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巨頭簽下385億元大單,甲方老闆履歷勵志:高中學歷,23歲當總經理,40歲完成科創板IPO

語言: CN / TW / HK

千億市值光伏產業巨頭通威股份(SH600438,股價54.65元,市值2460億元)再披露收到“豪華”訂單——價值385億元的矽料。

22日晚間,通威股份公告稱,公司旗下五家子公司於近日與宇澤半導體(雲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宇澤半導體)簽訂多晶矽長單銷售合同。根據合同約定,買方在2022年~2026年預計向賣方合計採購16.11萬噸多晶矽產品。按照最新價格,預計銷售總額約38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宇澤半導體(雲南)有限公司背後的老闆也是科創板企業明冠新材(SH688560,股價30.3元,市值49.72億元)實際控制人。閆洪嘉的故事頗為勵志,儘管只有高中學歷,但23歲就創辦公司當總經理,27歲創立了明冠新材的前身。

通威本月訂單總額近900億

通威股份公告稱,根據合同約定,宇澤半導體(雲南)在2022年~2026年預計向其五家子公司(四川永祥多晶矽有限公司、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內蒙古通威高純晶矽有限公司、雲南通威高純晶矽有限公司,四川永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統稱“賣方”)合計採購16.11萬噸多晶矽產品。具體訂單價格月議,合同交易總額以最終成交金額為準。

通威股份表示,該合同是日常經營性長單銷售合同,若按照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矽業分會最新(2022年6月22日)公佈的國內單晶緻密料成交均價27.04萬元/噸(含稅)測算,預計銷售總額約385億元(不含稅)。

這是通威股份本月第二份超百億的大單。就在6月17日,通威股份披露,與青海高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海高景”)簽訂多晶矽長單銷售合同。買方在2022年~2026年預計向賣方合計採購不低於21.61萬噸多晶矽產品,按照市價測算,預計銷售額超500億元。如今加上這385億元,通威股份本月訂單總額就已接近900億元。

一定程度上,企業保供鎖量的舉措也反映矽料市場偏緊的狀況。

6月22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矽業分會(下稱矽業分會)釋出的資料顯示,本週,國內單晶復投料價格區間在26.8萬元/噸~28.0萬元/噸,成交均價為27.31萬元/噸,周環比漲幅為1.71%;單晶緻密料價格區間在26.6萬元/噸~27.8萬元/噸,成交均價為27.04萬元/噸,周環比漲幅為1.62%。

矽料市場的緊俏也和下游矽片環節擴產有關,畢竟印度市場、歐洲市場和國內分散式光伏市場持續火爆。

相比簽訂“500億”合同的買家青海高景,這次的買家宇澤半導體看似名氣不大。通威股份有關人士就該公司向記者介紹:“(對方)在這個行業的時間比較長,只是一直在半導體領域。但這次採購的主要還是用於矽片。”

23歲開公司當總經理

根據通威股份公告,宇澤半導體(雲南)有限公司的註冊地址在雲南楚雄,註冊資本7072萬元。

在上個月,資本市場就出現了這家公司的身影。

2022年5月27日,金博股份(SH688598,股價304.30元,市值244億元)與宇澤半導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協議內容主要涉及雙方的技術、商務合作。

據東吳證券研報,宇澤半導體起家於半導體矽片,後轉型光伏矽片,今年在矽片市場動作很多。2022年2月19日宇澤半導體簽約雲南曲靖經開區,合作投資約60億元擴產20GW大矽片專案;2022年3月9日宇澤與雲南省文山州政府簽約,將在文山州投資建設30GW大矽片專案。

從和金博股份的合作來看,宇澤半導體專攻的是N型矽片,N型矽片對應的就是大尺寸N型電池。

在通威股份今年的業績說明會上,公司董事長謝毅表示,目前由於新型電池尚未大規模量產,下游對N型料的需求總體較少。但電池技術的迭代勢不可擋,未來對N型料的需求也將逐步提升,公司提前佈局,加大對高純晶矽的技術研發,加速提高產品質量和純度,目前產能已能實現90%供應N型料供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工商資料發現,江西融合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持有宇澤半導體78.1%的股權。而江西融合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兩大股東分別是閆洪嘉和閆勇。

根據明冠新材2022年度向特定物件發行A股股票募集說明書(申報稿),閆洪嘉,曾用名閆水雲,1980年1月出生,曾主持或參與了“一種凹凸聚酯膜及其製備工藝”、“一種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及其製備方法”等8項發明專利的研發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閆洪嘉的學歷還是高中。

然而,這並不妨礙閆洪嘉的年少有為。2003年7月至2015年7月,他任崑山雲天電子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2006年7月至2018年1月,任天正科技(江西)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2007年11月起,創立明冠有限(明冠新材前身)並擔任明冠有限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2020年12月24日,明冠新材科創板成功上市,此時閆洪嘉距離40歲生日還有1個月。

如此推算,閆洪嘉23歲就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27歲就創立了明冠新材的前身。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每日經濟新聞”(ID:nbdnews) ,記者:胥帥,編輯:程鵬 文多 蓋源源 杜恆峰,校對:段煉,36氪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