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金融資本現象之《為什麼你買不起房子》讀書筆記

語言: CN / TW / HK

由柯林斯出版社出版,約書.萊恩創作的這本《為何你買不起房子》中的主要觀點,房子是二重屬性的存在,它既是使用價值明確的商品,又是具備持續交換價值的金融品。放大房子的金融屬性是高房價的根本原因,而房子作為金融品的供不應求是房子不斷漲價的原因,而不是房子作為使用價值的供不應求。


戲說金融資本現象之《為什麼你買不起房子》讀書筆記


書中介紹了在資本主義初期,十八十九世紀,各資本主義國家對於土地的觀點是地租有害經濟發展,基於地租的升值獲得的暴利是要徵收重稅的,因此在1970年代以前,房子是相對非常廉價的。比如,亞當斯密就認為,擁有土地本身就是一種壟斷,有害經濟發展,這就是古典經濟理論主要被接受的時代。比如,美國的稅收在1930年有三分之二來自不動產,而到了2012年只有20%。

1970年以後,新古典經濟學開始崛起,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房價暴漲。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國家不應當通過控制土地而過多控制經濟,應當讓市場來自行調整,以達到最大的經濟價值。

比如,1980年英國賣出150萬座公營房屋,成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住宅私有化改革。而後國家供給的房屋越來越少,進而廢除租戶保護和租金管制,房東可以隨時賣房子、驅逐租客等等。再之後發現房價上漲大家買不起,因此放鬆金融管制放大貸款。自此,房價進入高速上漲通道。


再看美國的房價,最先接受新古典主義的是美國,下圖為美國1953年到2021年的住房中間價,藍色曲線為標稱價格,黃色曲線為去除通貨膨脹影響的價格曲線。

表面上看,去除通貨膨脹後,房價中間價從1953年的185290美元漲價到2021年的342844美元,但是從曲線的特徵可以明顯看出,無論哪個曲線都是從1970年開始暴漲,曲線呈現指數曲線特徵。


(參考資料來源:https://dqydj.com/historical-home-prices/)

戲說金融資本現象之《為什麼你買不起房子》讀書筆記

那麼,到底是房價飛漲引起的通貨膨脹(黃色曲線)還是通貨膨脹顯得房價飛漲(藍色曲線)呢?

如果是前者,那麼去除通貨膨脹的演算法就是大有問題的,1970年之後的通貨膨脹掩蓋了此前的實際資料,通過去除通貨膨脹影響而反向拉低了差距,這樣來看待1970年後的漲價就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歪曲掩蓋。


作者認為,造成這樣的現象背後的根源是銀行信貸模型的改變。

在1970年以前銀行信貸的迴圈模式:以生產為核心的信貸模式,通過實際生產力的提升實現財富的合理分配,提升整個社會的生活水平,此時房價呈現平穩態勢。即便在二戰後人口高速保障,城市高速擴張,也沒有出現房價的保障。

(圖片來自網路)

戲說金融資本現象之《為什麼你買不起房子》讀書筆記


而到了1970年以後,信貸的模型變成了房產-金融反饋,由於將土地不再看成是特殊的生產資料、壟斷的存在,而是認為土地僅僅是眾多生產資料中的一種。這種觀點被廣泛採納後,房子成了金融品,其貨幣增值能力超過了工業生產等實際產出領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房產越多越好。而後就出現了無論怎樣擴大房產供給,由於通過金融擴大貸款規模從而放大需求,供不應求、價格競爭始終激烈。這種反饋迴圈,在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下直到泡沫破裂才會停下來。

例如,臺灣的GDP當中房貸參與部分佔比超過了50%。

(圖片來自網路)

戲說金融資本現象之《為什麼你買不起房子》讀書筆記


作者總結道,房價高漲的根源不是供需關係,而是通過房子的金融屬性投機需求的巨大。而讓房子不再成為金融炒作的產品才是根本的解決方案。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內容介紹。


下面,我們嘗試對其中一些問題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問題1:房產的特殊性,二重屬性如何理解?

