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上演這出“雙城記”,是個重大訊號!
最近微信改版打亂髮布時間
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將“智谷趨勢” 設為星標 :star2:
保持聯絡,一起前行
◎智谷趨勢(ID:zgtrend) | 傅斯特
現在,或許是內地企業可以給香港金融地位有所回饋的時候。
昨天(26日)上午,金融圈傳出一個重磅訊息, 阿里巴巴向港交所提交申請,將轉為香港紐約兩地雙重主要上市 。
2019年11月,阿里巴巴完成在香港的“二次上市”,開始在港交所掛牌交易,但紐約仍然是阿里巴巴的第一上市地。提出此項申請之後,紐約和香港兩個市場將從“一主一副”,變為阿里巴巴的“雙主場”。
目前,已有知乎、貝殼、理想、小鵬等9家中概股公司,實現香港和美國的“雙重主要上市”,今年上半年B站也提交了相關申請,中概股迴流香港,正成為一個現象。
相較這些公司,阿里巴巴的選擇無疑更具標誌性意義。
此前實行或申請“雙重主要上市”的公司中,市值最高的理想汽車,市值也僅在2000億港幣左右,而阿里的市值超過2萬億港幣。作為在美上市營收和市值規模最大的中概股龍頭,阿里對其他中概股可能帶來的示範效應,同樣值得觀察。
畢竟,中美競爭日益複雜。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頻頻就中概股問題喊話,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仍在風暴眼中。
“雙重主要上市”,正在逐漸成為中概股的一種常態。
你可以從更大維度上,將之視為一個歷史性的動向。
和“二次上市”最大的不同是,只有完成了“雙重主要上市”,阿里巴巴才真正成為了一家完全符合港交所監管標準的“港股公司”。
與此同時,它也意味著今後普通內地人有很大概率可以通過 “港股通”買賣阿里的股票。
對港交所而言,更多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通過“雙重主要上市”,獲得正式的港股身份,無疑也將進一步增強它對亞太市場的代表性,強化香港的國際金融地位。
世界格局近年來發生劇烈的分化和調整,這使得企業較過往面臨更加複雜的地緣政治風險。同時在多個地點第一上市,在過去並不流行,但在近年來卻成為不少企業自然而然的選擇。
歷史,往往是在歪打正著中前進的。
很難說是何者最終促成了港交所的進化,從而讓中概股的大規模迴流成為可能。
香港長期和紐約、倫敦並稱三大國際金融中心,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金融樞紐,海外資金進入中國最重要的“橋頭堡”。香港也由此成為中國內地和海外的“超級聯絡人”。
然而,在2018年以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很像跛足巨人。
總的來說,香港的貨幣市場比較發達,債券、外匯市場成熟,保險領域的地位也舉足輕重,但香港證券市場相較貨幣市場是比較弱的。
很長一段時間裡,港交所只接受“同股同權”的股票上市,也就是每一股都用同等的表決權,但這個機制偏偏對於網際網路革命爆發後的科技公司、獨角獸企業極不友好。
因為科技公司一般都會在早期引入外部融資,但為了保證公司戰略的穩定,避免公司因股權結構的變化產生治理危機,科技公司通常都會設計讓創始人或者創始團隊以不算多的股份掌握決定性的話語權。
不接受“同股不同權”,天然把大多數的科技公司排除在港交所之外。
所以,2018年之前,港股的科技成色極弱,主力就是本土企業,加上內地的少部分民營企業及國有企業的大部隊。
即使後來騰訊成功在香港上市,也沒能從根本上改變港交所的成色。
事實上,2014年,阿里巴巴整體上市時最初選的上市地就是香港,但最終受阻於港交所“同股同權”的門檻上。
2014年阿里和香港的失之交臂,恰恰也是港交所一度彷徨的縮影——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股迅速開啟了一輪十年多的大牛市,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等科技股狂飆突進,在美上市的阿里市值一度躋身美股前五,中概科技股一度成為美股市場上“最靚的仔”。
美股的喧囂之下是港交所的寂寞,上市企業結構老化,市場吸引力疲軟。比起香港的貨幣市場、保險市場,證券成為香港金融木桶上的那塊短板。
痛定思痛,2018年,港交所對上市規則做出重大修訂,“同股不同權”特殊架構的公司得以在香港上市交易。
繼當年7月,小米成為第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同股不同權”公司,美團、快手接踵而來,而在美國上市的阿里、百度、京東、網易等,也都回頭在香港實現了“二次上市”。
港交所一掃頹勢,募資規模躍上了新的臺階。
2018年以前,港交所主機板IPO的年度募資金額從未超過2600億港元,2016、17兩年甚至跌到2000億以下。而2018年港交所改革當年,IPO募資金額就創下新高,達到2814億,接下來的2019年到2021年,港交所連年IPO金額都超過3000億,多次成為全球股市中的“融資王”。
以科技股為代表的中概股,本質上代表著中國經濟中最活躍、最高增長的成分。
在港上市的中概股,不單單有網際網路公司,還包括百濟神州等生物製藥企業,小鵬、理想等新能源汽車企業,這些公司背後都是內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改革後的香港市場,更加直接地連線中國經濟的脈動。 香港市場上的投資者,也逐漸增加了對內地企業尤其是內地科技公司的瞭解。
因此,站在當下,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概股,選擇香港紐約雙重主要上市,時機水到渠成。
