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池模式(Object Pool Pattern)

語言: CN / TW / HK

本文節選自《設計模式就該這樣學》

1 物件池模式的定義

物件池模式(Object Pool Pattern),是建立型設計模式的一種,將物件預先建立並初始化後放入物件池中,物件提供者就能利用已有的物件來處理請求,減少頻繁建立物件所佔用的記憶體空間和初始化時間。 一個物件池包含一組已經初始化並且可以使用的物件,可以在有需求時建立和銷燬物件。物件池的使用者可以從池子中取得物件,對其進行操作處理,並在不需要時歸還給池子而非直接銷燬。物件池是一個特殊的工廠物件,物件池模式就是單例模式加享元模式。

2 物件池模式的應用場景

物件池模式主要適用於以下應用場景。

(1)資源受限的場景。比如,不需要可伸縮性的環境(CPU\記憶體等物理資源有限),CPU效能不夠強勁,記憶體比較緊張,垃圾收集,記憶體抖動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需要提高記憶體管理效率, 響應性比吞吐量更為重要。

(2)在記憶體中數量受限的物件。

(3)建立成本高的物件,可以考慮池化。

補充:常見的使用物件池的場景有在使用Socket時的各種連線池、執行緒池、資料庫連線池等。

3 物件池模式的UML類圖

物件池模式的UML類圖如下圖所示。

file

由上圖可以看到,物件池模式主要包含3個角色。

(1)物件池(ObjectPool):持有物件並提供取/還等方法。

(2)抽象池化物件(PooledObject):對池中物件的抽象。

(3)具體池化物件(ConcretePoolObject):對池中物件的封裝,封裝物件的狀態和一些其他資訊。

4 物件池模式的通用寫法

以下是物件池模式的通用寫法。

```java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bjectPool pool = new ObjectPool(10,50);
    IPooledObject object = pool.borrowObject();
    object.operation();
    pool.returnObject(object);
    System.out.println();
}

//抽象物件
interface IPooledObject {
    void operation();
}
//具體物件
static class ConcretePoolObject implements IPooledObject {
    public void operation() {
        System.out.println("doing");
    }
}

//物件池
static class ObjectPool {
    private int step = 10;                      //當物件不夠用的時候,每次擴容的數量
    private int minCount;
    private int maxCount;
    private Vector<IPooledObject> returneds;    //儲存未借出的物件
    private Vector<IPooledObject> borroweds;    //儲存已被借出的物件

    //初始化物件池
    public ObjectPool(int minCount,int maxCount){
        borroweds = new Vector<IPooledObject>();
        returneds = new Vector<IPooledObject>();

        this.minCount = minCount;
        this.maxCount = maxCount;

        refresh(this.minCount);
    }

    //因為內部狀態具備不變性,所以作為快取的鍵
    public IPooledObject borrowObject() {
        IPooledObject next = null;
        if(returneds.size() > 0){
            Iterator<IPooledObject> i = returneds.iterator();
            while (i.hasNext()){
                next = i.next();
                returneds.remove(next);
                borroweds.add(next);
                return next;
            }
        }else{
            //計算出剩餘可建立的物件數
            int count = (maxCount - minCount);
            //剩餘可建立的數量大於單次固定建立的物件數
            //則再初始化一批固定數量的物件
            refresh(count > step ? step : count);
        }
        return next;
    }

    //不需要使用的物件歸還重複利用
    public void returnObject(IPooledObject pooledObject){
        returneds.add(pooledObject);
        if(borroweds.contains(pooledObject)){
            borroweds.remove(pooledObject);
        }
    }

    private void refresh(int count){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returneds.add(new ConcretePoolObject());
        }
    }
}

}

```

物件池模式和享元模式的最大區別在於,物件池模式中會多一個回收物件重複利用的方法。所以,物件池模式應該是享元模式更加具體的一個應用場景。相當於先將物件從物件池中借出,用完之後再還回去,以此保證有限資源的重複利用。

5 物件池模式的優缺點

5.1 優點

複用池中物件,消除建立物件、回收物件所產生的記憶體開銷、CPU開銷,以及跨網路產生的網路開銷。

5.2 缺點

(1)增加了分配/釋放物件的開銷。

(2)在併發環境中,多個執行緒可能(同時)需要獲取池中物件,進而需要在堆資料結構上進行同步或者因為鎖競爭而產生阻塞,這種開銷要比建立銷燬物件的開銷高數百倍。

(3)由於池中物件的數量有限,勢必成為一個可伸縮性瓶頸。

(4)很難合理設定物件池的大小,如果太小,則起不到作用;如果過大,則佔用記憶體資源高。 關注『 Tom彈架構 』回覆“設計模式”可獲取完整原始碼。

【推薦】Tom彈架構:30個設計模式真實案例(附原始碼),挑戰年薪60W不是夢

本文為“Tom彈架構”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技術在於分享,我分享我快樂!如果本文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和點贊;如果您有任何建議也可留言評論或私信,您的支援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關注『 Tom彈架構 』可獲取更多技術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