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調研:礦區無人駕駛的商業化落地實踐
產業調研系列
廖總: 首先分享礦區無人駕駛的意義和規模。 任何技術一定要服務人類進步,也要服務於商業。我們為什麼做礦區無人駕駛,一方面這個賽道有很大痛點,社會價值極高,另外一方面礦區場景也適合落地無人駕駛技術。
礦區痛點有幾個方面:第一個是安全生產對於礦區是重要的需求,一旦發生事故,不僅僅是停產這麼簡單,整頓不達標直接面臨關停風險,甚至負法律責任。只有把人去掉了,才能實現本質的安全。第二個是礦區一般比較偏遠,環境較為惡劣,礦區的司機缺口很大,年輕人從業意願低,而且需要B類駕照,所以適合的人群很少。目前,新疆礦區司機的工資達到了1萬元/月,還是很難招。礦車司機一般是兩班倒,同時國家安監部門對於大型礦山也有要求,未來兩班倒可能不符合國家安全生產的需求,要上升到三班倒或者四班三倒,所以未來司機缺口只會加大,而且用人成本還會提高。人工成本不僅僅包含工資,還要加上吃飯和住宿,一輛礦車的司機成本大概是一年30萬左右,所以把人省掉以後經濟價值會更凸顯。
礦區是封閉場景,無人駕駛容易落地。1、場景可控:礦區的管理很嚴格,不會出現行人,為無人駕駛落地帶來了很大便利。2、政策支援力度很大:礦用車可以理解為是一個生產裝置,不涉及道路路權法規。2020年八部委聯合發文,指出2025年在露天礦山要實現智慧化和無人化。內蒙古自治區今年二月發文,說要把自治區內礦用無人駕駛車從2021年110臺提升到2025年的1200臺。3、整個礦區也是低速執行環境,車輛速度不能超過40公里/小時,有的礦山可能不超過20公里/小時。4、礦山的場景可以定義,礦山的道路經常會變化,挖到哪裡修到哪裡,所以我們認為最終無人駕駛技術在礦區場景落地,會根據未來無人駕駛的需求去重新改造和定義場景。
礦區無人駕駛市場規模經過我們測算,國內大概1300億/年,拓展到全球大概數千億/年。
所以因為這幾個原因,第一個是有痛點,第二個是容易落地,第三個是市場規模大,我們才選擇了這個賽道。
我們成立之初的商業模式就是提供專業的無人駕駛運輸運營服務。我們對這個行業有深刻思考,雖然礦區無人駕駛容易落地,但依然有挑戰。首先是如何結合場景,獲得場景know-how,然後是怎麼理解和定義場景。無人駕駛其實就是機器人,適合做簡單重複的事情,需要給無人駕駛去營造可以簡單工作的場景,更好的發揮計算優勢,讓無人駕駛落地。我們選擇礦山的場景也是因為可控和可定義,如果不利用好這個優勢,跟公開道路無人駕駛差別就不大。第三個是如何獲取真實資料。第四個是商業閉環,如何把技術賣給別人,大規模採購這個技術。
我們思考了以後,答案是很清晰的:一手抓技術,一手抓運營。只有把控了運營,才能夠提供落地環境。做了運營就不只是做demo了,我們在新疆的商業模式是按照土方去計算,幹了多少活拿多少錢。做運營,場景可控,車是我們的,管理也是我們的,能夠拿到真實資料,形成資料閉環。商務拓展方面,一開始技術不成熟,我們只有通過自己運營把技術落地,才能夠讓客戶更好的接受新的事物。另外我們跟工程公司合作,也能夠更好拓展市場。
因為確定做運營,我們做了幾個選擇:1)選擇去做最適合做運營的寬體車,相比於大礦卡,寬體車具備成本優勢。 2 )打造標杆案例 ,現在礦山訴求更加具體,如果只是上幾臺車跑個demo其實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新疆我們現在正在服務的礦山一共400+臺車,只有大規模運營才能夠解決問題。所以我們要上量,在單個礦達到上百臺車的規模,才是商業化大規模落地的前提。
3 )我們會精選合作方。 業主方/工程公司本身就傾向於選擇一款車型,更加利於管理、車輛維護和零部件備件。我們不會適配所有車型,而是認真跟供應商合作,共同打造出適合礦區無人駕駛的車型。目前我們跟寬體車兩大龍頭合作(同力和臨工),計算平臺我們跟華為MDC團隊合作,華為內部也是把易控智駕作為礦區的TOP級合作伙伴。礦區場景環境惡劣,極寒極熱天氣和顛簸嚴重,對硬體要求很高,我們認為只有華為可以打造商用車車規級的計算平臺,才能夠實現常態化作業。
易控智駕這四年多在礦區的積累和探索。礦區的賽道比較特殊,組建團隊需要懂無人駕駛演算法的人、懂車的人,懂礦山的人,還要懂商業的人。我們的團隊來自海內外知名的高校,產業背景也包括宇通、百度、阿里、千方等。我們創始人藍總有15年的創業及商業化落地經驗,對商業的理解和判斷很強。我們聯合創始人張磊也是賽道里面少有的懂車、懂礦、懂無人駕駛的複合型人才,他早年有兩年煤炭資訊化工作經驗,對礦山理解很深刻,現在也一直在礦區現場辦公。他之前還曾在宇通客車擔任無人駕駛負責人,對車和無人駕駛都很有理解,有10餘年的無人駕駛研發經驗。我們的技術VP林博,之前是阿里巴巴菜鳥ET物流實驗室的硬體負責人,對無人駕駛理解很深。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懂礦山的專家,孫總今年63歲,退休返聘加入我們公司的。他本人有三十多年的露天礦工作經驗,對我們理解場景和商務拓展都很有幫助。我們整個團隊是複合型的組合。
