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出海——因地制宜的設計心得

語言: CN / TW / HK

近幾年 ,國內的電商市場增速減緩,而近兩年,因為疫情的影響,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購物習慣不 得不由線下轉為線上,巨大的空白電商市場吸引巨頭出海發展,海外市場逐漸成為了新的藍海。

據埃森哲2021年中國“獨角獸”研究顯示,45%的獨角獸企業認為海外拓展至關重要,其中82%的企業計劃24個月內進軍海外市場,從遊戲、開發者服務和SaaS(軟體即服務),到硬體裝置、電商等行業,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從萌芽期就瞄準了全球化;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釋出的《2021年度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資料報告》指出,2021年全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達14.2萬億元,相比2020年增長了13.6%,其中出口佔比達77.46%。除此之外,IT桔子《2022年中國資本海外投資併購報告》統計,2021年由中國資本參與的海外投資事件數達454起,創下自2004年以來的新高,而2022年僅前2個月,中國資本對海外已有40多起、約50億元規模的投資。中國貿促會研究院今年3月的報告顯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連續四年穩居全球前三,近八成中國企業將維持和擴大對外投資意向,看好對外投資前景。

中國經營報 2022.5

不難看出,即時是在疫情肆虐全球的今天, “出海”仍是是中國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包括京東在內,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重視海外市場, 在跨境電商、遊戲及其他獨立應用開發、投資等方面全面開花, 從出海紮營,逐漸成長為全球化企業。

中國出海領先品牌50強

中國企業出海成功與否,離不開一個關鍵點——本土化設計。 作為設計師,面對新鮮未知的市場,如何找到適合海外產品的設計方向?  在服務京東東南亞業務的這幾年中,我們也逐步累積了一些本土化設計的方法,這裡就給大家分享幾個小心得。

京東的國際化佈局也已歷時多年,2015年開始正式進軍海外電商市場,上線了多個國家館,並同時開始在海外成立獨立站點。2015年底,京東成立了印尼站 JD.ID,後又於2018年成立了泰國站 JD CENTRAL,兩大站點立足東南亞市場,逐步形成了全球化的佈局,也繼續擴張到荷蘭等歐美國家。國際化已經成為了京東一個重要的戰場。

當一個產品需要進入一個新的國家市場,在初創和快速發展的時期,作為設計師,首先要對這個國家有一些基本認知和了解。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和人的差異尚且如此,國家之間的差異就更大了。由於文化背景、歷史淵源、自然條件等多方面的影響,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會對同一個事物產生不同的感受和反應。面對一個陌生的國家,我們需要打破固有印象,拋棄對使用者的先天認知,儘量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他們。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通用性的行研,來認識市場,從而規避風險,並得到體驗設計的大方向。這裡可以引用一些經典的分析模型,來協助我們做全方位的行研分析。

PEST是一個非常常用的分析模型,一個行業或者公司能夠發展得如何,靠的不僅僅是自身實力,外部環境也很重要,PEST是一個有效判斷行業或者公司發展前景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蒐集公開資料,來明確目標市場的政治、經濟、技術和社會環境。但是這些對設計來說還不夠,另一個模型NESC則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研究內容,其中包含了對於東南亞國家很重要的宗教習俗等基礎資訊。

這兩個模型裡其實包含了一個以國家為單位的群體大部分的特徵,可以極大限度的勾勒出一個國家的基本情況,通過這兩個維度的分析,我們可以初步推匯出一些本土化基本原則。

舉個例子,京東的吉祥物JOY原本是一隻小狗,但在 伊斯蘭教中不允許狗與人有密切接觸,為了 規避宗教習俗的禁忌,所以印尼站使用了小馬的形象作為吉祥物。 在很多重視宗教的國家,充分表達對當地文化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這裡介紹一個人文研究的理論工具,霍夫斯泰德(Hofstede)文化維度理論,這套理論問世距今已經有40多年曆史了,它把文化特徵分為6個維度, 在研究跨文化差異時被廣為引用。

荷蘭學者Hofstede(1997)的研究認為,文化對於人就如同計算機程式對於計算機一樣;程式限制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感知,我們的行動等等,他試圖利用主要來自跨國公司IBM的資料來建立各種民族文化的特徵型別,這些資料來自對50多個國家的10萬人所進行的調查。後續,這套理論被後來者不斷完善改進,並逐漸擴張為在全球各個國家定期做大規模調研和資訊收集,彙總成國家維度的數值,為文化分析提供了理論支撐。理論中的六個文化維度如下圖:

