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再現人員調整,換人可否改寫互聯網醫療企業?

語言: CN / TW / HK

阿里集團各業務線和板塊都有收縮之時,醫鹿也難逃調整命運

來源 | 財經大健康

作者 |辛穎 趙天宇

編 |王小

“醫鹿保留了部分人員,其他人基本都裁撤了,或者調崗。”一位阿里集團人士説。

《財經∙大健康》多方獲悉,阿里健康(00241.HK)內部負責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醫鹿部門,在近期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框架調整, 有關互聯網醫院的業務保留,新成立互聯網醫院事業部。

一位接近阿里健康人士表示,醫鹿調整尚未完全結束,後續互聯網醫療業務未來的方向、具體由哪些部門負責還未完全清晰,包括未來醫鹿App是否更名也在考慮中。

回到兩年前,2020年3月,朱順炎出任阿里健康董事長兼CEO。半年後,阿里健康App更名為“醫鹿”,被外界視為一次戰略轉型。更名後的醫鹿App中,醫療服務的色彩更加濃重,比如疫苗預約、極速問診、掛號等,都放在主頁面的顯眼位置上。

這一年,也是阿里健康上市六年首次實現全面盈利, 截至3月31日的2021財年,利潤3.43億元,經調整後淨利潤達6.31億元。然而,一年後,2022財年阿里健康再度宣告虧損

2022年上半年,標誌互聯網醫藥業務監管趨嚴的兩份文件《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和《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相繼發文。尤其後者,有多項關於互聯網賣藥的限制,6月22日這一信息登上熱搜,當日阿里健康收跌13.85%,京東健康(06618.HK)收跌14.83%。

不過,多位阿里健康內部人士否認了醫鹿部門調整與監管文件出台相關, “收縮是因集團整體業務收縮”。截至發稿,阿里健康相關負責人未回覆醫鹿調整的具體原因與情況。

上述阿里集團人士則直接對《財經∙大健康》説,“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不掙錢。”

壹 | 賣藥掙錢,

但問診更能留住用户

2022年阿里集團各業務線和板塊,在大環境之下都有收縮之時,醫鹿也難逃調整命運。

“在大廠做互聯網醫療,很難去影響老闆的頂層設計,而且換一個老闆就換了一個關注點。” 一家互聯網醫療公司的人士感慨,他所認同的互聯網醫療邏輯,很難在互聯網企業內實現,“大家更看重的可能還是現金流”。

2020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創新業務事業羣總裁朱順炎接手了年度虧損額為1570萬元的阿里健康,公告顯示,其在領導創新業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看朱順炎的履歷,此前沒有健康領域的從業經歷,其相繼在UC瀏覽器創業團隊、阿里媽媽事業部、集團大文娛新媒體業務等任領導職務。

朱順炎接棒阿里健康,正值新冠疫情為互聯網醫療帶來紅利,用户在線問診、買藥的需求驟增,國家衞健委、國家醫保局相繼表達了對線上醫療的支持,甚至開啟線上複診醫保結算通道。

阿里健康的業績也水漲船高,2021財年實現首次盈利,利潤3.43億元;總收入比2020財年增加61.7%。其中醫藥電商是絕對主力,電商平台和醫藥自營業務的收入佔總收入97.8%。

現在如何留住因疫情轉到線上的用户成為關鍵。朱順炎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在用户需求急劇爆發時,沒有任何企業做好了面對這一需求的準備。而在疫情得到控制後,大多數互聯網醫療平台並沒有更好地沉澱下用户。

朱順炎將業務重心從“藥”轉向“醫”,借“醫”可留住用户。不過,阿里健康已經落後了。

在問診量上,2021財年,阿里健康日均在線問診服務量超18萬次。遠低於更晚上市的平安好醫生(01833.HK),其2020年全年日均諮詢量達90.3萬人。

在醫生資源上,又不及更加專注“醫”的平台。阿里健康《2020互聯網醫生生態報告》顯示, 截至2020年8月,阿里健康互聯網醫院上的活躍醫師超過6萬名。而當年好大夫在線有23萬名醫生提供了問診服務,微醫的註冊醫生數也超過27萬名。

阿里健康增加了醫鹿App運營人員的投入,同時擴大醫生隊伍,推出醫生直播等新業務,2021年又拓展中醫版圖,融合已有7.6萬註冊中醫師小鹿中醫,成為互聯網中西醫協同服務平台。