目前我們在深耕一線現場打磨自己的技術,從最早的單車測試到內蒙古單編組執行,再到現在多編組7*24小時執行。目前我們在新疆兩個2500和3500萬噸的露天煤礦上面做試運營,一步步走得比較紮實。我們的各項資料也是領跑行業的,實現了端對端的資料閉環,包括多編組執行時間最長,單礦車隊數量是最多的,自有寬體車數量是最多的,同時測試里程跟累計運輸土方量在業內也是遙遙領先。我們對這些資料很看重,無人駕駛著力解決的是長尾問題,需要不斷的跑資料才能夠發現他們。
商業模式來說,我們是提供無人駕駛運輸運營服務。我們去年實現了一定體量的真實場景的無人駕駛運營運輸收入,在行業是領先的,而且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未來發展路徑很清晰,2022年我們會去做3-4個露天礦,大概60臺車輛。技術節點上,我們會在今年下人,這個對於礦方和行業都是很重要的。另外我們會在礦山做一個4-6編組的小規模執行,這個車輛數量上升對於場景理解和排程複雜度要求都更高,我們也認為只有把車的數量上去了才會更加接近真實場景。
2023年會拓展到7-8個露天煤礦,同時無人駕駛車輛達到200臺左右,我們希望2023年實現單個礦的大規模運營,同時單礦毛利轉正,這個也是我們下人之後的最重要milestone。同時,我們希望2023年實現出海,紫金礦業是我們的股東,有非常多的海外礦山,我們希望能夠做一些海外業務,對於國內無人駕駛公司來說出海也是很有機會的方向。
我們認為2024年可以真正實現大規模的商業落地。
Q :前幾天有個政策,就是煤礦智慧化支出可以列入安全費用,無人駕駛算不算智慧化部分?
無人化包含在裡面,政策支援力度比較大,現在發現有些礦在招標檔案上面就對無人駕駛提出了要求。未來我們認為在國有大礦上面會對無人駕駛規定更加明確。露天煤礦佔到煤礦的20%,全球範圍內是比較低的。我今天就在礦區,新疆這邊就有大量的國家資金投入露天礦開發,首先在能源方面,中國還是高度依賴煤炭能源。第二點是安全生產很重要,未來是大型化和國有化,新疆這邊露天礦的比例在上升。我們所在的兩個礦區今年分別提升了500萬噸的產量,未來會繼續提升。
Q :這個行業有幾種商業模式?
無人駕駛行業,有一些公司是做技術方案,有一些公司是做運營。為什麼我們要做運營剛剛也說過了,另外一些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的公司還是在做大礦卡的改造。就數量上來說,整個國內的寬體車保有量大概5-6萬臺,去年新增2萬臺,大礦卡保有量大概2-3千臺,每年新增300臺左右,這個量是比較小的。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做運營要解決資產的問題,最終做運營才能夠更好地把控場景,更好地落地。我們現在還在資金投入階段,我們希望明年在單礦把毛利模型打通。
Q : 今天做低速、慢速封閉園區的企業,可能在未來3-5年內被一個強大的、佔據戰略市場的L4級自動駕駛公司降維打擊,這種觀點怎麼看?
我們覺得降維打擊不太存在,演算法只是無人駕駛環境中的一塊。無人駕駛還是有木桶原理——每個地方不能有短板,演算法很強不代表你的蓄水能力很強。還有對車的理解,robotaxi是用小的乘用車,我們的寬體車載重以後是至少六七十噸,它的線控效能差異會非常大。礦卡和商用車的線控很不成熟,所以我們看到了一些幹線物流的公司要自己做車了,因為線控底盤無法解決。如果直接套用乘用車的演算法來做礦山無人駕駛,一開始可能直線都走不了。
Q :礦區場景無人駕駛可能比較容易實現,各個友商的差異在哪裡?
最終還是一個木桶原理:如果單點PK,每家都有一些不同的特點,更多的是怎麼整合這些東西,對場景更好的理解。雖然我們說礦區場景封閉可控,但是要做到商業化落地還是要面臨很多挑戰。礦車跑起來不是問題,但怎麼以高效率無人化運營是最重要的。而且礦區是要連續運營的,相比有人駕駛,我們要做到更加安全高效,更易管理的方案,才有可能讓這個技術在礦區大規模應用起來。更多的時候需要工程師在現場一點點打磨,這個也是場景的壁壘。
礦區這個賽道是一個toB的生意,不可能壟斷,我們認為只有大家一起做好才能夠讓客戶接納這個事情,共同推動產業進步,真正讓無人駕駛在礦區落地。
Q :咱們的生意是重資產模式,是否在下游場景拓展會慢一些?
