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迷群體中始終有人頑固地認為:兩聲道音樂系統不要加超低音……在他們的概念裡,超低音音箱彷彿成了AV家庭影院的專利。為什麼不能加呢?我想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確實被家庭影院“超低音”轟怕了;另一個原因,或許是他們不懂得如何調整好超低音,那既然出不了好效果倒不如不用罷了。
當然,我對這個觀點持相反的意見,超低音當然能加,在大部分玩家的組合裡還很有必要加。現實中,我自己家裡就是玩2.2系統的,一對書架箱+一對超低音音箱。曾經多位初次到訪的朋友,會滿臉疑惑非常驚訝地讚歎:你的書架箱低音真棒啊!當得知我用了超低音後才回過神來:你的超低音銜接得很好呀,居然沒有半點痕跡……其實,音樂播放系統加超低音的超級玩家比比皆是,比如前不久家訪了廣州美院李教授的工作室,那套玩得出神入化的陣列系統就用上了雙12英寸+雙15英寸+雙18英寸的超低音,重播交響樂時如同現場的磅礴氣勢令人拜服。另一個例子是《新音響》顧問臺北曹醫師及總編賴先生家裡,他們玩的是多聲道音樂廳,而且前置主音箱都是素質高超的大型落地箱,然而多路超低音的配置和調整卻是必需品,在觀看高清音樂會視訊的時候,可準確重現低音樂器的質感和能量,這樣的效果是一對常規的落地箱或書架箱遠遠無法企及的。
那下面我再從兩個方面說說為什麼音樂重播系統,也很有必要在原音箱的基礎上加超低音音箱吧。首先來看看音樂中的樂音體系,在音樂中,使用有固定音高的音(即樂音)的總和稱樂音體系。按現在通用的十二平均律,從最低音(每秒振動16次左右,即16Hz超低頻)到最高音(每秒振動4186次,即4186Hz高頻),整個樂音體系中約有97個音。樂音體系中的音,按照上行(xíng)即從低到高或下行(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起來的音叫做音列,可以直觀看到樂音體系中所使用的音和音列的樂器就是鋼琴。現代標準的鋼琴是音域最寬的樂器,有88個鍵,能奏出88個音高不同的樂音。也就是說,鋼琴有88個音高各不相同的音,除此之外的音很少用在音樂中。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提出疑問了,其實古典音樂中,低頻基波能達到40Hz的樂器已經極少了,大致有Contrabassoon次低音巴松管、Harp豎琴、Piano鋼琴和Pipe Organ管風琴而已,Double Bass倍大提琴是41.2Hz,更何況音樂中能演奏到最低頻率樂音次數更是少之又少,從技術規格上看,大多數中型落地箱已經可以勝任了。
拿幾個比較熱門的Hi-Fi音箱的低頻效能來舉例吧,英國BBC LS3/5A為70Hz(-3dB);ProAc 貴族Response DT8落地箱為38Hz(-3dB);義大利Franco Serblin梵歌Accordo Essence落地箱為35Hz(-3dB);使用10英寸低音的德國Blumenhofer-Acoustics布魯門和夫Genuin FS3 MK2落地箱為40Hz(-2dB);芬蘭Penaudio名品Serenade(小夜曲)Signature落地箱為32Hz(-3dB);義大利Rosso Fiorentino羅素Reference系列落地箱Volterra則是38Hz(-3dB);英國KEF主力R系列最大型的R11,低頻為46Hz(-3dB)/30Hz(-6dB);嚴謹的專業品牌英國ATC的SCM50,更是隻有70Hz(-2dB)/38Hz(-6dB);芬蘭真力面向家用市場的G4有源音箱為48 Hz(-2.5dB);丹麥DALI達尼旗艦的EPICON皇室8落地箱的低頻為35Hz(-3dB);英國B&W旗艦系列804 D3為24Hz(-3dB)已經相當了得。嚴格而言,以上這些音箱低頻重播能力方面都未能完全覆蓋樂器的頻率下限,雖然大部分情況下影響不大,但顯然音樂該有的元素還是略有欠缺的。而專職於重播超低頻的超低音音箱,則可輕鬆將低頻延伸到25Hz以下。我們再拿上述幾個牌子的超低音音箱產品舉個例,不拿旗艦的,都列相應市場主流的型號:DALI達尼 SUB M-10D為25Hz(-3dB);B&W DB4S由於採用了DSP技術,低頻可達10Hz(-3dB);KEF中端的KUBE12B為22Hz(-3dB);嚴謹的監聽品牌ATC的入門級超低音音箱新產品C1 SUB MK2也達到18Hz(-6dB)。無論哪一個品牌的超低音音箱,幾乎都可以輕輕鬆鬆將重播頻率下限下降到20Hz左右,完全涵蓋了樂器的最低頻率。換句話說,一般音響迷居家玩音響聽音樂,如果希望能夠真正重現十二平均律的最低音,重現所有樂器完整的演奏的話,那麼為兩聲道音箱新增一隻或兩隻的超低音音箱是很有必要的。