大部分工業品是易耗品,這種使用即消耗的商品是工業資本的最愛,源源不斷地迴圈生產消費,帶來大量的銷售額與利潤,比如,糧食、煤炭、手機等等,都是消耗性消費品。

作為資產存在的非易耗品,對於自然人來說,絕大多數都是有價值沒用處,金銀、鑽石、古董、收藏,等等,雖然是非易耗品但是卻沒有什麼使用價值,屬於極弱的需求存在。

而房子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

第一,使用價值卻非常高;

第二,需求剛性強烈,幾乎不可或缺;

第三,使用價值並不隨著使用而快速消耗,維護得當百年仍舊可用;

第四,由於土地稀缺,地理位置唯一,每一個房子都可以看成是壟斷供給型商品;


問題2:是否能夠如此輕描淡寫地說,就是因為經濟的理論理解帶來了政策變化,從而成為了世界當前的樣子?

日本房產泡沫破滅後帶來了失去的三十年;而美國2008年因房地產引起的金融危機延續多年;而今天,全球金融膨脹進一步加劇,這些都可以歸結為人類對於經濟理論理解的偏差嗎?有這麼簡單嗎?已經釋放出來的房地產金融怪獸,還能關進籠子嗎?

當然不能。

根源一:全球工業化程序過半,過剩商品無處傾銷。

在之前的世界裡,資本的快速增值根源於工業品的大批量生產與傾銷。由此,自資本主義誕生後,全球經歷了殖民時期,後殖民時期。殖民時期,以物理上佔領的方式來構建殖民地傾銷商品,搜刮工業原料、物資等等。而後殖民時期,則以軟性的方式控制政策、資源、科技、貿易規則等等方式。

而今天,工業已經非常廣泛,地球上絕對產能過剩嚴重。依靠工業的擴大再生產來增加財富創造的速度,已經日趨不可行。

根源二:人類自身對於財富的渴望,總是使得最高效率的創造財富方式成為世界執行的主流,這無關道德,資本從來也不是基於道德執行的。這並不是某種經濟理論選擇的結果,而是資本增值永遠朝向更高效方向進展的內驅力所造成。

工業對比農業,其週轉速度就要強烈很多,工業品生產週期短、工廠可以隨時設立搬遷;工業的僱傭制、原物料採購制帶來了生產的靈活。工業的特性使得工業洗劫農業是易如反掌的。從工業資本興起開始,大批的農業人口開始被迫進入工業,通過圈地運動,讓農業人口大批變成工人。經過百年歲月的血腥剝削之後,工業資本開始在工人的抗爭下開始通過和平的方式不斷地優化對工人的保護等等措施。工業科技屬性發展到後期也能夠大量地彌補農業的生產力,帶來更大的糧食產量,從而最終使得問題得以解決。


金融資本對比工業資本要輕便很多,通過金融證券市場,如股市、債市、期貨,這些不夠又發明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從而使得貨幣化、證券化越來越廣泛,持續構建出更大的狩獵場,進而侵掠如火、劫掠如風,在不允許武力劫掠的年代,構建了劫掠的金融平行世界出來。

現在大家都知道做實業不如炒房、炒股,不如炒概念融資、上市,這就是山賊效應。大家明明知道是在劫掠,但是一旦這種方式普及開來,要麼加入山賊,要麼被山賊劫掠,別無他法。

今天金融資本就以其輕資產和高強度週轉速度,攫取最大的利潤。但是,這種模式是短視的、不長久的。劫掠模式的帝國如蒙古等等都是難於長久的。長期發展還是要提升科技生產力。這個是沒什麼可以爭議的。

工業最終找到了迴歸人類生產、人類文明本質的道路,那麼金融呢?現在還看不到。如果真的沒有,則不得不重演二十世紀上半程的故事,通過無數的戰爭、鬥爭來約束這頭凶獸。

中國還來得及也正在進行約束,未來仍舊可以期待,相信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