有了這些資料,我們可以更直觀的看到各個國家的文化特徵和差異點,也可以推匯出很多有價值的結論。下圖是中國文化和印尼、泰國文化在各個維度的對比:

關於霍夫斯泰德理論的分析和應用,我的另一篇文章裡有更詳細的解析,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移步觀看 跨國文化的設計研究方法

第二個部分就是使用者研究。

騰訊有一門經典的課程《像蘑菇一樣思考》,其中描述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精神病人,他每天什麼事都不做,打著一把傘躲在角落裡,所有醫生都覺得這個病人沒救了。有一天,一個心理專家站在他的身邊,什麼都不說,拿著一把傘跟他一樣蹲在那裡。就這樣堅持了一個星期後,他終於向專家身邊湊了湊,說了句:“難道你也是蘑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用使用者的方式去思考,才能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 需求來源於對使用者的瞭解——對使用者的瞭解,需要感同身受,變成使用者,“我,就是使用者”。 洞察人性,以己推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需要了解使用者,瞭解市場,從而尋找機會點,那就需要和使用者“對話”。

用研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去了解使用者,光靠空想是不行的,得真刀真槍的去接近他們,深度訪談、問卷調研、意見反饋、走進場景、觀察使用者行為等。我們和海外使用者的距離很遠,但也要了解使用者的想法,明白他們的關注點、購物傾向、訴求等,當我們需要做一個使用者問卷調研,或者訪談座談會,最佳方案就是和海外的本土團隊協作來完成。

印尼使用者問卷調研題幹 初稿

上圖是我們在做印尼站的使用者調研時,和印尼本土的CX團隊共同合作完成的一個調研題幹。我們把對使用者的疑問和好奇,落實在問卷中,通過cx團隊的發放、收集和分析,反饋回來,從而獲得使用者的真實想法。

除了定向調研,週期性的使用者反饋跟蹤也很重要。

常用的兩個指標就是客戶滿意度和淨推薦值,客戶滿意度更重視使用者的主管感受和態度,淨推薦值則傾向於忠誠度和推薦意願,兩個指標通常會用在不同的場景中,我們定期追蹤的指標是以NPS為主,隨時跟蹤使用者的反饋和資料變化,並定期彙總落實在優化中。

此外,調研一定是顆粒度可細化的,當我們 對於一些關鍵流程節點, 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調研目的, 可以在系統流程中設定一些觸發條件,去觸發使用者對當前操作的反饋, 真實的環境場景可以幫助調研者更貼近使用者,理解各種使用者群的使用場景和需求。

比如搜尋列表也的點選低於預期,較多使用者長時間瀏覽搜尋列表,翻了幾屏的商品,卻遲遲沒有進入商詳頁,這是就可以觸發對應的問卷提示,詢問客戶,是否遇到了問題,從而去更精準的找到使用者痛點。

搜尋列表頁瀏覽到一定深度時,觸發的反饋問卷

新業務、新產品的開拓,離不開巨集觀層面的競品分析,簡單來說就是: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我們進入一個海外市場的時候,當地往往已經有了一些成熟的本土同行業產品,或其他國際化公司的本土產品,它們很可能已經給本土使用者培養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和使用習慣。我們對當地市場的理解或許還不那麼深入,這時我們如果藉助類似的競品,通過橫向對比這些競品以及它們的上下游,可以觸類旁通,可以從更巨集觀的層面來理解這個市場。通過競品分析,我們可以更好的瞭解市場和使用者,明確我們與競品的差異點、優劣勢,從而達到知己知彼,並可以進一步尋找創新機會。

舉個例子,我們在做泰國站的O2O專案時,通過對直接和間接競品的比較分析,可以明確我們自身產品的能力優勢和市場定位。也瞭解了使用者對於這種商業模式的基礎認知。

我們提取使用者已經形成良性認知的元素和色彩,適度與競品做差異化,進一步推導得出了instant joy的品牌logo、品牌色和吉祥物。

雖然我們的O2O業務在泰國市場還是一個新模式,但是對打車、便利店、外賣等間接競品的分析,我們還是可以獲得很多有價值的資訊,也可以勾勒出使用者對於不同業務模式、設計風格、元素的接受程度。

所以,做分析不要拘泥於本行業的直接競品,從其他行業中選擇和我們的產品有類似、相通點的產品,更能帶來突破性的啟發。我們或許都曾遇到過這樣的困境,我們在思考一個新業務如何去突破,或者思考某一個功能如何設計的時候,想遍了各種思路、翻遍了已知的競品,卻仍然想不到突破的方式,也就是遇到了瓶頸。這時候就應該去看一些不同行業的競品,獲取更多的思路。