在聆聽ATC“新作”SCM20SL書架箱的時候,代理商搭配了ATC自家的C1Sub MK2超低音音箱,再一次讓我感受到優質的超低音是那麼的不可或缺。這套組合的整體聲音完成度之高,甚至比一對體型大得多的SCM50落地箱都不遑多讓,再查查規格表,強大如SCM150落地箱低頻指標也只到25Hz(-6dB)。而且,玩優質書架箱和超低音的組合,由於結合了書架箱的靈動與超低音豐富的調校設定,還可以更靈活地適應不同大小的空間環境,即使小到15平方的書房,或者大如力高展廳這種60平方米以上的空間,這套小組合都能應付自如。如果換上一對體型龐大的SCM150落地箱,在小空間怎麼可能玩得好呢?另一方面,玩SCM20SL書架箱的話,由於不需要考慮有源超低音的驅動問題,那麼前端搭配的功放的選擇餘地也比大落地箱容易得多。
ATC C1Sub MK2超低音音箱研發的初衷,其實是為配合廠方早已名揚四方的家庭多聲道系統C1C和C3C中置音箱,以及HTS系列掛牆衛星音箱等一系列實力非凡的佳作而打造的。當然了,用在兩聲道音樂系統中也沒有絲毫的問題。ATC C1Sub MK2採用密閉式Active有源設計,直徑12英寸(314mm)的喇叭單元安裝在箱體底部朝地板發聲,振膜以高壓多層阻尼物料製造,能抑制低音單元所不能避免的分割震動,減低和聲失真,擴闊低頻頻率響應範圍,令低音播放表現大幅提升。箱體使用4只高高的支腳撐起,讓低頻的氣流得以順暢呼吸並且作全方位擴散。314mm的喇叭口徑尺寸也和廠方SCM100/200兩款大型落地箱的單元一致,大口徑音圈採用扁線以手工繞制,其中有什麼微妙的關係就不得而知了,下次採訪ATC工廠負責人的時候我再核實。C1Sub MK2的前箱體壁板上方鑲嵌了品牌銘牌,並且只有一顆LED顯示工作狀態。
所有的輸入連線與調整的功能都設計在箱體背面,提供左右聲道高電平喇叭線輸入,可讓玩家在沒有前級的時候,從主音箱或合併功放處取訊號;也提供單個L+R低音訊號輸出,供串接更多的超低音音箱;同時還提供左右聲道RCA輸入,供連線前級使用。略為遺憾之處,作為廠方入門級的C1Sub MK2缺少了XLR平衡輸入,這個介面要上一級的C4Sub才提供了。而調整方面的設計水平,將直接關係到超低音音箱和主音箱之間的銜接。C1Sub MK2不但提供常規的增益調整和低通頻率設定,其優秀之處還在於相位是連續可調設計的,相比很多超低音只提供0/180度兩檔選擇要好用得多了。因為絕大部分的音響迷是不太可能把超低音和主音箱擺放在同一平面上的,而隨著距離不同,聲波的相位都不會剛好是0/180度,可能是30度,也可能是60度,因此這種連續可調的設計才有可能把銜接狀態調到最佳。
另外,C1Sub MK2內建的功放為同級罕見的AB類線路,由分立MOSFET場效電晶體線路提供200W的大功率,驅動12英寸超低音單元不但兼顧了力度和量感,還確保音質保持ATC自家功放的相同水平。對於追求高音質重播的完美主義者而言,這一點顯得尤為吸引人。你知道體型並不算十分龐大的C1Sub MK2有多重嗎?53kg!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確實嚇了一跳。要知道,類似體型的超低音大概沒有幾隻比C1Sub MK2更重的了,比如美國EARTHQUAKE大地震Minime-P12僅重18.2kg;英國REL G2重38.1kg,S/812重34kg;JL F112重52kg;B&W DB4S重26kg……這種情況和ATC的其它音箱有點類似,由於ATC一貫採用大型磁路系統的喇叭單元設計思路,因此總能看到ATC喇叭的磁鐵路比同級產品更大的情況。而且C1Sub MK2的內建功放是傳統的AB類設計、加上用大型環形變壓器供電,因此整體重量令人驚訝。實際上,更重的重量對於超低音這種“強震源”當然有益無壞,我就見過某些“輕量級”超低音震得會“自動行走”的,那樣的產品還指望能有好效果嗎?
