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簡單取勝的蘋果 iOS,越做越複雜了?
蘋果素來以極簡設計為人所稱道。用一句陳年的廣告詞說,就是簡約而不簡單。昔日蘋果設計的靈魂人物喬納森·艾維曾說,“我希望我們設計的產品,看起來會給人以本應如此的感覺。”
”本應如此“,這是蘋果“簡”的精髓所在。簡單而符合直覺。
不過隨著裝置功能的豐富,極簡的操作,已經不足以承包所有的功能。不知不覺間,蘋果似乎把 iPhone,把 iOS 越做越複雜了。
極簡到無感的設計
蘋果極簡設計的典型的例子是 iPod。初代 iPod 領先於同期競品的幾個特性是體積小、容量大、使用簡單。艾維一手打造的滾輪介面,簡簡單單的幾個按鍵,便可承包使用者日常的所有操作。
正如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所說,“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iPhone 亦是如此。第一代 iPhone 面世之時,手機的正面只有一個物理按鍵。這是許多手機廠商不敢想象的:手機不能能沒有撥號、掛機按鍵吧,使用各種功能得有個選單鍵吧,有了選單鍵就還得有個返回鍵......
iPhone 沒有這些,精心設計的全觸屏互動,又一次詮釋了“少即是多“。
iPhone 面世三年後,蘋果把這一套操作邏輯帶到了 iPad 上。據當時《福布斯》的報道,一位在農場工作的、沒見過電腦的 6 歲小男孩,無需任何人指導便可操作 iPad,操作應用,玩彈球遊戲。iOS 操作之直觀,可見一斑。
蘋果的簡也有反面例子,比如 iPod Shuffle 第三代。它是簡到極致的代表,和鑰匙差不多大,只有一個控制開關機、順序迴圈播放、隨機播放的按鈕。如果要使用其他操作,就得依賴線控耳機,綜合操作體驗令不少使用者抓狂。
做得簡單很容易,但要恰到好處的化繁為簡,需要設計師們大量精密的考量。
功能更豐富了,但代價是...
極簡理念減少了刻意的引導,這帶來了一個本質上的限制,符合使用者直覺的、下意識的行為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以極少數的互動,實現無限多的功能。
比如在剛剛釋出的 WWDC 2022 上,蘋果宣佈了海量的新功能,細緻入微。比如家庭成員的裝置使用時間限制,針對病人的用藥提醒,面向運動達人的跑姿提醒,等等。
功能豐富自然是好的,不過可以試想,有多少使用者能真正用到這些功能呢?
在以往,這些功能一般是由第三方開發者來實現的,蘋果只需提供介面即可。隨著手機功能體驗競爭的加劇,對隱私關注度的提高,蘋果更多地傾向於自己來做這些功能。而越是這麼做,系統就變得越為複雜,這是無可避免的,即便是常年使用 iPhone 的使用者,想必也有不少功能有待發掘。
將操作複雜化的例子不在少數。比如 iPhone 6s 首發的 3D Touch 功能。它引入了重按的操作,為使用者呈現快捷選單、內容預覽等操作,無需額外增加按鈕,看上去是化繁為簡。許多數碼愛好者都認為 3D Touch 好用,比如快捷選單方便支付、玩吃雞手遊可以二指操作,等等。
然而對於大部分使用者來說,3D Touch 很難用:按短了就變成點按,按久了就會變成長按,與解除安裝應用衝突。3D Touch 看似化繁為簡,實則多了一層操作。釋出幾年之後,3D Touch 就被長按操作取代,取消力度感應降低門檻。
再比如前文提到的單 Home 鍵設計。全面屏時代到來之後,正面單 Home 鍵設計和高屏佔比難兩全,於是“always takes you home”的 Home 鍵被替換成了小橫條,手勢操作的加入帶來了一定的學習成本。
對於熱衷數碼產品的年輕人來說,手勢操作的門檻很低,但對於年長的使用者來說就不一定了。你教會長輩們使用手勢操作了嗎?
簡單與複雜的權衡
如今的消費電子領域,以簡取勝是一個共識。抖音等短影片應用就是一個例子,使用者的日常操作只有一個,就是划動螢幕,貼合直覺。只是,當智慧手機功能越來越豐富,用簡單的操作呈現複雜功能,一邊做減法一邊做加法,難度屬實不小。
或許更合理的方式,是讓對的人去做對的事。有限的開放選擇性,為大眾帶來簡單直觀的操作,向專業使用者開放選擇的能力。
最後再看一個化簡為繁的經典案例。從 iPhone X 開始,蘋果將長按電源鍵的操作從關機換成了語音助手,利用直覺推廣 Siri。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因為 iPhone 大多數時候不需要關機或者重啟。
結果呢,每年都會有上百萬 iPhone 使用者,發現自己不會關機了。
白嫖時間到!老規矩,不要錢!
iKKO iTG01 骨傳導耳機上線 ZEALER 0 元抽! 全頻骨聲傳導技術,無需入耳即可暢聽;藍芽 5.3 傳輸,10 米內聽歌不掉線;0.04s 超低延遲,玩遊戲更暢快……表現到底如何,免費送你體驗!表現到底如何,免費送你體驗!掃上方二維碼或戳左下角 「閱讀原文」 即可前往參與。
『熱門推薦』
- iPhone 14 Pro 8999 元起,頂配 2TB?我抱著電腦瑟瑟發抖...
- 為了兩億畫素,三星真是拼了
- 蘋果創下十年新高!iPhone 13 果然香
- 蘋果再發聲:安卓系統不安全!
- 幹翻過蘋果三星的影像品牌,今天涼了
- 5 億人用過!微信最大對手,涼了
- iPhone 14 Pro Max,這麼大!
- 蘋果都做不了的 5G 晶片,華為是怎麼做成的?
- M2 MacBook Air 居然這麼強!除了這一點小遺憾……
- 蘋果的設計,真的沒靈魂了?
- 小米敲鐘四週年,細看小米股價艱辛歷程
- 諾基亞興衰史:科技浪潮與冰川消融(上篇)
- 美隊都懷念的 Home 鍵,曾是 iPhone 最好用的設計
- 中國晶片新勢力登場,要來一出中日合拍「復仇者聯盟」?
- 以簡單取勝的蘋果 iOS,越做越複雜了?
- 日本智慧手機啟示錄:3G 時代之王,終究輸給了 iPhone
- 更好用的輕量化移動攝影方案:智雲 WEEBILL 3 智雲五倍 FR100C 棒燈體驗
- “索尼你別打電話過來了,我怕微軟誤會”
- USB-C 介面的 iPhone,真要來了
- 當初英特爾給點力,手機處理器市場早就大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