在做產品 的過程中,當我們有明確的目標時,比如需要對一個關鍵模組做分析推導,就可以通過資料分析去推導策略。

成熟的設計師往往會把自己的設計經驗逐漸內化為一種設計直覺,用直覺去做設計,有利有弊,這裡不多評判,但是對於一個未知的海外市場來說,直覺就不一定可靠了。

我們來看一組資料:

這是泰國站單日UV的來源佔比,其實和我們直覺的認知是很不一樣的,國內的APP流量是絕對王者,PC和M端可能非常少,但在泰國,M端的流量是最高的。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我們接著看資料:

進一步提取各端的資料來源,可以看到APP端的UV來源最多的是高清屏手機,也就是蘋果的PLUS和安卓的1080螢幕(進一步看資料就會發現,大部分是安卓手機)。

為什麼小屏手機佔比這麼少?看一下M端流量佔比,我們的疑惑就解開了。訪問M端的流量佔比最高的是 小屏和超小屏手機 ,這部分手機,可能是比較老的機型,或者中國已經淘汰的型號,他們的系統可能不支援安裝APP,所以只能訪問M端頁面。

我們再進一步看PC端,很意外的是,小型平板和超小屏裝置佔比達到了35%。我們把pc和M做一個縱向對比,可以看到,有一部分小屏裝置的解析度是重合的,其實很多山寨平板電腦,因為裝置識別的問題,只能瀏覽PC版頁面,體驗是很差的。

不同分析方法是有相互呼應的,我們再去看之前行研的分析就會更有體會。泰國使用者的手機佔有率極高,移動網際網路接受率很強,但他們平均收入並不高,很多人使用的就是小牌低價手機,甚至中國出口的二手手機。

這部分佔比極高的使用者,他們使用網際網路的訴求很強烈,但礙於裝置的限制,只能享受縮水版、閹割版的產品。瞭解了這一客觀情況,產品和設計的迭代策略也需要做相應的調整,比如說對於泰國站,我們需要進一步優化小屏的體驗,推進響應式頁面的落地,以及優化技術層面對端的識別等。

資料從使用者中來,通過一系列的資料沉澱、處理和分析找出機會點做決策再回到使用者中去,提升使用者體驗,帶動業務增長,驅動業務。

這裡分享幾個資料分析的常用概念和方法:

這五個 概念,串聯起了一個數據分析思維的基礎框架,也為業務和產品搭建了一個全面的 分析體系。

資料分析能力的核心不在方法理論和工具模型,更多的是建立一種資料意識,要能夠敏銳的發現應該去關注的資料、並且能夠從這些資料中找出潛在的規律,推理出資料背後的導致原因。

最後一部分更偏向於表現層的沉澱,通過設計資產和經驗的積累和彙總,優化統一產品前臺的設計表現。

設計原則就像英語中的語法,只要遵循語法的框架,隨意的搭配都可以組成準確的語言。統一的設計語言能夠保證平臺的一致性,減少溝通的成本,效率也會得到提升,能夠使設計師將更多的時間專注於專案上。

京東的東南亞站點從2015年開始佈局,目前有印尼和泰國兩個站點,接下來可能還會拓展更多國家,國家之間的差異也會越來越複雜。舉個例子,不同國家的文字文字長度差異是很大的,中文排版中比較容易的左右對齊,對於西文就不太適合,所以西文排版更適合上下排列,需要更靈活,並且預留更多的文字空間。

文字本身的結構,也會導致行高的差異,也會一定程度影響排版。

對於圖示的設計,國內產品(例如京東主站)使用的圖示,相對比較精簡,對於國內使用者來說可以理解,但對於海外使用者,這種設計語義是不夠明確的,考慮到多國家理解的通用性,我們還是需要採用更明確語義的設計。

結合各國設計的差異性和統一性,求同存異,我們也在逐步沉澱東南亞站的設計資產庫,幫助視覺設計師建立清晰的設計理念認知,在整體的產品設計風格上保持產品線的一致性。資產庫不僅用於優化現有站點的體驗,也可以助力未來的新站點快速搭建。

因為篇幅的關係,本文重點介紹了本土化設計的五個方向,其實每個方向每個章節都是可以進一步去研究和分析的。

本文中的工具和方法不單適用於海外市場的本土化設計,對於其他業務模式也是很有價值的。很多內容都來自日常的工作總結,也許會有謬誤,歡迎大家指正和補充,希望後續繼續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