假如脫離了主系統的搭配,我們完全無法單獨試聽一款超低音音箱,於是,系統中的其它器材我再簡單作個介紹:主音箱是ATC自家的新一代SCM20SL書架箱、音源是加拿大Oracle甲骨文CD1500分體電源CD機、膽前級是捷克的KR P135、驅動SCM20SL的後級功放是ATC原廠的P2,一款AB類線路輸出功率高達300W的電晶體後級。C1Sub MK2的擺位在兩隻書架箱中間,並且幾乎沒有前後距離差,因此從擺位基礎上確保最小相位偏差。
在融入C1Sub MK2之後,我可以感受到體型並不大的SCM20SL書架箱彷彿長成了巨人,若非親耳聆聽,壓根不會相信面前形態浩大的交響樂是由這對書架箱重播出來的,絃樂聲部橫向連綿鋪陳在音場的前方,並且向後延伸,木管和銅管的位置也清晰可見,敲擊樂組跟是堅定在音場的後方,ATC一貫出色的聲音密度感,能夠令敲擊定音鼓的力度大小變化都呈現歷歷在目,而且鼓的結像形態始終穩定紮實。另一方面,很多音響系統或許分析力不夠,或許聲音密度感不足,常常會“忽略”了中提琴聲部,而這套組合卻能清晰準確地呈現了中提琴對於音樂結構完整性的重要性。就如同一張廣色域的照片,如果缺少了中性灰,你覺得色彩過渡會自然嗎?另一個容易忽略的是交響樂中的倍大提琴聲部,音樂的很多樂句都需要低音聲部來鋪墊基礎,烘托氣氛,如果重播不出來,或者重播的比例不對的話,音樂也就會像少了基礎,欠缺穩重。而這套系統,由於C1Sub MK2的加入,所呈現的倍大提琴不但能夠清晰重現,低頻的線條還來得清晰而有韻律感,這是一種像真度很高的低頻,量感不過分、音質不渾濁,甚至能聽到“牛筋”的韌性和木頭琴腔的共鳴感。印象中,擁有這麼高超的低頻表現力的落地箱,都要價不菲,而這套ATC音箱組合僅由一對小巧的SCM20SL書架箱和一隻C1Sub MK2超低音組成,就能達到媲美更高階落地箱的重播能力,此種玩法果然極具價效比。
總結
其實,正是由於C1Sub MK2的加入,彌補了SCM20SL書架箱超低頻的延伸,才讓音樂的重播效果更完整。而且,書架箱和超低音音箱的組合不但能夠滿足較大的場地施展拳腳,同樣適合在一般家居式環境中使用,尤其是想達到落地箱那寬鬆的低頻卻苦於預算和空間不足的玩家,不要猶豫了,為書架箱系統搭配一隻優質超低音音箱吧,只要經過恰當的調整,必定能給你體會到什麼叫:開啟全頻重播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