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米星果,未來誰能成為第一

語言: CN / TW / HK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明晰野望

據DIG資料,2021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前六大品牌依序為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及傳音。

國產廠商對三星蘋果形成了四打二“圍毆”局面,華為缺席。

去年12月28日,雷軍甩出1000億對標蘋果,要用三年時間,拿下全球第一。

這是雷軍自2014年起,第N次宣戰蘋果,並聲稱小米比華為更有可能成為那個“一”。有意思的是,餘承東也多次表示華為會成為第一。

不過,iPhone13剛剛令一眾國產手機潰敗於高階,三星也欲重返中國。

據ETNews報道,蘋果首次將年出貨目標定為超3億臺。三星電子也將全球市場份額目標提升到21.9%。

迫不及待展現野心的三家各有依仗,特點各異。

三星電子信心源於全產業鏈垂直建立,蘋果則是全球化開放式供應鏈體系,小米將價效比發揮至極致。

小米的產業特性還可以代表OV及傳音,和蘋果三星相比,都不以產品研發力見長。當下只能“圍而不克”,而華為欲衝陣。

進入2022年,繼兩款14nm麒麟晶片後,1月12日,華為又官宣2款旗艦機P50Pro和P50 Pocket,但均不支援5G,難言樂觀。

現狀就是如此,華為戰意沖天,卻只能翹首盼“自主”。小米數年來激情挑戰,卻難以攪動年度大盤。

除了三星蘋果,中國手機難逢敵手。超越二者,中國手機就是世界第一。

而據中國信通院最新資料:2021年12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3340萬部,同比增長25.6%;2021年全年,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3.507億部,同比增長13.9%。

一切,充滿矛盾與希望。

01 三星蘋果誰更強

三星蘋果,一直如兩座大山,橫亙在中國手機面前。

誰更強,向誰學,頗有爭議。

Counterpoint 資料顯示,三星是唯一在5大洲都暢銷的手機品牌,並穩居王座十一年。蘋果在兩個洲沒有前五份額,且2019年曾被華為反超。

2017年至2021年,三星電子營收分別為2238億美元、2191億美元、1956億美元、2153億美元、2324億美元。淨利潤分別為501億美元、340億美元、185億美元、239億美元、435億美元。

2017財年至2021財年,蘋果公司營收分別為2286億美元、2658.00億美元、2601.74億美元、2745.15億美元、3658.17億美元,淨利潤分別為483.51億美元、595.31億美元、552.56億美元、574.11億美元、946.80億美元。

回看五年來業績可以得知,在2017年二者大致相當。

但此後蘋果一直保持穩健增長,而三星電子營收一直區間盤整,淨利潤曾大幅回撤。

到了2021年,二者間營收差距已有千億美元,淨利潤更是差了一倍不止。

顯然,從業績看,蘋果更強。

但無論是三星電子還是蘋果,都領先華為、小米不止一個身位。

2020年華為營收8914億元億元,淨利潤646億元。同期小米營收2459億元,淨利潤130億元。

這是二者歷史最佳業績,但與三星蘋果比,差距很大。

三星電子主要有半導體儲存器、顯示面板和智慧手機三大塊業務。

三星在顯示面板領域處於壟斷地位,2020年市佔率達到81.2%,蘋果、華米OV均從三星採購。

與臺積電一樣具有5nm晶片生產能力,高通驍龍888就是由其代工,3nm 晶片預計於今年投產。

掌握Expose處理器技術,自研核心和5G基帶,並與AMD合作生產GPU。

最新的基於Exynos 2200整合的AMD Radeon GPU頻率為1300MHz,高於蘋果A15的1200MHz。

在DRAM、NAND市佔率均第一,分別為43.9%、34.5%。

在CMOS領域也佔據22%的市場份額,直追全球霸主索尼。

小米近年的旗艦機大多采用三星CMOS晶片,在DXO排行榜名列前茅。

IC Insights最新資料顯示,三星電子2021年超越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供應商。

整體來講,三星產業鏈垂直整合戰略是成功的,但弊端也不小,遇到較大危機便有傾覆危險。

首當其衝的是管理,控制的產業鏈越長,管理層級鴻溝也就越大。韓國傳統的“家長式”管理也造成了決策體制黑箱化及對法治規則的蔑視。

這使三星一直缺少自發性創新,難以出現蘋果iPod類的革命性產品。

而三星整個智慧手機團隊與其它兩個支柱產業相比,營收處於二線話語權不足,內部零部件拿貨價和代工費用也畸高。

三星在上世紀就大力投資半導體和液晶面板等重資產行業,這導致了第二個弊端:重資產投入。

晶片工廠、記憶體顆粒廠房、面板產線,均是吞金巨獸,折舊巨大。

2021年8月,三星宣佈未來三年將投資240萬億韓元(約合1.33萬億元人民幣)在半導體等領域,這是三星繼2018年180萬億韓元后的又一大手筆投資。

三星資本為何源源不斷?說到底,是韓國以舉國之力進行扶持,但國家沒錢了呢?

