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貓精靈 Sound Pro 體驗:智慧音箱的「聲音優先」形態
以前要在智慧音箱上談音質、談聽感可能是一件糾結的事情。
雖說播放聲音是音箱的天職,但大部分只做智慧家居和智慧音箱產品考慮更多的是音箱在智慧化方面上的需求,如儘可能操控更多智慧家居裝置和網際網路內容的儲備和外部接入,以及和其他智慧裝置的互聯互通等……聲音質感和表現,往往是被放在最後一項來考慮。
拋開原本就有音訊積累,轉而加入到智慧音箱領域的音訊廠商不談,要在專攻智慧音箱的品牌中找到好聽的產品,其實還有點難。
不過,也不是沒有人想要打破這樣的局面。
早在 2022 年 5 月底,天貓精靈就宣佈和聲學機構 BostonAcoustics 波士頓聲學達成深度合作協議,並預告將會在 6 月推出主打聲音表現的智慧音箱產品,這正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天貓精靈 Sound 和天貓精靈 Sound Pro。
對於天貓精靈來說,Sound 系列的出現不僅是為了實現聲學上的提升,往更大的方向說的話,這兩款新品更像是天貓精靈突破使用者刻板印象的標誌。
要說突破刻板印象,就從外觀開始。
以往提起天貓精靈,大家最常見、最容易被想起的造型有三種模式:
- 天貓精靈方糖系列用的磚塊設計
- 天貓精靈 X5 用的圓柱形機身
- 天貓精靈 CC 系列和 V 系列上使用的戴屏設計
三種模式都很常規,如果說強調聲學的 Sound 系列要在三者裡面選其一的話,那很有可能就會使用第二種模式。
只是,Sound 系列三種都沒有選。
天貓精靈 Sound 系列使用了下寬上窄的圓塔式設計,音箱表面用上了黑色的雙材紗線,增加視覺上的聲學元素,也可以通過類似啞光黑來提升觀感。
頂部的元件採用了類懸浮的設計,天貓精靈官方表示這這部分用上了 NCVM 加工工藝,讓實物在光滑的弧面上呈現出鏡面效果。仔細看的話,這個鏡面 UFO 在光線下還會帶出淡淡的青色,音箱箱體上的金屬圓環也帶上了相同的顏色處理。
頂部還保留了音量控制和靜音鍵,音箱開啟後按鍵和提示燈會自動亮起,下方的圓環光效也會以呼吸燈的模式開啟。
使用者可以透過天貓精靈 app 進行自定自定義光效設計,app 內有自帶的運動光效模式可選。
機身介面主要集中在後側的底部位置,有供電用 DC 介面和 3.5mm 的 AUX 介面。
供電是非常常見的通用介面,而天貓精靈這裡主動提供了 AUX 介面主要是為了在有線模式下實現左右立體聲的效果。如果你是用 3.5mm AUX 線連線投影儀或非智慧裝置時,可以通過一拖二的形式實現立體聲功能。
接起來有點類似 RCA 介面的 AUX 線,不同的是 RCA 是蓮花口,天貓精靈 Sound 系列用的是 3.5mm 介面。
需要注意的是,天貓精靈 Sound 在 Wi-Fi 模式下是可以直接組建立體聲模式,用 app 直接設定就可以了。
說到聽感和聲學部分,那就要從配置說起。
天貓精靈 Sound 系列都搭載了德州儀器的高效能音訊放大器,支援 192kHz 取樣率,能夠實現 0.03% 的低失真和 110dB 高信噪比。與此同時,整個系列支援 Hi-Res Audio 認證,所以應付流媒體上的高解析音訊,天貓精靈 Sound 系列也能夠處理播放。
軟體演算法以及調音方面,天貓精靈自建的聲學實驗室這次直接與聲學機構 BostonAcoustic 波士頓聲學進行合作,並且擁有金耳朵調音認證。天貓精靈官方在產品釋出時表示,天貓精靈 Sound 系列提供能智慧 EQ,智慧調整可以讓聲音以一個相對舒適的傾向來輸出,從而更加契合使用者的聽感喜好。
除了基礎的智慧 EQ,天貓精靈 Sound 系列還提供了 Hi-Fi、勁爆、古典、人聲等多個預設 EQ,使用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聽感需求,在天貓精靈應用裡面進行設定。
天貓精靈應用裡面也集成了多個音樂服務,像 QQ 音樂、網易雲、酷我和酷狗國內流媒體平臺,再加上喜馬拉雅、蜻蜓 FM、懶人聽書等部落格聽書平臺,內容覆蓋面還是挺全的。
以上都是天貓精靈 Sound 系列共有的特點,而天貓精靈 Sound Pro 和 天貓精靈 Sound 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揚聲器等聲學配置上。
天貓精靈 Sound Pro 的聲學容積為 2700cc,內部搭載 5.25 英寸的 60W 低音單元和 2 英寸 20W 中高音單元組成的 1.1 聲學方案,比起聲學容積有 950cc、用 4 英寸 50W 低音單元和 2 英寸 20W 中高音單元的 天貓精靈 Sound 要大。
聲學容積上的差異也反應在外觀上,天貓精靈 Sound Pro 要比天貓精靈 Sound 要高一些。
兩者附帶的電源介面卡也不一樣,天貓精靈 Sound Pro 給的是 22V 3A 的 DC 口充電器,峰值功率為 160W。而天貓精靈 Sound 給的也是 22V 3A,峰值功率是 110W,這裡的差異應該也是和單元以及其他聲學的因素相關。
