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50對壘iPhone14,華為與蘋果的十年高階混戰

語言: CN / TW / HK

文/王慧瑩

編輯/周曉奇

“一直被追趕,從未被超越,能超越Mate的,只有Mate。”時隔兩年,餘承東帶著原本應該在2021年出現的Mate50姍姍來遲。

也是這樣的缺席,讓Mate50和iPhone14在2022年9月狹路相逢,一場智慧手機的高階之戰再次被打響。

綜合兩場釋出會上看,華為和蘋果的最新系列手機都支援衛星通訊功能,並在續航、攝像頭上面下了功夫。價格上,iPhone14比Mate50貴了1000元。此外,蘋果的“擠牙膏式創新”、華為的“芯病”似乎沒有解決。

事實上,作為破局者,華為與蘋果的高階之戰持續了十年。

自2013年釋出Mate1以來,憑藉大屏、反向充電等創新技術,Mate系列的確成為國產手機高階旗艦領軍者和標杆,在頂峰時期,華為更是拿下了國內超44%的高階手機市場份額。這也說明,無論是市場還是消費者,都對華為手機高階形象予以認可。

華為Mate系列,圖源華為中國官方微博

在缺芯的難題下,華為Mate50在攝像、續航、衛星通訊等方面做出了明顯的變化,試圖在高階手機市場繼續爭奪蛋糕。 

目前來看,市場給予的反饋較為積極,釋出會當天,Mate 50系列在華為官網的預約量已超245萬。

而這兩年,蘋果可以說是在高階市場攻城略地。Counterpoint資料顯示,今年二季度,蘋果佔全球高階手機市場份額的62%。

如今,市場期待已久的華為Mate系列迴歸,能否與iPhone14一戰?高階手機市場,又將有什麼樣的變化?

新產品對壘,火藥味十足

時隔兩年,華為和蘋果再次在高階市場相遇。近乎巧合的是,兩場釋出會只相隔兩天,頗有對壘的意味。

Mate50系列是華為沉澱兩年後的首次“亮劍”。在晶片制約之下,華為Mate50系列仍是一款4G手機。這意味著,華為在核心配置上落後了蘋果及市場。畢竟,蘋果已經推出了iPhone12、iPhone13、iPhone14三個系列的5G手機。

要知道,5G已經逐漸成為市場共識,華為必須要想方設法貼近5G,甚至變成5G。

這次的Mate50可以通過配置5G手機殼成為5G手機。就在釋出會前夕,華為Mate 50 系列的三款 5G 通訊手機殼入網工信部,型號分別為 SY108-618、SY108-658、SY108-688。

事實上,華為“借殼重生”並不陌生。此前,華為 P50 Pro 便通過手機殼內嵌 eSIM 晶片與5G modem,實現手機網路4G升級為5G。如今,這一做法延續到了Mate 50上。

此外,Mate 50選擇用黑科技吸引消費者。

比如,影像品牌XMAGE,超光變攝像頭支援物理光圈10檔可調,一般同行只能做到5倍光學變焦;在電池上,Mate50可以在1%電量下自動進入應急模式。此外,還有鴻蒙作業系統3.0、抗跌落能力更強的華為崑崙玻璃、超空間儲存壓縮技術等功能。

圖源華為中國官方微博

“捅破天”的衛星連線功能無疑是一個亮點。“當身處荒漠無人區、出海遇險、地震救援等無地面網路訊號覆蓋環境下,可通過暢連APP將文字和位置資訊向外發出,與外界保持聯絡,並支援多條位置生成軌跡地圖”,餘承東在釋出會上表示。

這是手機廠商們在高階市場“貼身肉搏”的明顯表現,他們都希望藉助最先進的技術抓住更多使用者。

蘋果也是如此。衛星 SOS 緊急聯絡(部分地區)和車禍檢測功能更像是兩個“救命功能”。前者可以在沒有 Wi-Fi 和蜂窩網路的地方,利用衛星通訊傳送求救資訊和座標;後者則能夠通過檢測速度突變,車內氣壓變化等預測車禍。正如蘋果所說,他們不希望使用者用到這兩個功能,但是有時候,一旦用到,那可能就是“救命之恩”。

整場釋出會中,讓“劉海變得靈動”成為iPhone14系列的最大驚喜。拋棄了以往的劉海屏,iPhone 14 Pro系列使用了“藥丸屏”的外觀設計。

更重要的是新增了一個叫“靈動島”的功能,在這個“藥丸屏”中實現了硬體與軟體的協同。靈動島功能會以醒目的方式彈出音樂、賽事比分、FaceTime 通話等各種訊息,讓使用者不必放下手頭的事情,就能在手機頂部輕鬆地與 iPhone 互動。

