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虧了29億!江西富豪二次創業要翻車?

語言: CN / TW / HK

作者:雲潭,編輯:小市妹

馬雲曾斷言:“未來超越我的人,一定出現在大健康產業。”劉強東也曾經說過,“京東進入健康領域,如果這件事做成功,相當於再造一個京東。”

作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醫藥大健康產業吸引了一批批的趕路人,資本蜂擁而至,創造了一個個財富神話。

江西富豪楊文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憑藉出眾的營銷天賦,“婦炎潔”、“閃亮”、“優卡丹”伴隨著耳熟能詳的廣告火遍大江南北。他也從一箇中藥採購員晉級為百億資產掌門人。

3月16日,楊文龍二次創業的果實——叮噹健康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書。若成功上市,叮噹健康將成為繼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後,又一家網際網路健康上市企業。

但當前,網際網路醫療江湖的熱鬧早已散去, 叮噹健康過去四年累計虧損近29億元。 更嚴峻的是,即時數字藥房是否是一門好生意,仍存在較大爭議。

虧損加劇,資本退潮,模式之爭,楊文龍是即將煥發資本第二春,還是遭遇一場資本泡沫的破滅?

【從中藥採購員到百億掌門人】

“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到樟樹不靈”。楊文龍的發跡就與這1800多年曆史的“南國藥都”緊密相連。

1982年,剛剛20歲的楊文龍被分配到江西一家國營醫藥公司上班,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去樟樹市的山區採購中藥材。

這份工作並不輕鬆,據他回憶,最艱苦的時候,每天要從早上8點幹到晚上10點,山中採藥時甚至能聽到狼叫聲。回來後,還要親自晾晒、炮製藥材。

但楊文龍耐得住寂寞,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16年。 這期間,楊文龍走遍了廣東、江南、四川等地。與藥材為伍,也為他之後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1998年11月,他拿著600萬元創辦了“江西康美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這時的他決定從上游藥材進軍下游藥品、保健品領域。不到一年後,康美推出了一款經久不衰的“婦炎潔”系列產品,迅速讓公司站穩了腳跟。

2年後,楊文龍又組建仁和集團。一個月後,就收購了原樟樹市齊靈製藥廠,震驚了當時的國內醫藥界。

一個註冊資金僅600萬元的小型保健品公司,不僅要搞收購,還要建立藥品生產基地和全國範圍的銷售網路,這對當時的許多人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楊文龍曾回憶道: “世紀交替之際,中國醫藥行業的大調整大重組已成趨勢,這是百年難遇的歷史機遇。 仁和就是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

最終,他將“狂言”變成了現實。此後,仁和又收購了銅鼓威鑫製藥廠、峽江三力製藥廠,擁有了規模化的工業生產基地。

不僅懂資本運作,還要懂日常經營。“不僅規模化擴張,更要有內涵式增長。”從2001年開始,楊文龍決定投入上億元對仁和實施全面的GMP改造,保證產品質量。

在新世紀初電視主導媒介傳播的時代,許多企業主認為“只要廣撒網,砸大錢,就有品牌。”但楊文龍卻看中了娛樂節目隱藏的商業價值,2005年,他選擇繫結湖南衛視集中火力進行“娛樂營銷”。憑藉“超女”、“快男”、“閃亮滴眼液”火遍大江南北。

後來,他如法炮製,又創造了仁和可立克、優卡丹兩款明星產品。

2006年,仁和藥業借殼九江化纖登陸A股,楊文龍迎來資本第一春。2019年,57歲的楊文龍以100億資產躋身胡潤富豪榜。

自此,楊文龍成功從一個20歲的國營醫藥公司採購員,晉級為百億級醫藥企業掌門人。

【二次創業,瞄向數字藥房】

其實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仁和就面臨發展瓶頸。楊文龍發現即便打再多的廣告,產品也不好賣了。

企業更加務實,而“單靠打廣告贏市場”的策略已經不靈了。甚至一些藥房靠仁和的產品吸引流量,卻推薦其他品牌的產品。這些企業不做廣告,靠著給藥房更多的利潤搶佔市場。

作為一家以品牌營銷見長的企業來說,這無疑給仁和帶來巨大壓力,楊文龍開始思考新的商機。

2014年,以外賣為代表的O2O模式大爆發。 美團僅用了4年時間,GMV(交易額)就突破了460億元。

當年還是“外賣一哥”的餓了麼, 年度訂單量達到驚人的1.1億,日峰值200萬單。 這給楊文龍帶來極大的震撼,敏銳的嗅覺,讓他察覺醫藥零售也可以參考餐飲外賣模式,藥品O2O或許是一大趨勢。

這一年,已是年過半百的楊文龍,拿著5000萬的天使投資,毅然再次下海,創辦了叮噹快藥。

2015年,叮噹快藥正式上線,楊文龍二次創業征途正式起航。他調侃稱: “以前是一車一車賣藥,現在是一盒一盒賣藥。”