最後,來試試最重要的聽感。
在單體模式下,天貓精靈 Sound Pro 聲音上給我最深刻的一點在低頻上。
音箱在低頻上有一種很強勢的輸出感,下潛量、鼓點的力度都要比同體積的智慧音箱要大。在預設的智慧 EQ 模式下,已經有不俗的衝擊感。整體環境低頻的渲染也做得不錯,聲音就好像是被完全包裹起來,整體也能夠烘托出不俗的聲音厚度。
鼓點的還原和彈性還是有的,如果放一點類似 K-Pop 風格強一點的歌曲時,鼓點想呈現的效果也可以還原,但記憶點會放在力道上面。
如果換成原版《本能寺》的開頭,低頻在一開始烘托步伐的氛圍就更加突出了,下潛能夠突出步伐的沉重感。
但如果可以給多一點低頻的層次感,那就跟好了。
天貓精靈 Sound Pro 聽感上另外一個優勢,就放在空間感和臨場感的表現上。
得益於自身的設計,天貓精靈 Sound Pro 單體就能夠輸出空間感不俗的聲音,直接聽演唱會也可以把現場的開揚感展示出來。如果同時兩隻可以連線成立體聲模式的話,空間感的表現會更明顯一點。
聲音的細節和高頻表現就模式下還不錯,基本夠用。人聲不算太過突出,但也不會出現乾澀的問題。高頻的部分也不會太過於尖銳,整體聽上去還是相對舒服的,不會太疲勞。
除非你是希望細節和人聲都非常突出的使用者,不然天貓精靈 Sound Pro 的聲音表現都能夠滿足。
當然,天貓精靈 Sound Pro 提供了不少 EQ 給使用者選擇,這裡自行調整也沒有問題。
就聲音的部分體驗下來,天貓精靈 Sound Pro 是一個穩紮穩打的產品,同時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產品。
穩紮穩打在於天貓精靈明確意識到聲學硬體和設計對聲音輸出的重要性,在硬體上也下足了功夫。先找了知名的聲學機構合作,在技術和研發上面做提升,再從硬體上堆料,務求在硬體上打好基礎。
這些努力也反應在聲音表現的基底上,只要仔細聽,還是能夠看到天貓精靈 Sound Pro 於聲音基礎上的表現,以及對比整個天貓精靈系統的提升。
至於聰明的一面,我個人覺得是在於努力的方向上。
正如大眾對照片的表層感知一樣,在拍攝硬體的畫質、傾向方面的變化遠不如後期調整來得明顯。簡單換一個濾鏡的特效,就能夠讓照片給人一種煥然不同的感覺。
天貓精靈 Sound Pro 乃至整個 Sound 系列也一樣,研發團隊把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投放到調音、EQ 處理以及演算法等層面上面,用一個最直觀的形式為使用者呈現效果。
但不管是硬體堆料還是軟體打磨,天貓精靈 Sound 系列這次都給人一種很明確的態度,就是要把聲音這個音箱的本分給做好坐滿,對於想追求聽感的使用者和業界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正想的事情。
並不是大家都強調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而是我一直都覺得:
播放聲音,才是音箱的天職。
如果你一個音箱只強調智慧化和萬物互聯,但一首歌都播不好,那我為什麼要買音箱,不如直接用手機的語音助手或者用平板電腦來控制就可以了。
所以說,如果你已經是天貓精靈生態的使用者,或者家裡已經擁有了他們所支援的智慧家居,還是想以一個相對入門的價格來入手聲音內容消費裝置,那天貓精靈 Sound 還是值得嘗試的選擇。
- 提前告訴你,2024 年小米汽車有這些可能性
- 小米手錶 S1 Pro 圖賞:給你一個跑步教練,再給你一個隨身體溫計
- 年輕人寧願擺攤也不想上班?有人過得比 996 還累
- 小鵬 G9 的司機,地位很高
- Google 怒懟蘋果,不用 iPhone 就會被排擠?
- 用平板,開啟辦公室外的創造力
- 三宅一生去世,給喬布斯設計黑色毛衣的他,留下了永恆的一塊布
- 旺仔牛奶後繼無人,旺旺以後還能「旺」嗎?
- 新 iPad Pro 介面將大改,妙控鍵盤也會隨之更新
- 豬死亡後成功「復活」,人類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
- 努比亞 Z40S Pro 圖賞:有 35mm 也有超長焦,攝影師常用的焦段它全都要
- 每一個拿手機的人,都是生活的導演
- 我們扒了 4 年來的資料,分析蔚來不做手機會怎麼樣
- 微星泰坦 GT77 遊戲本體驗:重灌坦克,雖不便攜但很強大
- 華為音樂空間音訊是如何讓你隨時隨地「親臨 LiveHouse」的?
- Instagram 使用者拒絕「抖音化」,頂流網紅卡戴珊也忍不住了
- vivo 打造的無障礙功能,讓聲音也可以被「看見」
- 鴻蒙,生於 10 年前,成於 10 年後
- 佳能 EOS R7 & R10 體驗:旗艦級的追焦和連拍,APS-C 新機捲起來也很可怕
- 「吃掉」馬斯克,碰瓷耐克,這個品牌酷到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