我覺得反而會更快,回到我剛才的觀點。無人駕駛是不成熟的,或者是逐步成熟。你要把不成熟的東西大規模賣出去很難,所以剛開始一定要自己做,你買車,然後用起來。成本不是礦方承擔,按照土方來結算,這對於業主方來說更加容易接受。如果你只賣技術方案,短期內讓礦山用起來是比較難的。從公司角度說,也是有可能未來這個技術成熟到可以作為套件賣出去,去提供技術方案還是有可能的,但是中期我們會堅定去做運營的模式。
Q :礦區無人駕駛感測器到什麼水平是夠用的?
具體成本不方便透露。整個車輛上面的計算平臺+鐳射雷達+其他套件,除了線控底盤以外大概二十多萬。很多硬體我們還是要依賴於產業鏈的進步,包括我們用的鐳射雷達離成熟也有距離,未來會走向固態化。包括計算平臺,我們跟華為合作比較多,也是需要逐步成熟和穩定的。一定要有量,成本才能持續下降。
Q :您提到跟華為在MDC合作,華為的自動駕駛在乘用車這邊有完整的感測器解決方案,未來在感測器這邊是否會跟華為有更多合作?
我們在域控制器方面跟華為深度合作,未來在4G、5G網路建設方面也會有合作,目前感測器沒有合作。
Q :您剛剛測算了市場規模大概一千多億,如何測算得到的?
比如煤礦一年40億噸,露天礦20%,就是8億噸,煤礦有剝採比,你要運大概56億方的土石量,我們是每立方4塊多的價格計算,那大概就是200多億。比如我們在新疆的大礦,單純運輸就是4-6億的產值,帶來的收入是比較可觀的。比如內蒙古一個礦,2019年巔峰時期土石方運輸產值就十幾個億。整體市場是比較大的。
合規宣告:本文節選國泰君安計算機團隊舉辦的專家電話會議,屬於公開資料,如需紀要全文請後臺留言。
- end -
歡迎加入產業交流群!
歡迎所有對計算機產業研究和投資感興趣的盆友(包括雲端計算、網路安全、醫療IT、金融科技、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等)後臺留言加入我們的產業交流群。我們的目標是建立系統的計算機產業研究框架,提高整個A股的IT行業研究水平,減少韭菜數量,普度眾生。
智慧汽車研究框架(200頁PPT)
人工智慧及自動駕駛相關報告
5. 智慧座艙:智慧汽車產業大變局中的投資機遇(40頁深度)
6. 德賽西威:領先的汽車電子玩家,未來出行變革創領者(深度)
10. 科大訊飛:疫情防控讓教育訂單商業模式發生怎樣的變化?
12. 格靈深瞳:技術領先到商業落地,計算機視覺場景為王(深度)
21 . 對中科創達的一些理解
26.黑芝麻:國產自動駕駛晶片獨角獸,用芯賦能未來出行(深度)
31 .生死時速:新舊勢力汽車主機廠自動駕駛進展詳細梳理(深度)
36. 產業調研:為什麼規模化L2是自動駕駛向上突圍關鍵點?
39. 產業調研:為什麼規模化L2是自動駕駛向上突圍關鍵點?
42. 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已經到來
49. 產業調研:不追求科技感的理想L9釋出會(附萬字紀要)
法律宣告
本訂閱號釋出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並不代表作者所屬機構觀點。涉及證券投資相關內容應以所屬機構正式釋出的研究報告內容為準。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中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諮詢並謹慎決策。本訂閱號運營團隊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閱號所載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本訂閱號所載內容為原創。訂閱人對本訂閱號釋出的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影像等)進行復制、轉載的,需明確註明出處,且不得對本訂閱號所載內容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
- 產業調研:頭部主機廠專家怎麼看智慧座艙發展趨勢?
- 特斯拉是如何成為自動駕駛大佬的?
- 智慧座艙:車廠客戶體驗勝負手
- 華為雲端計算業務的困境與破局(深度)| 國君計算機
- 用友網路:新一輪大週期的起點(深度)| 國君計算機
- 產業調研:來自深信服客戶的聲音
- 廣聯達:研究框架(120頁PPT)| 國君計算機
- 產業調研:資料安全一線專家眼中的市場
- 安恆資訊:研究框架(200頁PPT)| 國君計算機
- 產業調研:智慧駕駛域控制器的技術和市場分析
- 產業調研:礦區無人駕駛的商業化落地實踐
- 警惕踏空風險:啟明星辰復牌可能引發網安板塊估值修復
- 中期策略會系列電話會議邀請 | 國君計算機
- 一天之內,科技股有了靈魂
- 芯馳科技:汽車晶片全賽道覆蓋(深度)
- 產業調研:龍軟科技怎麼做煤炭智慧開採?
- 產業調研:為什麼中國超融合市場天花板比美國高?
- 拒絕YY:中國信創產業真實前景(40頁PPT)
- 2022年4月醫療IT訂單回顧
- 賽意資訊:依然高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