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科創板企業數量翻番,成都會是下一個科技之都嗎?

語言: CN / TW / HK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科技復聯汪,作者|加啡

成都一直是存在感很高的城市,蜀都味、煙火氣、國際範兒,這裡是網際網路最具人氣的打卡地。

但資本市場上的蜀中,相比粵、蘇、浙這些老牌經濟強省,以及同屬萬億GDP俱樂部的上海、北京、深圳和蘇州,卻要遜色許多。

上市公司數量是衡量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從黃浦江畔一聲鑼響到坐落於北京金融街的北交所鳴鑼開市,註冊制改革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逐漸浮現出上市企業資本價值分化的長期脈絡。

從錯過科創板首批上市名額到北交所掛牌上市四川拿到四張入場券,蜀地上市公司的科技成色幾分?

同屬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成渝城市距離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又有多遠?

01

成功登陸科創板的企業不算少。

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7月22日,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到今天,科創板兩年半,上市公司377家,總市值5.82萬億。

江蘇、廣東、上海科創板企業數量都已經超過了50家 (緊隨其後的北京49家、浙江32家)

我們不嚴謹地引入了產業研究中的份額集中度指標,發現CR4的數值超過60%,並且2021年科創板上新增的企業也大多集中於此。

這裡需要指出的一點是, 四川是為數不多的實現科創板新增企業翻兩番的省份。

當然,這和四川科創板企業總數基數較低有關。總體來看,東部地區的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在70%以上,即使成渝城市群已經是中西部省份科創板企業數量的“領頭羊”,二者之間也有著天壤之別。

通過對比全國各地區科創板股票總市值,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四川地區的TOP榜單,同北京、上海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差距。

事實上,上述地區不僅包攬了全國科創板股票市值排名TOP 5,四川地區排名第一的極米科技,總市值257億元,在全國的水平,位列第59位。

其餘四家均在100名開外。

做完科創板企業市值規模分佈圖之後,我們計算了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的中位數和算術平均數,前者為74億元,後者則是150億元。 (中位數反映一組資料的中等水平,算術平均數反映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

四川13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市值超過百億的有4家,4家都是2021年新增的上市公司。

到目前為止, 本土仍未培育出千億級別的科創板企業。

截至1月5日收盤,科創板共有六家市值規模在一千億元以上,分屬上海、北京、江蘇、廣東和新疆。 (其中北京獨佔兩家,分別是百濟神州-U和金山辦公)

去年一年,蜀地新增了9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但橫向對比,江蘇、廣東、上海和北京各拿到了28、27、21和17個上市名額。

放眼望去,無論是從科創板企業總數,還是企業本身的資產、營收、利潤,抑或是市值與募資額, 川字號公司的表現,最多勉強擠進東部地區企業的平均水平。

作為國內智慧投影儀的龍頭企業,極米科技以一己之力,打下了四川省科創板企業市值的半壁江山。

但縱觀全域,類似的龍頭並不多。

2021年6月28日,極米科技盤中創下883.78元的最高價,當日市值達到438億元,這是四川公司在科創板市場上的高光時刻。

而現在中芯國際和極米科技之間的距離,差了10個國光電氣。 (純粹以市值衡量的結果)

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了資本市場上成渝城市群與上海、北京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差距。

02

科創板企業總數和二級市場企業市值規模兩項指標,無一不彰顯出東部地區對標中西部地區時,在科技產出與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面的規模優勢。

科技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與經濟支撐。

東部地區在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方面的領先,是區域要素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多年積累的結果。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東部地區對於高科技產業從基礎研究到產業研究、再到產品推出、市場培育,以及市場推廣階段,都走在了中西部地區的前面。

四十年努力縮小到科創板這樣的資本市場上,匯聚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局面。

資本市場對於一家處於成長爆發期的科技公司來說,其重要程度用「決定生死」來表述也不算誇張。北交所成立之後,科創板的定位進一步清晰: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即當下熱門的「硬科技」。

我們提取了科創板企業數量在30家以上的省市直轄市 (包括江蘇、廣東、上海、北京和浙江) 所有企業研發支出佔營收比例的資料,與川字號公司進行對比後發現:

蜀地13家科創板企業,研發支出佔營收的比例沒有一家超過50%。

但同樣有一點值得關注。 江蘇省71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中,60%以上的企業研發支出佔營收的比例都在10%以下。 (浙江同樣如此)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 川字號企業研發支出佔營收比例的分佈是相對均衡的。

但這種均衡在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區域分佈中被打破, 13家科創板企業,有12家來自成都。 市州企業唯一的果實——內江的匯宇製藥——依然把自己的研發中心設立在成都。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科技公司與消費型公司最大的區別在於,線性增長與指數型增長的差異。在拐點到來之前,科技公司十分的努力也未見得能換回一分回報。

基於此,我們提取了科創板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的三年均值,發現 不管是東部地區的青壯年企業,還是偏居蜀地的苗苗們,大家都挺會賺錢的。

科創板377家上市公司,僅和輝光電-U和前沿生物-U的銷售毛利率錄得虧損。這兩家公司一家在上海,一家在江蘇。

註冊制之下,納斯達克每年有8%的公司退市。

有資料顯示,1980年以來,納斯達克每年虧損的IPO總量從20%左右上升到80%,近20年來虧損企業的數量也基本維持50%以上。

網際網路從不缺少關於「中國版納斯達克」的夢想。從創業板到科創板再到設立不足兩月的北交所,一貫如是。

03

過去這一年給我一種世界在猛踩油門的感覺。

每天都有大事發生。

網際網路被反壟斷規訓、社群團購按下剎車鍵、教培行業驟然停滯、風光無限的大廠也開始裁員,與之對應的,是層出不窮的消費品牌與元宇宙的新風口。

我們也會感到迷惑。身處其中,科技公司們每天都會產生上萬條新的動態,我們要做的,是通過技術與資金的流動,抽絲剝繭,找出科技影響時代的痕跡。

我們為此感到榮幸。

因為科技時代,一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