業務委託投資規模產生影響,長期倒逼養老險機構深度參與第三支柱建設。
事實上,養老險公司轉型已初見端倪。 今年4月,平安養老險釋出變更註冊資本有關情況的資訊披露公告,其指出擬向股東申請增資105.2億元。據瞭解,平安養老險大幅增資主要系公司計劃個人養老年金保險業務。
對於未來養老險公司的具體轉型方向,一位頭部養老險公司董事長對《財經》記者表示,“養老險公司在參與第三支柱方面確實和壽險公司存在一些重疊,但是其可以尋找新的差異化賽道。從投連險、萬能險角度來看,市場空間依然很大,養老險公司可通過銀行、網際網路渠道來銷售。同時,在靈活就業人員方面,養老險公司可以和就業平臺等方面進行合作。”
他還指出,養老險公司可以在萬能險、投連險方面發揮年金投資的優勢。從固定收益投資方面來看,養老險公司與銀行、銀行理財子等機構相差不大,但在權益投資、主動管理方面,養老險公司深耕年金市場超10年,顯然經驗更加豐富。
下一步,養老險公司的轉型將加速。 據瞭解,銀保監會已向養老險公司徵求意見,未來將按照機構監管的要求,出臺養老險公司相關的監管辦法,並將出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行業細則。
資料顯示,已披露2020年、2021年年報資料的7家養老險公司中,有五家養老險公司2021年淨利潤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資料來源:養老險公司2021年年報)
其中,平安養老險2021年淨利潤同比下降135.01%,淨利潤由盈轉虧,虧損8.30億元;人保養老、泰康養老、新華養老、太平養老2021年淨利潤同比下降幅度分別為40.18%、36.50%、32.69%、0.32%。泰康養老2021年公司淨利潤為2.87億元,但其年報合併淨利潤為-2.49億元。
五家養老險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背景下,國壽養老、長江養老淨利潤卻在同比上升,分別上升38.85%、23.39%。
究其原因,據頭部養老險公司負責人對《財經》記者指出,國壽養老和長江養老主做企業年金以及職業年金的託管投管業務,不涉及太多保險業務,所以其2021年淨利潤影響較小。這和保險行業大趨勢相關,目前養老險公司保險業務大趨勢是下降,特別是關於個人養老業務領域。
與此同時,一位頭部養老險公司業務部人士亦分析,長江養老和國壽養老只做資產管理型業務,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業務壓降對其肯定會有影響,但並不那麼明顯。同時其提及,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業務不進財務報表,養老保障業務的壓降會對養老險公司產生影響,但不如納入財務報表的保險業務對財務資產負債表影響那麼大。
(作者為《財經》記者)
題圖來源 | Pexels
版面編輯 | 李郝鈺
加
入
群
聊
財經五月花開通讀者群啦! 想Mark 最新一手金融熱點?想Get有價值的金融行業報道?想與行業大咖共話金融?想參與五月花編輯部茶話會?那就趕緊加入我們吧!
【入群方式】新增群主微信Caijing_MayFlower,邀您入群。
◤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映象。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
- 數字化能否解困保險代理人?
- 黃金年內下挫17.5%:有人不斷拋售,有人逆勢加倉
- 30549億美元外儲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 劉曉春:制度安排是數字貨幣成功的關鍵
- 個人養老金風口下,養老保險公司卻為何壓降主業
- 安倍晉三遇刺身亡,日本超寬鬆貨幣政策能否持續?
- 袁來如此 | 對話孟曉蘇:城市建設要走出香港模式
- 匯兌損失逼近盈虧線,那些在匯率風險中裸奔的外貿企業
- 10億人的金融新賽道: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
- 京醫通停運?北京衛健委、北京銀行迴應:力促糾紛解決
- 央行:適時降準支援實體經濟,合理延後房貸還款期限
- 收入腰斬,165萬人離職:保險代理人的留存困局
- 決策層加碼穩增長,二季度會降準降息嗎?
- 小心“貸款鯊魚”!越來越多的英國人落入債務陷阱
- 個人徵信牌照暗戰
- 同行人數漲了50%,客戶流失壓力卻加劇:轉型陣痛中的理財經理們|金融微生態
- 郭樹清:螞蟻整改仍在繼續,堅決遏制資本無序擴張
- 保險高管們:給資本講故事難了 | 金融微生態
- LPR調降利好房貸,降息空間還有多大
- 超預期降息只是開始,中國如何應對中美貨幣政策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