圖源Apple微信公眾號

與此同時,全新的A16 仿生處理器、 4800 萬畫素、螢幕Always On 顯示功能都是iPhone14Pro系列獨有的。

或許是全身心押注於iPhone14 Pro系列,iPhone14系列乏善可陳,蘋果沿用了“擠牙膏”式的創新策略 比如沿用iPhone13Pro的A15 仿生處理器、60Hz的重新整理率依舊沒有高刷、傳說中35w快充並沒有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砍掉了mini款iPhone,秉承大螢幕的路線,推出了 6.7 英寸的 iPhone 14 Plus。

從價格上看,Mate 50 和iPhone14相比於上一代Mate 40、iPhone13都沒有漲價,前者是4999元起售,後者則5999元起售。更高配置的Mate 50 Pro、iPhone14 Pro、iPhone14 Pro Max價格分別為6799元、7999元、8999元。相比於上一代產品,華為漲了300元,蘋果則呈現階梯式漲價。如iPhone 14 Pro 256GB版漲價100元,512GB版漲價300元。

在價格上,蘋果和華為都為市場奉上了誠意,更便宜的Mate 50或許能為華為在高階市場增加些許機會。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華為因晶片難題,致使5G仍然缺席;蘋果的“擠牙膏式”創新,依然沒有在新機上做出過多改變。究竟哪款機型能更勝一籌,還要看後續市場的表現。

華為、蘋果,十年混戰

高階手機已經成為手機廠商競爭最激烈的賽道,華為和蘋果的高階手機之爭,也持續了十年之久。

“2013年Mate系列誕生,已經走過十年曆程,十年來,Mate系列堅持極致、高階、創新,一直持續引領手機行業創新,每一代都是華為尖端科技的集大成者,”餘承東在釋出會上說,“能夠超越Mate的只有Mate。”

回顧過去十年,華為Mate系列的確是國產高階旗艦機的標杆,也是具有創新力的破局者。

2013年,初代Mate問世,成為行業內第一個採用6.1英寸大屏,將電池容量擴大至4100mAh的高階機型。據“Mate之父”、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小龍回憶:對於大屏定位,華為內部也十分忐忑。

事實證明華為的忐忑多慮了。在手機的續航能力普遍不足時,Mate系列的出現讓華為收穫了一批“Mate粉”。 一位消費者向連線Insight回憶,高一的時候他拿到了第一部華為mate手機,直到現在還保留著作紀念。

一年後,華為Mate 7率先設計1080P解析度的大螢幕,並配合超窄邊框與金屬機身,同時推出“一觸式按壓指紋解鎖”功能,讓這款機型成為當時供不應求的高階商務旗艦,全球銷量超過750萬部,“爵士人生”的廣告語至今仍令市場記憶猶新。

再後來,Mate 20、Mate 40系列系列更是讓華為收穫了一批年輕使用者。麒麟晶片、浴霸攝像頭、反向充電、AI影像等都讓Mate 20成為一代經典。

華為Mate20,圖源華為微信公眾號

“我的Mate20 Pro用了五年,雖然有一些卡頓,但手感很好,即便是新換了iPhone13 Pro,Mate20 Pro也是我的備用機。”一位95後消費者告訴連線Insight。

2020年上半年,在國內高階手機市場,華為直接超過了蘋果。據IDC 2020年10月釋出的資料顯示,2020年上半年,國內高階手機總銷量2350萬臺,其中,華為以44.1%的份額位居榜首,蘋果以44%的佔比緊隨其後。

雖然差距只有0.1%,但無論如何,華為已經打贏了一場翻身仗。

不過,好景不長,2020年9月,華為因為晶片供貨問題被迫讓出高階手機市場份額。這期間,作為高階市場的“常勝將軍”蘋果,推出了iPhone11、iPhone12系列,其中A系列處理器、後置三攝,都讓消費者眼前一亮。

值得一提的是,從iPhone11系列開始,蘋果更加註重中國市場,比如當年蘋果第一次參加了雙11狂歡節,成為彼時的最大贏家。更重要的是,低價策略讓蘋果越來越“親民”,iPhone12也成為當季國內市場銷量最高的高階手機機型。

原本華為的撤退給了小米OV衝擊高階的機會,但現實情況卻是被蘋果悉數拿下。

CINNO Research的資料也顯示,2021年國內5000價位往上的高階市場,蘋果所佔的份額從2020年的48%大幅增長至了75%。增長的部分正是原來屬於華為的高階市場份額。

過去十年,華為Mate系列的出現,讓蘋果多了一個可敬可畏的對手,華為作為破局者也曾成功突圍並打了翻身仗。但如今,受制於硬體的限制,華為帶著Mate50捲土重來,勝算有多少?

