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失的“順豐快遞”
斑馬消費 徐霽
當順豐也頻頻出現丟件、損件之時,我們寄快遞還能選擇誰?
如果意外無法完全避免,那麼,快遞行業的保價亂象,更應該重拳治理。
頻繁丟件、損件
以效率和服務稱霸快遞業的順豐,最近,卻頻因丟件、損件問題受到外界詬病,也將快速行業的保價賠付亂象暴露出來。
近日,王先生將一件價值1.7萬元的手辦快遞到北京,考慮到物品稀有且價格昂貴,他特意選擇了服務更好的順豐。為安全起見,他還在快遞費之外,專門花108元,辦理了一個1.8萬元的保價服務。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在順豐服務過程中,手辦還是出現了破損,價值大打折扣。這時,王先生可能還在慶幸,幸虧自己買了足額保價服務。於是,要求順豐按照保價額度進行現金賠償,或補償同款全新無損手辦。
在外界看來,王先生的要求合情合理。但是,順豐的解決方案,重新整理了所有人的認識:只能賠償500元。順豐客服稱,快遞保價並不是保多少賠多少,而是根據實際損耗和投保金額,按一定比例賠償。
而在不久之前,杭州的一位使用者,通過順豐同城,將20克黃金寄送到客戶處。因物品特殊,該使用者也買了價值8000元的保價服務。順豐在服務期間,因快遞員的疏忽,導致該快遞遺失。
事情發生後,使用者第一時間聯絡順豐方面,客服給出的答覆是“賠償2000元”。這顯然無法讓客戶滿意。幾天之後,該事件登上微博熱搜,順豐才按保價金額先行賠付到位。好在,在警方的介入之下,遺失的黃金最終找到了。
足額保價了不一定能足額賠付,沒有足額保價維權則更難。
今年6月,一位使用者通過順豐寄送3顆鑽石,其中一顆價值23萬元的鑽石在快遞過程中丟失。事後,順豐以使用者未足額保價為由,只願賠償7萬元。
類似事件頻發,協商不成時,只能通過訴訟來解決。
企查查顯示,順豐旗下負責快遞業務的孫公司順豐速運,近年來累計涉及上千起法律訴訟,近8成為被告。涉訴的案件中,又以運輸合同糾紛、買賣合同糾紛為甚。
保價亂象
什麼是保價?顧名思義,就是使用者在享受快遞服務時,為自己所寄送的物品購買的一種保險。
幾乎所有快遞公司,都推出了這項增值服務,收費標準不一,且建議客戶寄送物品價值超過500元時,購買保價服務。
“四通一達”、極兔等快遞公司,都對保價金額和賠償上限作出了明確規定,若物品價值超過3萬元,建議拆分寄送。
在順豐小程式中,明確“未保價物品最高賠償7倍運費”,保價自定義物品價值的上限為50萬元。
在選擇保價之時,快遞公司都會出一個冗長的格式合同,一般情況下,使用者很難詳細全文閱讀合同。即便對合同存在異議,也只能被動同意。
這也就是服務出現問題之後,糾紛頻發的原因所在。
對於近期多發的快遞保價賠償糾紛,央媒《經濟日報》刊發評論,指出快遞企業保價形同虛設,賠付標準任性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也對快遞行業聲譽造成不良影響。且於情、於理、於法,客戶只要支付了快遞費,與快遞企業就達成了服務契約。一旦寄送物品發生丟失或損壞,快遞企業就應該及時作出賠償。快遞企業為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推出了保價服務。那麼,一旦觸發保價條件,快遞公司就應該按照保價金額進行賠償。
價格戰之後
《經濟日報》明確指出,保價亂象的背後,是個別快遞企業盲目追求規模,採取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導致服務沒有跟上。
中國的快遞行業誕生於30年前,申通的聶騰飛和順豐的王衛,分別在長三角和大灣區逐漸崛起。其後,順豐與“四通一達”選擇了不同的發展路徑。
順豐的業務重心在商務件,高運價保障了高效率和相對更好的服務,也成就了順豐在行業中遙遙領先的盈利水平。
原本,順豐與“四通一達”行駛在兩條平行線上,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隨著快遞業務量增速的不斷降低,市場競爭從增量進入存量階段,順豐突然猛轉方向盤。
2019年中,順豐以降價為手段,向通達系霸佔的電商件發起了進攻。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原本就是以量取勝的四通一達,也進一步降價,予以應對。快遞行業的新一輪價格戰,在順豐的主導下就此展開。
價格戰,從來都是殺敵三千自損八百。2021年Q1,順豐控股付出了業績爆雷、股價暴跌的慘重代價。全年,雖然公司營收同比增長34.55%,但歸母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分別同比下滑超過4成和7成。
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價格戰逐漸熄火,通達系迴歸常態,依舊在它們熟悉的電商件領域賺辛苦錢。而順豐曾經高高在上的單票收入再也漲不回來了,甚至業務量也一度進入了萎縮期。
今年2-4月,順豐的月業務量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滑,直到5月才開始恢復增長。
受此影響,今年上半年,順豐的快遞業務量為51.3億票,同比持平。當期,公司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230.61%達25.12億元,但遠未回到2019年和2020年的同期水平。
- “永輝系”分崩離析
- 趙偉: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上調,訊號作用較強(國金巨集觀)
- 誰的諾安基金:“多事之秋”背後的股東博弈
- 天價分手費再現!讀客文化高管離婚獲上億股權,原出資額不到12萬
- 八馬茶業再戰IPO,研發人員僅11人,這次能打破茶企上市難嗎?
- 特色農產品如何“闖出去”?
- 股民準備吃肉?史上第二貴新股來了!一簽要繳近15萬元,寧王迪王訂單暴增
- 60歲季明辭任江蘇銀行行長,57歲副行長葛仁餘將升任行長
- 流動性遭遇戰打響,美股繼續割“韭菜”
- “大怨種戒指”?DR迴應800元可刪購買記錄,網友炸鍋了
- 威馬虧損遠超“蔚小理”!創始人卻掙12億
- 財務總監涉嫌犯罪,會有財務資料真相嗎?
- 港股今年最大規模IPO來了,但萬物雲不再有估值神話
- 柔宇科技及其法定代表人劉自鴻被限制消費
- 重磅!南方基金總經理楊小松:立足本源,打造具有數智基因的資產管理能力
- 東方盛虹激進擴張背後:千億債務懸頂,新專案未達產新專案又開工
- 養老金變了!哪些人到手的錢多了?
- 紫燕食品上市背後,滷味賽道的大變局
- 2022老年聽障社會問題報告:中國助聽器佩戴率僅5%-10%
- 400萬財經大V私募被登出,起底“股神”徐曉峰的翻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