朱順炎的策略是有效的。2022財年阿里健康的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營收達到6.7億元,較2021財年同比上漲98.9%。然而,這僅佔阿里健康總營收的3.26%,這個板塊業務距離在阿里健康站穩腳跟,還相當遠。

醫鹿更名至今不到兩年時間,儘管曾有野心,但如今展示的功能多圍繞着掛號、預約疫苗、在線問診、找專家,對移動醫療而言這些是“標配”的傳統項目,難言特色。

更重要的是,醫鹿不僅自身沒有成為一個造血部門,對能創造“現金流”的賣藥業務所提供的助力也不盡如人意。 阿里健康的醫藥自營業務,收入增速正在逐漸放緩,2019財年至2022財年的增幅分別為92.4%、62.5%、35.5%。

互聯網醫療企業一直沒有擺脱盈利困境,即便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等大平台也是靠賣藥掙錢。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京東健康的市值高於阿里健康,原因或就在於醫療為“賣藥”服務得更加緊密。

“阿里健康的醫和藥結合的沒有那麼緊密,也沒有那麼高效。”上述阿里集團人士説。

京東健康的自營業務,收入增速雖也放緩,但2021年與上年相比,仍有56.1%的增長。

“京東問診的量走得是真好。”一位皮膚科醫生在一個小平台的掛號費100多元,到手70元左右,每單平均問診時間30分鐘,他努努力一天能接10多單。而他同科室的一位年輕醫生是在京東健康上問診,一部分訂單是京東分配,也有一部分像滴滴打車的“搶單制”,醫生不太需要品牌效應,一單收入就幾元錢,“完全靠走量,一個月能掙到8000元,這就很厲害了”。

京東健康不大指望醫療服務掙錢。在任期內把京東健康推上資本市場的原CEO辛利軍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 “做線上問診的公司純粹靠醫療服務賺錢不可能。”無論是跑步買裝備,增肌買蛋白粉,還是冷鏈配送藥物、新特藥,供應鏈仍然是其核心。

貳 | 賣藥增速不弱,

但賣藥平台太分散

一隻靴子落地,互聯網醫療企業鬆口氣時,也難掩失落。

《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發佈一個月後,阿里健康、京東健康應聲下跌,2022年6月22日盤中均跌超10%。

原因是其中一條新規, “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這一規則一度被解讀為“阿里和京東自己不能賣藥了”。

賣藥的自營業務,是兩家的核心收入。阿里健康2022財年自營業務佔總營收比例約87%。京東健康自營業務2021年營收262億元,佔總營收比例也超過了85%。

其實,在業內看來新規對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平台的業務未來影響不大。因為早有準備,阿里健康大藥房和京東大藥房都有獨立的線下藥店資質,並且和平台分屬於不同的公司主體。

西部證券的一份研報指出, 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自身擁有網售藥品資質,並有專業的藥品網絡銷售質量管理體系,相關問診醫師資源可靠。政策對互聯網醫療的具體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相比於政策影響,阿里健康賣藥增速下降,2022財年轉盈為虧的真正阻力可能在於獲客成本太高。

賣藥,對許多電商企業來説屬於傳統強項。10年前,京東就已經有“京東好藥師”,線上賣藥、線下發貨,阿里上線的是“天貓醫藥館”,起初的方式是用户挑中藥品後,跳轉到擁有資質的網上藥店去購買。

醫藥電商的賣藥能力,已強到擠壓了一部分傳統藥店的市場份額。有從業者告訴《財經·大健康》, 新冠疫情後網上藥店的藥品銷售迅猛增長,電商在產品數量和市場覆蓋上有優勢,對實體藥房的處方藥銷售亦會帶來一定衝擊,而藥店至今仍未能解決此類痛點。

此消彼長。2022財年阿里健康的處方藥業務收入,與上年相比翻倍。

醫藥電商企業的賣藥收入,在疫情後再增。2022財年,阿里健康醫藥自營業務的收入是179億元,而在2019財年僅為42億元。這部分的收入來自天貓、淘寶、支付寶、UC、淘特、餓了麼、考拉等平台。