最初的叮噹快藥模式很簡單,就是一個類似外賣的“買藥-送藥”平臺。但楊文龍打出了“28分鐘送藥上門”的廣告詞,讓其在一眾O2O藥品企業中脫穎而出。

可運營了不到一年,新的問題就出現了。與線下藥房合作的輕資產模式,並不能滿足“28分鐘送藥”的承諾,一些“油水少”的低價訂單,藥房甚至不願合作。

這時,楊文龍突然意識到,缺少線下是O2O的最大短板。於是,他力排眾議,決定親自下場自建門店,自建送藥團隊。

轉型重資產在當時遭到了不少質疑,楊文龍卻信心滿滿, “自建配送團隊成本高,這是誤解,當配送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會比與第三方合作成本更低。”

B+輪融資後,叮噹快藥跑馬圈地,並宣稱要實現“千城萬店”,2020年底增開10個服務城市,預計2021年全面覆蓋一二三線核心城市。

但5年過去了,楊文龍的雄心壯志最終敗給了現實。招股書顯示,2021年底,叮噹健康在中國14個城市擁有302個智慧藥房,這與他“千城萬店”的目標相去甚遠。

況且,線下開店是一門燒錢的生意,藥品O2O“累了送藥小哥,苦了資本”。2018-2021年的四年,叮噹健康就虧了近29億元,經調整後虧損也有6.7億元。

▲資料來源:叮噹健康招股書

時至今日,叮噹健康仍舊逃不脫“高成本、高虧損”魔咒,面對剎不住車的虧損勢頭,上市融資是楊文龍無奈又迫切的選擇。

【巨頭環伺,能否殺出重圍?】

衝刺IPO,楊文龍硬著頭皮二次闖關港交所。

一方面,失血前行的叮噹健康必須要補足網際網路醫藥下半場的彈藥;另一方面,在巨頭環伺下,還要儲備過冬的糧草。

當前,叮噹健康還有兩大難題待解。首先是,如何面對巨頭們的競爭,數字藥房兩巨頭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都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盈利。前有兩大巨頭,後有美團蠶食醫藥配送市場,缺少網際網路基因,缺乏生態流量支援,叮噹健康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規模方面,數字零售藥房2432億元的總市場規模中, 叮噹健康僅佔1%,排在阿里健康、京東健康之後,位居行業第三。

盈利方面,京東健康依靠自有倉儲,設定醫用前置倉,醫藥配送效率更高,規模更大,目前已經實現盈利。2021年,京東健康經調整後淨利潤14億元,年活躍使用者數高達1.23億。

阿里健康去年經調整後盈利6.3億元,同比增長近兩倍,活躍消費者達到8100萬。

叮噹健康很難有一戰之力,既不具備流量優勢,獲客成本又高居不下,盈利看起來遙遙無期。

“一開始,我認為核心競爭力是銷售渠道,後來發展為品牌建設,然後判斷是終端建設。2014年,我就不斷考慮,下一步應該以什麼為核心競爭力?最後發現是使用者,以使用者為中心。”在楊文龍看來,單憑“藥”不夠,“醫藥互聯+健康管理”才是完整的閉環。

時間來到2020年,楊文龍給資本市場講起新的故事——醫藥電商只是起點,“叮噹快藥不只是個藥品大賣場。”叮噹健康要完成“醫+藥+檢+險”全序列,加入快速檢測和保險業務。

打通“醫”、“藥”的任督二脈,一直是網際網路健康企業夢寐以求的。單靠醫藥配送,不僅難以盈利,更無法撐起資本徵途夢。

2021年底,叮噹健康的醫療團隊有18名全職,73名兼職醫生,800多名外部合作醫生,427名藥師。

正在籌劃上市的微醫,2020年底,就覆蓋了7800多家醫院,95%以上的三級甲等醫院,醫生超過27萬名。叮噹快藥合作的醫生數量連其零頭都不到,線上問診業務似乎也非叮噹健康的優勢所在。

此外,上門送藥是否是一門好生意,仍需要考量。 送藥本身是一件低頻的生意,難以形成大規模使用者,同時線下藥房企業也在跑馬圈地,楊文龍如何向投資者證明,這不是又一個資本泡沫?

在這個“低頻”的生意中,醫院+基層醫療就瓜分了七成以上的市場,藥店只有不到三成市場。

頭部藥房企業中,老百姓有7680家門店,大森林和益豐藥房分別為6978家、6888家,而且這些企業還在跑馬圈地,甚至自建O2O渠道。

他們將藥店進行毛細血管般的覆蓋,消費者在小區內就可以買藥,而且叮噹快藥等數字藥房企業還困在“如何打通醫保支付”這一痛點難題中。

上門送藥的“偽需求”質疑還在,線上問診又面臨如何消除患者信任度的問題。患者普遍更傾向於線下就醫,與醫生進行面對面溝通,獲取更可靠的指導。

只值錢,不賺錢的公司難以長期存活。網際網路醫療的熱鬧勁兒早已過去,資本催肥的“偽供給”、“偽需求”最終迎來清算時刻。

潮水退去,沙灘上一地雞毛。這些公司的價值,甚至大多數網際網路醫療的模式都要打一個問號。

楊文龍期待資本第二春,但他還需要向市場證明這不是又一個資本泡沫。

免責宣告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返回搜狐,檢視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