華為必須保持高階形象,蘋果暫無對手

姍姍來遲的Mate50背後,是華為手機業務的艱難前行。最突出的表現是,在Mate50缺位的兩年時間裡,手機市場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華為手機、平板的國內市場,高階讓給了蘋果,中端及低端讓給了OPPO、vivo 和小米等,海外讓給了蘋果、三星及國內同行。”餘承東曾在朋友圈這樣表示。

事實確實如此。Counterpoint資料顯示,2022年Q1,蘋果在全球高階市場市佔率達到62%。國內市場方面,蘋果更是獨佔八成高階市場份額,幾乎壟斷了5000元以上價位,曾經華為與蘋果分庭抗禮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

與此同時,中低端市場華為的日子也不好過。Counterpoint資料表明,2022年Q1 vivo 以 28.2% 的份額領先市場,榮耀、OPPO分別以20.3%、20%緊隨其後,華為僅佔據6.9%。

圖源Counterpoint Reasearch微信公眾號

這裡需要明白的是,由於華為受到制裁,2020年榮耀被獨立出來,再次攪動了中低端手機的市場格局。 正如任正非期待的那樣,榮耀正在“成為華為的競爭對手,甚至可以打倒華為”。

這意味著,在被迫讓出高階市場份額,中低端市場勁敵環伺的背景下,華為想要保住手機業務,必須要保持住高階形象。

畢竟,在更新換代頻率極高的手機市場,培養消費者心智並不容易。正如IDC中國研究經理王希曾表示,“短期內國內市場的競爭,尤其中高階市場的競爭,是產品之爭,但更加是品牌形象之爭。”

過去十年,華為已經憑藉Mate系列樹立了高階形象。多位消費者向連線Insight表示,近幾年Mate 40的保時捷機型、以及皮革後殼的設計,讓華為變得更高端了。

華為手機面臨的挑戰依然不小。

根據工信部的資料,今年上半年,國內手機市場的4G手機出貨量僅有2607萬部,同比下降了42%,到2022年7月末,中國5G使用者已經達到4.75億,未來幾年還會繼續增加。

換句話說,隨著5G使用者擴大,4G晶片的手機市場只會越來越小,留給華為變道超車的時間也不多了。

不過,華為手機如今保持高階形象的意義,大於銷量。

如果華為能保持住高階形象,對於汽車業務也是利好。本次釋出會的後半段,是新能源汽車問界M5 EV的專場。作為高階品牌AITO旗下首款純電動車型,其定價為28.86萬元起,更是直接拿出與Model Y對比。

問界M5EV,圖源華為微信公眾號

作為跨界造車的新玩家,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其實也源於華為十年來高階的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儘管蘋果是高階手機市場江湖的“獨行者”,但仍不能掉以輕心。

正如上文提到,iPhone14系列除了外觀,和iPhone13並無兩樣,消費者想要體驗到全新的蘋果,只能多掏2000塊錢買iPhone14 Pro來體驗。

放眼整個手機市場,全球手機銷量下滑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只有2.87億部,同比減少了9%,國內智慧手機出貨量降幅更是達到10.1%,均為疫情以來最低點。

同期,儘管蘋果以市佔率2.2%的增長成為唯一一家正增長的廠商,但在大環境下行之下,這樣的逆勢增長恐怕也不會持續太久。

不能忽視的是,摺疊屏手機成為各大廠商衝擊高階市場的關鍵,頭部玩家三星已經搶到了先機。Counterpoint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三星佔據62%的全球摺疊屏市場份額,穩居第一。而在國內華為的表現也可圈可點。IDC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華為以63.6%佔據國內摺疊屏手機市場第一名。

不難看出,本身在摺疊屏手機上慢了一拍,如果蘋果繼續“擠牙膏”式創新,很有可能被後來者居上。蘋果2022財年第三季度財報(2022年3月27日-6月25日)顯示,iPhone僅僅實現了2.8%的微幅增長。

全球手機行業銷量逐年下滑、消費者換機週期延長,如果說以前的品牌形象和技術積累能為蘋果和華為帶來喘息的機會,那創新才是贏得長期話語權的關鍵。

這場高階手機的戰爭,仍將持續下去。

(本文頭圖來源於蘋果和華為微信公眾號。)

連線Insight旗下新號「連線出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