1997年金融危機時,韓國外匯儲備急降到不足100億美元,三星赤字也高達1700億韓元,面臨絕境。最後被迫出賣股權,致使三星55%股份,89%分紅優先股被外國投資者持有至今,其中大部分是美國資本。

韓國經濟體量小、工業規模及縱深不夠,歷屆政府強行發展與自身要素稟賦不符的重工業,使經濟始終暗藏危機。

對三星而言,則是無奈之舉,這是第三個弊端。

中國一個經濟活躍的省份就可以建立起全覆蓋的產業叢集,三星只能窮自己之力在產業鏈上不斷延伸。

所以,三星雖具有領先性,但國家產業結構、共生能力、風險抗性與中國差異太大。孤注一擲的全產業鏈戰略,也不值得國內廠商效仿。

與三星相比,國內廠商不需要單打獨鬥。

蘋果則遵循喬布斯的輕資產戰略,將供應鏈管理水平和影響力發揮到極致,使毛利率與淨利潤長期維持在40%、20%左右。

從中短期來看,供應鏈管理能力將成為各大廠商全球逐鹿的勝負手。所以,蘋果更值得國產廠商學習。

但吃了美國的虧,中國更強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這與蘋果的全球化開放式供應鏈又有所不同。

把上下游產業鏈分解,對“卡脖子”環節進行自主替代,改變以歐美、日韓為主的供應鏈架構體系,是中國手機產業大趨勢。

02 實現“雙鏈”自主化

Gartner的《全球供應鏈25強》榜單,被公認為是業內唯一評價供應鏈水平和成熟度的標尺。在這個榜單之上,還有“大師”類別。

蘋果已連續三屆當選“供應鏈大師”,供應鏈核心指標“庫存週轉天數”蘋果只需7 天左右。而華為需要107 天,小米要62.5天。

身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蘋果自有傲視群雄的資本。

發展初期,蘋果從核心的輕資產環節“生態”及“運算力”入手,打造IOS系統及A系列晶片。後期逐步滲入到重資產環節,但只是自研+代工,本質上並不參與任何零部件生產。

但蘋果“無縫化”管理體系已將整個供應鏈打通,將上下游供應商的生產經營納入自己的生態之中。從原材料端直到客戶下單,都瞭如指掌。

“果鏈”廠商也會成長很多。

如立訊精密在 2012 年打入“果鏈”,10年間營收翻了差不多 90 倍。

據未經官方證實的資料,去年立訊精密組裝了大約650萬部ihpone,這標誌著大陸廠商首次打進由中國臺灣企業把持的蘋果手機代工市場。

比亞迪也開始代工ipad,聞泰科技則成為蘋果2022年新款MacBook的組裝廠。

還有歌爾股份,中高階VR頭顯出貨量佔全球總量一半以上,並獨家代工Facebook Quest2。

據2021年蘋果公佈的200家供應商(2020年資料)名單,近三分之一的新入圍公司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供應商總數達到48家。

在大陸的工廠數也由2017年的250家增加到259家,佔比42.46%。

這凸顯了中國在全球高科技供應鏈中的地位,也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中國手機產業的繁榮。

但蘋果始終是一家美國商業公司,要的只是自己成功,而不是中國手機產業或特定供應鏈企業的成功。

如歐菲光,被列入實體清單後便被踢出“果鏈”。

東南亞製造業對中國手機組裝和非核心零部件的“取代”,大概率也會在未來十數年發生。

據印媒報道,蘋果在富士康位於印度清奈市的工廠,預計2月份正式生產新機。

所以,要有與之相當的風險預案。以國產扶持在國產,實現“雙鏈”自主化,是解題之法。

“果鏈”上的中國企業也難以獲取較高毛利率。

毛利率不高就無法保證研發投入,也無法追趕在重資產環節具有先發優勢的企業,如顯示面板領域的三星。

IHS Markit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OLED市場基本被三星壟斷,彼時國產屏僅佔有0.1%的市場份額。

那時的三星任意撕毀合同,先後縮減、斷供HTC G7和華為P1、Mate 9Pro螢幕供應。甚至小米無意間得罪了三星高管也被斷供,使“當時的小米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此後,華為和小米開始有意識的把訂單向國產供應鏈廠商傾斜。

