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池模式(Object Pool Pattern)
本文节选自《设计模式就该这样学》
1 对象池模式的定义
对象池模式(Object Pool Pattern),是创建型设计模式的一种,将对象预先创建并初始化后放入对象池中,对象提供者就能利用已有的对象来处理请求,减少频繁创建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和初始化时间。 一个对象池包含一组已经初始化并且可以使用的对象,可以在有需求时创建和销毁对象。对象池的用户可以从池子中取得对象,对其进行操作处理,并在不需要时归还给池子而非直接销毁。对象池是一个特殊的工厂对象,对象池模式就是单例模式加享元模式。
2 对象池模式的应用场景
对象池模式主要适用于以下应用场景。
(1)资源受限的场景。比如,不需要可伸缩性的环境(CPU\内存等物理资源有限),CPU性能不够强劲,内存比较紧张,垃圾收集,内存抖动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需要提高内存管理效率, 响应性比吞吐量更为重要。
(2)在内存中数量受限的对象。
(3)创建成本高的对象,可以考虑池化。
补充:常见的使用对象池的场景有在使用Socket时的各种连接池、线程池、数据库连接池等。
3 对象池模式的UML类图
对象池模式的UML类图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到,对象池模式主要包含3个角色。
(1)对象池(ObjectPool):持有对象并提供取/还等方法。
(2)抽象池化对象(PooledObject):对池中对象的抽象。
(3)具体池化对象(ConcretePoolObject):对池中对象的封装,封装对象的状态和一些其他信息。
4 对象池模式的通用写法
以下是对象池模式的通用写法。
```java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bjectPool pool = new ObjectPool(10,50);
IPooledObject object = pool.borrowObject();
object.operation();
pool.returnObject(object);
System.out.println();
}
//抽象对象
interface IPooledObject {
void operation();
}
//具体对象
static class ConcretePoolObject implements IPooledObject {
public void operation() {
System.out.println("doing");
}
}
//对象池
static class ObjectPool {
private int step = 10; //当对象不够用的时候,每次扩容的数量
private int minCount;
private int maxCount;
private Vector<IPooledObject> returneds; //保存未借出的对象
private Vector<IPooledObject> borroweds; //保存已被借出的对象
//初始化对象池
public ObjectPool(int minCount,int maxCount){
borroweds = new Vector<IPooledObject>();
returneds = new Vector<IPooledObject>();
this.minCount = minCount;
this.maxCount = maxCount;
refresh(this.minCount);
}
//因为内部状态具备不变性,所以作为缓存的键
public IPooledObject borrowObject() {
IPooledObject next = null;
if(returneds.size() > 0){
Iterator<IPooledObject> i = returneds.iterator();
while (i.hasNext()){
next = i.next();
returneds.remove(next);
borroweds.add(next);
return next;
}
}else{
//计算出剩余可创建的对象数
int count = (maxCount - minCount);
//剩余可创建的数量大于单次固定创建的对象数
//则再初始化一批固定数量的对象
refresh(count > step ? step : count);
}
return next;
}
//不需要使用的对象归还重复利用
public void returnObject(IPooledObject pooledObject){
returneds.add(pooledObject);
if(borroweds.contains(pooledObject)){
borroweds.remove(pooledObject);
}
}
private void refresh(int count){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returneds.add(new ConcretePoolObject());
}
}
}
}
```
对象池模式和享元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对象池模式中会多一个回收对象重复利用的方法。所以,对象池模式应该是享元模式更加具体的一个应用场景。相当于先将对象从对象池中借出,用完之后再还回去,以此保证有限资源的重复利用。
5 对象池模式的优缺点
5.1 优点
复用池中对象,消除创建对象、回收对象所产生的内存开销、CPU开销,以及跨网络产生的网络开销。
5.2 缺点
(1)增加了分配/释放对象的开销。
(2)在并发环境中,多个线程可能(同时)需要获取池中对象,进而需要在堆数据结构上进行同步或者因为锁竞争而产生阻塞,这种开销要比创建销毁对象的开销高数百倍。
(3)由于池中对象的数量有限,势必成为一个可伸缩性瓶颈。
(4)很难合理设定对象池的大小,如果太小,则起不到作用;如果过大,则占用内存资源高。 关注『 Tom弹架构 』回复“设计模式”可获取完整源码。
【推荐】Tom弹架构:30个设计模式真实案例(附源码),挑战年薪60W不是梦
本文为“Tom弹架构”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技术在于分享,我分享我快乐!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欢迎关注和点赞;如果您有任何建议也可留言评论或私信,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关注『 Tom弹架构 』可获取更多技术干货!
- 使用桥接模式设计复杂的消息系统
- 为什么MySQL索引结构采用B 树?
- 为什么Netty线程池默认大小为CPU核数的2倍
- 谈谈你对深克隆和浅克隆的理解
- 什么是代理,为什么要用动态代理?
- 什么是零拷贝,Netty是如何实现的?
- 3分钟轻松理解单线程下的HashMap工作原理
- 被面试官问烂的Spring AOP原理,你是怎么答的?
- Spring为何需要三级缓存解决循环依赖,而不是二级缓存?
- 为什么Spring中每个Bean都要定义作用域?
- 谈谈你对Spring Bean的理解
- 趣谈装饰器模式,让你一辈子不会忘
- 掌握这些招数,你也能写出HR眼中的高分简历
- MongoDB高级应用之数据转存与恢复(5)
- 图解MongoDB集群部署原理(3)
- 爆肝30天,肝出来史上最透彻Spring原理和27道高频面试题总结
- Spring核心原理之IoC容器初体验(2)
- Spring核心原理分析之MVC九大组件(1)
- 30个类手写Spring核心原理之动态数据源切换(8)
- 【紧急】Log4j又发新版2.17.0,只有彻底搞懂漏洞原因,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小白也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