如何看待中概股,在輿論場上頗有些爭議。
但在筆者看來,中概股的出現,是改革開放很重要的一個成果。
1978年,中國決定開啟國門。當時的決策者提出,要利用國外的資金髮展自己。核心原因就一個字:窮。
搞大工業,中國的原始資本積累靠的是“工農業剪刀差”——擡高工業品價格、壓低農產品價格才實現的。
坦率地說,若非萬不得已誰會用這種方法?來錢慢不說,對農村、農民也不公平。
所以,一旦有機會利用外資,這對久旱的中國不啻於及時雨。中國獲得了最急需的資金和技術,而外資也分享了中國經濟高增長帶來的紅利,雙贏。
吸引外資,除了引進來,中國的企業還要主動走出去。 1992年,華晨汽車在紐交所上市,拉開了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序幕,從此之後,中資企業在美國、香港等境外市場募資,漸成常態。
別看中國現在外匯儲備3萬億,居民存款多多,但在1990年代,整體一直處於資本短缺狀態,境外融資是解決中資企業資金荒的重要手段。
而且,由於境外募資可以直接獲得美元,還可以一箭雙鵰解決外匯短缺問題,方便企業在全球配置資源。
進入21世紀後,中國內地金融雖然發展迅速,但架不住新事物層出不窮。
新浪、搜狐、網易等一批網際網路公司橫空出世,行業特性決定了這類公司股權結構多元,而且長時間不能實現連續盈利,還偏偏需要很多錢,它們給大A股基本沒有任何機會,也只有領科創風氣之先的美國才有它們的一線生機。
到2014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國軍團”已很龐大,既有民營企業,也有國有企業,既有網際網路等新興產業,也有石化、金融等傳統產業。但總體而言,中概股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還不夠大,歐美市場的投資者還沒有看到具有標杆性的大龍頭。
這年9月,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創當時全球最大的IPO紀錄。此後,阿里巴巴在紐交所表現亮眼,市值一度躋身美股前五。
圖片來源:虎嗅APP公號
阿里巴巴讓更多國際投資者,更直觀地看到中國企業在商業創新和技術研發上的實力,也認識到中國超大市場的潛力。 可以說,阿里巴巴給中國高科技企業,乃至中國經濟,在紐約打了一個大大的廣告。
除了IPO,阿里還多次發行美元債,以低成本獲得了美元資金,轉而投入到雲端計算、AI等新興技術和全球化拓展等領域,成功地利用全球資金資源,實現了自身的發展。
中概股的火熱,是全球化,也是中國利用國際資本的高光時刻。
2014年以來,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一直保持在高位,2020年中國還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吸引外資第一國,大量的外資PE和VC也增加了在華投資,給初創期和成長期企業帶來了資金支援。
今年,新能源汽車備受熱議。蔚來、小鵬、理想這三家被稱為“新能源三小隻”的汽車公司,都是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它們創業之初,就得到了國際風投的支援,但複雜的股權機構、虧損的財務表現,讓它們很難在A股上市,它們持續發展的彈藥,還是要靠在美股上市融資。
如果不是充分利用美股等海外市場的全球化資源,這些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中國力量,不可能走到今天的規模。
從海外市場獲得的寶貴資金,正讓更多中資企業在關鍵技術和新興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客觀來看,在“紐倫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中,紐約仍然是體量和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在紐約融資和交易,能夠最高效率地吸引全球資金,也能夠提振公司知名度,進一步推動企業的全球化戰略。
可以說,天下大勢,浩浩湯湯,而中概股趕上了好時候,當然,它們也沒有辜負這個時代。
對當代中國而言,香港有極為特殊的意義。
所有曾經通過這個視窗看風景的人和企業,都會對香港心懷感激。
阿里巴巴對香港是有感情的。2007年,阿里巴巴B2B業務就是在香港上市。2014年阿里整體上市時,香港也曾是首選地,甚至還在香港進行了路演,即便最後未能如願赴港,但阿里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依然記得,香港是阿里巴巴全球化戰略的起點。
美股市場在最近一年多來出現了劇烈的波動,但阿里巴巴在美股市場上整體是成功的。
當阿里巴巴選擇新增香港作為第一上市地,那些在美股市場上了解了阿里的投資者,將逐漸把更多倉位從美國搬到香港。
全球資本市場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交易標的的競爭。這個道理並不複雜,一家商場能不能吸引人,地段或是服務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更重要的一定是入駐商場的品牌和商品如何。
阿里實現香港紐約雙重主要上市,當更多的中概股作出類似的選擇,港股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強。
實現雙重主要上市後的中概股,將可以納入“港股通”,更多的內地資金也可以直接南下。 這意味著,港交所對境內外資金的吸引力,都會增強,香港會變成一個更強大的資金樞紐。