京東健康銷售醫藥和健康產品的商品收入,在2021年為262億元,2019年這個數字是94億元。從增速看,阿里健康不弱,但賣藥平台比較分散。

幾家醫藥電商的共同點是,盈利乏力,開始近身肉搏。

阿里健康在2022財年由盈轉虧,公司坦陳,為了提高線上藥品銷售的市場佔有率,增加市場投放,導致醫藥自營業務利潤率降低,同時處方藥業務的合規安全上,也投入不菲。

銷售及市場推廣的花費,近年來各家顯著增長。 阿里健康在2022財年,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是19.8億元,比上年增加了六成。這部分錢花在了天貓醫藥平台、阿里健康大藥房的品牌建設上,醫鹿App運營人員方面的投入也有所增加。在2019財年這部分開支是4.5億元。

京東健康2021年的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達到21億元,比上年多了五成。公開解釋原因是,公司需要進一步推廣零售藥房和在線醫療業務,導致廣告開支增加。2019年這部分開支是7.5億元。2021年,京東健康同樣沒有實現盈利,虧損10.7億元,疫情前的2019年虧損規模是9.7億元。

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還來自於物流壓力。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下,物流不時受阻,藥品物流的成本高於普通配送,這可能也是近兩年成本增高的原因。”高特佳投資人王海蛟分析。

叁 | 互聯網醫療的餅缺口了,

新故事呢?

互聯網醫療的風口從流量、賣藥到醫療服務,似乎走到了盡頭。一家FA(財務顧問公司)人士告訴《財經∙大健康》,

現在互聯網醫療項目特別不好賣,概念已經不新鮮,投資人不願意買單。

騰訊內部孵化的騰愛醫生,在2019年初關停服務,官方給出的解釋是,“因公司組織架構和業務策略的調整相關原因”。

彼時,騰愛醫生定位於“為醫生羣體提供專業的互聯網服務”。騰訊副總裁丁珂曾經公開介紹,騰訊擁有10多億用户體量,讓醫生獲取新患者的成本幾乎為零。

然而,大流量未能顯示出催生大業績的功力。公開數據顯示,使用騰愛醫生後,線上互動粉絲有15%轉化為患者,但線上患者轉移到線下太少,難以滿足醫生的“診療”需求。

騰愛帶有深刻的騰訊基因,採用“連接一切”的思維,可問題在於,醫療體系本身並不是單純的“連接”便足以吸引流量、打通線上線下、形成盈利閉環的。

王海蛟指出, 互聯網企業進入醫療行業都帶有自己的基因特色,如同騰愛醫生偏重的是鏈接,阿里、京東帶的就是“電商”基因,而電商才是現在能明確產生收益的方式。

賣藥是現在能拿出手的唯一出路。然而,“單純的賣藥,只是賬面上的數字,沒有什麼想象空間,互聯網醫療上一波獲得高估值,還是因為對醫療服務業務延伸的想象,但現在這個故事講不通了。”一位一級投資機構人士説。

在朱順炎看來,當互聯網醫療的平台用户達到一定規模時,商業模式才能預見,如平台依靠健康險可獲得合理利潤,同時回饋到互聯網醫療的服務中去,從而解決患者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這在未來有可能會成為互聯網醫療平台的一種商業模式。

想擺脱“披着醫療的外殼賣藥”的指摘,形成醫療+保險的閉環是業內嘗試的一條路。 2022年6月6日,阿里健康與慧醫天下、眾安保險攜手推出慢病保險產品“安唐保”。不過,這條路多年中也沒有企業走通,背靠平安保險集團的平安好醫生(01833.HK)2020年也有54%的收入,來自在線商城業務。

平安好醫生一部分營收還來自平安集團輸血。在2021年平安好醫生的前五大客户中,三家為平安集團附屬公司,分別是平安壽險、平安銀行和平安產險,前五大客户總共佔平安好醫生收入的32%。

平安好醫生的虧損還在持續擴大。2021年營業收入73.34億元,同比增長6.8%,淨虧損15.39億元,虧損同比擴大62.2%。

王海蛟分析, “最大的難度在於核保,線上騙保的風險較大,核保難,所以無論是醫保還是商業保險的支付意願都不強,對平安自己的保險業務來説也是如此。”

而醫鹿未來走向如何,阿里健康尚未有公開信息。

END

1

歡迎關注"財經新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