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行業資本開支已超「40%紅線」,「缺芯」拐點將至?

語言: CN / TW / HK

“缺芯”的話題已經在半導體行業的上空縈繞了兩年之久。這次由於勞動力短缺、疫情封鎖等多番因素最終導致的全方位的缺芯潮一度致使手機、汽車等行業出現了“一芯難求”的局面。

即使在過去的兩年中,以臺積電、英特爾為代表的晶片頭部廠商不斷為了解決這一情況而努力,但始終未見根本性的成效。

但在今年的市場中,“一芯難求”的情況似乎隨著供需關係的變化,正悄然發生著改變。

GPU、模擬芯片價格暴跌,缺芯「狂歡派對」將結束?

在去年還是“香餑餑”,動輒能在非常規渠道賣到數倍高價的模擬晶片,卻在近日迎來暴跌。業內人士表示,在過去兩個月,全球模擬晶片龍頭德州儀器的部分模擬晶片的市場價格波動巨大,部分晶片甚至下跌超過8成。

無獨有偶,今年3月以來,曾經緊俏一時的GPU也出現了較大降幅,根據Tom’s Hardware資料,GPU價格已經在5月間下跌了約15%,同時二手GPU價格也平均下降了10%。

在“缺芯潮”中,模擬晶片與GPU晶片都曾經是最為緊缺的種類。而如今價格卻在短時間內迅速跳水,這讓人們猜想曾經“供不應求”的供需關係已經發生了扭轉,引發了人們對由於缺芯引發的漲價狂歡是否已經結束的討論。

模擬晶片與GPU的價格跳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需求減小。

模擬晶片的市場需求正在變冷。消費市場中人們對手機、膝上型電腦、電視等需要使用到模擬晶片的裝置需求平淡。這使得地規格小、交期短的模擬晶片接近供需平衡,導致了價格波動。

而由於今年以來加密貨幣持續走低,曾經火熱一時的“挖礦”行動減少,再加之新一代的顯示卡即將推出,使得市場對GPU的需求大大降低,緩解了供不應求的狀況,使GPU的價格出現了鬆動。

而GPU和模擬晶片上發生的故事,也是今年以來半導體市場變化的一個縮影。以國內市場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在4月18日釋出的資料,2022年3月中國積體電路產量285億快,同比下降5.1%,第一季度產量807億塊,同比下降4.2%。創造了從2019年以來中國大陸地區晶片產量最低記錄。

一方面疫情導致的封控使產量有所下滑,另一方面則是消費電子領域的需求下降:一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為3.112億臺同比下跌11%,電腦等產品的銷售量亦有下跌。

看起來或許晶片“狂歡派對”的日子將要結束,但這次缺芯不同以往,它輻射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均屬首次。特別是目前以汽車廠商為代表的一些終端廠商仍受“缺芯”困擾無法及時進行生產,不斷減產的同時,交貨時間也不斷延長。

在這風雨欲來的時間點上,晶片巨頭們對這場“派對”的未來,看法並不統一。

「缺芯派對」結束前,巨頭們的冷靜與瘋狂

對於晶片市場未來的預測,巨頭們持有兩種針鋒相對的看法: 一派認為未來晶片市場隨著需求的減少和產能的增長,缺芯問題即將解決,而生產過剩即將到來。另一派則認為,短期內晶片市場受多重因素影響,“缺芯”的問題仍然將持續較長時間。

瑞銀全球研究分析師在 6 月 20 日的新聞釋出會上警告稱,由於巨集觀經濟的不確定性、終端產品需求的下滑和庫存的調整,隨著增長開始放緩,半導體行業的 2 年上升週期正在結束,並預計將在 2023 年第二季度出現低谷。

導體分析師 Sunny Lin 對半導體領域發展的前景預測到: “經過12-18個月的上升週期,晶片庫存已大幅積累,需要分階段進行調整。”

他還指出,200毫米和300毫米晶圓的65-90納米制程的晶片“缺芯”已經正式結束,但目前28奈米和40奈米的供應仍然緊張。“預計到 2023 年底,28 奈米和 40 奈米的供應將有所改善。

而臺積電等晶片代工頭部廠商也對半導體行業的前景持有相同的看法,並已經在生產規劃中進行了一些調整。

據《電子時報》報道,受“缺芯潮”影響,臺積電在近年來正不斷擴充新的產能。其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圓晶廠將在2024年開始批量生產,位於日本熊本縣的12英寸製程圓晶廠也在建設中,計劃於2024年年底投產。

除了在美、日建立新的圓晶廠已經擴大在中國大陸製造基地的產能外,臺積電還在中國臺灣全速建設晶圓廠,包括在高雄建立7-28nm製程晶圓廠和在南部科技園、新竹科技園、中部科技園三處建立2-3nm製程的晶圓廠。

如此密集的建設後,臺積電發現未來需求的增長可能會“吃不下”這些產能。

訊息人士稱,由於在建產能的產量將在2024-2025年達到峰值,臺積電將不得不考慮新專案的進度。臺積電認為,如果進一步提高產能,一旦半導體行業增速跟不上產能,自身就會遭遇產能過剩帶來的危機。