最近一段時間,新加坡在金融領域躍躍欲試。本月早些時候傳出訊息,新加坡交易所也想和紐交所合作推雙重主要上市,目的顯然也是為了吸引中概股。但從阿里的選擇來看,對大多數中概股而言,香港無疑是更熟悉、更可靠、也更安全的選項。
從上世紀中葉開始,“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就成為對香港的方針,香港從那時起就成為中國聯絡世界的一扇視窗。
1997年,香港迴歸後,內地保持著比香港更高的經濟增速,香港GDP在全中國的佔比逐漸走低,一些人存在認識誤區,似乎香港不再像過去那樣重要。然而,在金融層面上,香港和內地的關係更加緊密,並且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香港是自由港,國際資金可以自由進出。 香港的法律、財稅規則和紐約、倫敦接軌,這在全中國是獨一份,上海或者深圳,不可能替代香港的這一地位。
時至今日,香港依然是國際資金進入中國內地的橋頭堡。2021年,內地FDI中超過70%來自香港。有一些人會說,FDI直接進內地就好,為什麼一定要經過香港這個中介?而客觀事實是,香港高度自由的經濟體制,和完善的法治,讓外資更放鬆。
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樣一個通道的價值,仍然寶貴。
投資香港,就是投資中國。
今天香港的證券市場,本質上也可以說是為內地服務的。近年來,內地背景企業在港交所融資金額中的佔比,都超過四分之三。
2020年和2021年,這一比例分別達到了99%和98%。今天,恆生指數成分股中,已有超過七成是內地背景企業。從這個意義上說,港交所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甚至可以說它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
平心而論,香港證券市場的融資能力已經有目共睹,但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 以阿里為代表的中概股,逐漸新增香港作為第一上市地,可能給港股注入流動性的活水。
歸根結底,大多數港股是內地股票,港股市場的流動性池子越來越深,對於所有港股公司而言,無疑是“水大魚大”的利好。
我們期待著,更繁榮的香港市場,給更多內地企業帶來融資的便利。港交所好,香港好,在港上市的企業會更好,中國經濟也會更好。
以中國的經濟體量,水當然是越大越好,所以即便美國總在橫生枝節,但中國有關方面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一直在積極和美方溝通,也反覆強調將繼續支援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外上市。
中國既然已經選擇了走向世界,就不會再回頭。不管面臨什麼樣的波折和挑戰,我們吸引全球資金的態度立場是不會改變的。
阿里在提交雙重主要上市申請時強調,將致力於保持紐約、香港兩地上市地位。
這不僅是阿里的選擇,也代表著很大一部分中概股的想法。充分利用全世界的資金、資源,為我所用,發展經濟,這是改革開放的一條重要經驗。
只要有條件,這樣的做法就應該堅持下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改變它。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右下點在看 ,右上點【···】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援
☞ 智谷趨勢為中產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財富。 據悉,帝都深處的人也會在睡前開啟這個號。巨集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 產業轉型 ……這裡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訊號。
更多精彩經濟趨勢分析
請關注 “ 智谷趨勢 ”
- 資金缺口高達22萬億!中小微企業要錢難在哪?
- 全球貨幣掀起新風暴,一些不尋常的變化發生了
- 那些從世界500強名單上消失的中國企業…十年一共57家
- 從“地主”到“鏈主”,勇挑大樑的廣東這次真的藏不住了!!
- 川渝電力緊缺,有人打算用“虛擬電廠”徹底幹掉用電慌!?
- 剛剛,超預期降息來了,房貸利率比2008年還低,新一輪大招已經在路上
-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茅臺
- 你可能不知道,1083萬人靠一塊小螢幕上清北……
- 最近我去了趟鄂爾多斯,發現了中國唯一不會被卡脖子的產業
- 越南只是小威脅,墨西哥才是大威脅?
- 慌了!時代的車輪碾過重慶武漢,“中國汽車之都”大洗牌
- 剛剛,北方發生了大事!唯一經濟負增長的省會城市誕生了
- 阿里上演這出“雙城記”,是個重大訊號!
- 一場大戲徐徐拉開序幕,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開啟區塊鏈新時代
- 中國的中小企業,其實可以活得更久
- 剛剛,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成立,背後有何玄機?
- 比房地產更驚人的泡沫!這家中國五百強企業,折現了整整300年利潤……
- 刷爆全網的華為宣告,背後的真相……
- 爭奪激烈!長沙杭州南京合肥青島瀋陽寧波…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定了?
- 14億和4千萬!中國經濟如何回暖,關鍵在於這兩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