如Mate X推出時,華為寧肯虧損近七千萬美元,依舊與京東方合作。而小米12系列,則採用了華星光電的螢幕,當下為小米代工的藍思科技也是“果鏈”企業。

華為郭平就曾坦言:華為將會使出所有力量幫助供應鏈,幫助供應鏈就是幫助華為自己。

與此同時,國家對京東方、維信諾等國產廠商予以大力扶持。以京東方為例,2006年至2018年,僅定向增發的方式就融資705億元,其中政府補助61億元。

到了2021年上半年,CINNO Research資料顯示,中國大陸面板廠總營收約316億美元,同比增長98%,約佔全球總營收的42%。

而韓國同期下降7個百分點,為33%。

京東方更是獨佔全球面板廠營業利潤的26%,位列全球第一。

2021年前三季度,京東方柔性OLED面板出貨約4000萬片,出貨量全球第二。

業界預計京東方2022年可供應蘋果4000-5000萬支OLED面板,京東方還是三星、OPPO、榮耀螢幕供應商。

1月10日釋出的榮耀Magic V系列,就搭載了京東方7.91英寸柔性OLED顯示屏。榮耀60 Pro全弧顯示四曲面柔性屏,也由京東方供應。

徹底自主發展供應鏈體系、完成高階進化、樹立行業領導者能力,這將決定中國手機問鼎一戰的走向。

03 華米星果與世界第一

在手機產業多個細分領域,很多國產供應商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極大的推動了以華米OV為代表的中國手機陣營的崛起。

但遠遠不夠。

從全球手機產業分佈來看,依然是美國以品牌和技術為核心,韓國、日本以核心零部件和技術為優勢。

中國是全球手機產業鏈最為完善的市場,但不以技術創新見長。

如蘋果供應鏈仍然嚴重依賴3M、英特爾、美光、高通等美國供應商。而中國在“果鏈”上,尚有電路板,晶片,被動元件,光學鏡頭,濾波器等領域有待國產化突破。

中國手機這場全球爭雄路,此時論及成敗還為時過早。

而毛利率從未超過18%的小米,被雷軍拉出來硬鋼毛利率40%的蘋果,對成立僅十一年的小米並不公平。

小米每年不超4%的研發力,也無法和蘋果相提並論。

2017年-2020年,蘋果研發投入分別為115.8億美元、142.4億美元、162.2億美元、187.5億美元。

至於國內高階市場,資料顯示2021年10月,蘋果在“5000-8000元”、“高於8000元”這兩個主要價格區間的市佔率達到了83.6%和94.1%。2020年同期,這兩個數字是42.5%和13.7%。

2021年11月,iPhone13以272萬臺的成績依然保持單機銷量第一,蘋果也連續第二個月在中國登頂。

高階手機也是小米的重要利潤來源,但小米沒有接住華為的棒。

就目前來看,能夠和蘋果一戰的只有華為。

1月11日,IFI 最新報告顯示,華為以48307項專利位列全球第四位,超越蘋果、IBM等美國巨頭。

歐盟2021工業研發記分榜資料,華為排名第二,研發投入1259.1億元,同樣力壓微軟、三星、蘋果。

當然,由於統計口徑不同,少於華為自身公佈的1418億元。

“打光最後一顆子彈”,華為沒有失言。

華為長期保持高毛利低淨利:毛利率30-40%,淨利潤率8-10%。

這是一家企業是否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的最直接體現。

1月8日,有訊息透露:華為正在全力研發瀏覽器核心,預計兩年後就可見到核心完全自研的華為瀏覽器。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將在2022年發行一筆40億元的債市融資,並稱不會用於牟利,主要用於研發。

以創新推動創新,倒逼供應鏈企業不斷技術迭代,是蘋果值得學習的根本之處。

過於依賴供應鏈,用供應鏈定義產品,“堆”技術指標,這是國內廠商被稱為“組裝廠”的原因。

而國產供應鏈企業,卻在不斷創新並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高階晶片,未來幾年可能有所突破。

如晶片生產的核心裝置刻蝕機,中微公司的5奈米刻蝕機成功進入臺積電產線。上海微電子的完全去美化技術28nm光刻機,已可以匹敵ASML水準。

南大光電年產25噸儲存用光刻膠生產基地已建成,國晶半導體的12英寸大矽片生產線已投產。

中芯國際位於深圳的12英寸晶圓工廠預計今年投產,還有兩座在建。可生產GPU、CPU等高階邏輯晶片,月產能將達到4萬片。

電子資訊研究所溫曉君去年透露,14nm晶片將於今年量產,並實現瞭如刻蝕機、薄膜沉積等關鍵裝備的從無到有。

2021年11月份餘承東稱:2023年華為將“如閃電般歸來”。

而國家要求,2025年晶片自給應達到70%。這意味著,高階晶片國產化,可能最早於2023年,最晚於2025年實現。

屆時,華米星果,誰是那個壹,自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