無獨有偶,同為晶片代工龍頭的三星也對未來感到遲疑。據報道,有訊息人士稱,由於擔心庫存膨脹和全球通脹影響,三星電子已經暫停接受新採購訂單,並減少零部件發貨數週。據知情人士說,這則通知將適用於電視,家電和智慧手機等多個產品的元件。

但對晶片市場的未來的預測,並不是只有一種聲音。

仍然有一些廠商認為,缺芯問題不會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並且半導體本輪的增長期還將持續更長時間。

基於對未來的積極看法,他們並沒有停下擴張的步伐。

英特爾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近日,英特爾CEO基辛格在達沃斯論壇上談到有關半導體行業產能的問題時表示,晶片的缺貨將持續到2024年,並表示先進工藝製造裝置的交付期太長,阻礙了產能的擴張。

目前,英特爾已經宣佈在美國及歐洲投資一千多億美元用於擴張晶片產能。

同時,美國政府也與英特爾站在一起。據法新社報道,美國商務部長長雷蒙多5月31日警告稱,全球關鍵晶片短缺的局面很可能將在整個2023年持續下去,甚至延續更長時間。

雷蒙多還呼籲美國國會抓緊時間行動,為促進美國晶片製造行業發展的立法提供資金,以支援英特爾等晶片企業的擴張計劃。

光刻機制造廠商ASML也認為缺芯仍將持續。據報道,ASML執行長彼得在財報會議上表示,由於產能限制,ASML目前最多隻能滿足市場對其深紫外光刻機需求的60%左右的產量。ASML認為這意味著知道2023年,晶片都將持續處於嚴重短缺的狀態。

同為晶片行業的“巨頭”,卻發出了兩種聲音,這是因為造成這波“缺芯潮”的原因較為複雜。

但在過去兩年“狂歡”的巨頭們,已經切實的為未來可能的“過剩時代”埋下了隱患。

“缺芯期”的狂歡,或將致未來市場擁擠

在過去兩年中出現的“缺芯”問題,實際上是由於結構性原因和週期性原因共同導致的。

一方面是因為疫情背景下的勞動力短缺使得供應鏈的運轉出現問題,導致晶片產能不足導致的結構性“缺芯”。另一方面“缺芯”也是因為晶片行業具有“繁榮-衰退”的週期性特徵。

所謂週期性特徵,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通常是幾年)該行業整體利潤上漲,但再接下一段時間內又會變得無利可圖。

引發晶片行業週期性特徵出現有三個重要因素:資本支出的變化、晶片尺寸微縮失敗和需求放緩。

其中,資本支出在影響晶片週期性變化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當晶片製造商盈利時,他們會投資新的產能,而新產能會在大約兩年時間達到最高水平導致供過於求,進一步影響價格。反過來,當利潤消失製造商便會削減資本支出,造成市場供應短缺,由此形成周期。

2018年,半導體行業也曾經經歷過長時間的繁榮。2018年8月全球晶片銷售額同比增長14.9%,達到了401.6億美元之後,資本市場卻認為半導體行業即將進入衰退期。高升、摩根士丹利等機構因此對半導體行業發出了警告。

同時,晶片製造企業也對生產計劃做出了基於對未來悲觀判斷的調整。2018年7月中旬,臺積電將預期支出削減了13%,三星方面還未正式改變今年的支出計劃,但有部分分析師報告稱該公司在調整生產業務時推遲了裝置訂單。而三星和臺積電的資本支出合計佔據了當時晶片行業總資本支出的46%

而如今的晶片市場,似乎又一次站在朝向“衰退”路牌的十字路口前。

2021年至今,晶片市場持續火熱。不少巨頭都在此期間做出了擴產的決定。臺積電、聯電、英特爾、三星、力積電、中芯國際等國內外廠商無一例外,都砸下天量資金投入到擴產的計劃中。據統計,這些新增建設的圓晶廠中,2021年有9家釋放產能,2022年則有14家圓晶廠產能釋放,2023年新增8家,2024年到2025年則新增9家。

雖然目前這些產能並沒有根本上改變缺芯的現狀,但卻已經使得未來的市場變得擁擠。

由於圓晶廠的建設週期長,因此目前已經釋放的新增產能尚不足以緩解晶片短缺的問題,但從產能建設的進度來看,隨著新增產能的逐漸釋放,2024-2025年期間全球晶片產能可能會迎來高峰,而隨著需求放緩,大規模的產能可能會導致產能過剩。

同時,資本指出的增長也預示著過剩危機的到來。

臺積電2021年的資本開支同比增長74%,今年預計同比增加33.2%—46.5%;聯電2021年資本開支增速高達80%,今年預計增加100%。英特爾方面則預計資本開支同比增長將達到43%。

資本開支的快速增長,往往預示著半導體市場的下跌。這是經過多次實踐檢驗的結論。

業界一般認為資本開支增長超過40%象徵著半導體的“危險線”。一旦資本開支超過40%,未來就極可能出現產能過剩和半導體行業增速下跌的情況。

同時晶片製造的工藝仍在不斷更新中,但產能的獲取卻具有滯後性。如今投產的“先進產能”,可能在真正釋放時面臨更先進產能的衝擊,從而導致生產過剩的發生。

在“缺芯”仍然持續的今天,生產過剩的種子,已經在半導體行業悄悄種下了。 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