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VS新職場小白,《遇見天壇》以“實習生”視角開啟傳承新思路

2019-10-06 17:44:36


導讀

《遇見天壇》從年輕人審美視角切入,以天壇為核心,通過職場體驗的形式在年輕群體中掀起一場“國潮熱”,為新時代下傳統文化的再傳播給出了有力示範。


來源:傳媒內參—廣電頭條

文/安哲


近年來,隨著政策調控與市場需求的雙向驅動,弘揚傳統文化的文化類綜藝實現了數量上的“騰飛”,也彌補了熒屏內容文化屬性的不足。但與此同時,同質化、高冷化也讓此類綜藝的長效發展遭遇現實困境。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找到恰當的表達語境,讓人們印象中的高冷節目更具觀賞性與傳播性,直至將其打造成一種“國潮”風尚,已成為文化類綜藝亟需解決的關鍵命題。

 

面對這一客觀現實,由北京衛視推出的大型文化體驗節目《遇見天壇》,從年輕人審美視角切入,以天壇為核心,通過職場體驗的形式在年輕群體中掀起一場“國潮熱”,為新時代下傳統文化的再傳播給出了有力示範。而《遇見天壇》對題材創新與表達新思路的成功探索,也讓我們看到了文化類節目在綜藝市場發展的新契機。

 


以年輕之名

讓潮流文化的基因撬動天壇大眾傳播

 

在當下的創作環境中,文化類節目如何贏得年輕觀眾認可,讓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潮流元素走進年輕觀眾的視線,不斷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與年輕審美之間的平衡點就顯得尤為重要。《遇見天壇》搶先版播出當晚,即在省級衛視CSM35城收視率同時段取得第二名,並斬獲微博話題8個第一,可以看出《遇見天壇》確實打破了文化類綜藝的固有印象,在年輕群體中間架構了情感落點。另據瞭解,在搶先版播出後,天壇神樂署遊客量增加了六倍之多,天壇這座600年的歷史遺蹟也由此再次煥發新生。

 


首先,從馮紹峰、苗苗、黃明昊三位常駐嘉賓,以及搶先版曝光的古建部實習生楊冪、李治廷,和首期走進節目的神樂署實習生蔡徐坤、迪麗熱巴來看,節目的嘉賓選擇無不是在年輕群體中有號召力的青年榜樣,究竟年輕一代與傳統文化間會產生何種化學反應,在觀眾心中留下了不小的懸念。

 


與此同時,在首期節目中,《遇見天壇》對vlog形式的應用,迪麗熱巴和蔡徐坤“尋找鋼琴的東方鼻祖——學習編鐘編磬”,將傳統音律與現代音符連線的任務設定,這些備受年輕觀眾喜愛的元素融入,緊扣文化命題又趣味橫生,貼合了當代年輕人的觀賞習慣,以輕巧趣味形式為數百年底蘊天壇文化注入年輕態新活力,賦予了天壇更加潮流的現代基因,也讓向來被冠以“高冷”標籤的天壇得以能夠輕鬆走進觀眾心裡。

 


以職場為引

全景揭示天壇奮鬥群像

 

《遇見天壇》作為現階段小眾又表達難度巨大的文化品類,如何在原有的內容品類裡創新切口,以綜藝化的表達實現創意和表現形式升級,將“天壇”以嶄新姿態帶到觀眾面前,正是節目的創新思路和出發點。

 

《遇見天壇》以天壇實習生為切入點,設定了兩條主線,一條是通過實習體驗的過程讓觀眾理解天壇工作者這個人群,一條是隨著實習的深入,讓觀眾深入瞭解天壇文化,以一群真切奮鬥中的職場人群像,讓他們從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相關工作經歷出發進行觀察、解讀、普及天壇文化,並在科普之外延展出歷史和文化的內涵。

 


在首期“神樂署”的實習中,蔡徐坤和黃明昊在製作排簫時,精確到0.01釐米的極致要求;馮紹峰在嗓子發炎的情況下仍不停背誦祝詞;苗苗、黃明昊為了表達出雅樂舞蹈的莊重優雅而反覆練習‍……實習生稍顯吃力卻積極努力的學習過程,打破了文化類節目觀看的維度,觀眾可以從實習生們的練習與實踐中,看到天壇工作者對傳統文化敬畏執著和對自身的刻苦要求,更真切地感受到韶樂傳承與發揚的不易,全景展現了天壇工作者奮鬥群像。

 


值得關注的是,在節目中,馮紹峰化身“行走的百科全叔”,盡心盡力的為大家講述天壇小故事,從“中和韶樂”到“騎鳳仙人”,再到“三月不知肉味”帶出文化知識普及,有效輸出知識性內容的同時,又趣味橫生,促進傳統文化知識的落地,讓觀眾瞭解了天壇中無處不在的文化與內涵。

 


以文化為基

為傳統天壇文化內涵帶來新延展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天壇”彷彿距離現實生活很遙遠,而且對其文化了解也有很多陌生之處。首期節目對“中和韶樂”的解讀中,由“音樂、歷史、一位皇帝”串聯下讓天壇文化變得生動有趣,甚至幾千年前的名士形象也變得鮮活且平易近人。《遇見天壇》以故事形式還原歷史情境,以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彰顯了天壇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首期節目中,通過馮紹峰與苗苗對康熙“重整禮樂、定下黃鐘”這一歷史故事再現,向觀眾介紹了“中和韶樂”背後的歷史變遷,和其與牢固江山、安邦定國的關係,讓那些傳世樂器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而是帶著故事、溫度、情感寄託的存在,為距我們生活有一定距離的“中和韶樂”注入生命力和溫度。

 


我們也從編鐘編磬演奏出的《茉莉花》,看到了《遇見天壇》內容編排既有古典傳統的韻味,又不失流行時尚的氣息,通過古典樂器對現代經典的演繹,拉近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也讓天壇真正從歷史中“走”出來,為傳統天壇文化內涵帶來新延展。

 

以節目為機

傳承經典文化佔領新時代文化高地

 

北京衛視《遇見天壇》將天壇、歷史文化、職場整合一體,創造性地將歷史文化的傳播與極富創新性的節目形態相結合,在滿足觀眾精神需求和知識內容的同時,還透過天壇將觀眾的目光最終投射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以天壇為基點,輸出對“國潮”再聚焦,引起全民廣泛地對於自身歷史文化的共情和主動認知,更依託自身強大的傳播範圍與傳播效果,承擔了弘揚價值觀、文化傳承的社會功能。

 


從北京衛視在傳統文化上的內容佈局來看,從《傳承者》《非凡匠心》到《創意中國》《傳承中國》《上新了·故宮》,這些頗具影響力的文化節目無不彰顯著北京衛視平臺構建新時代文化的硬實力,以綜藝語言引導觀眾堅定文化自信的決心與努力。

 


作為一檔大型的文化體驗類節目,《遇見天壇》嘗試通過電視呈現的手段,對天壇背後的故事、歷史進行充分解讀,引導社會大眾去領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觀眾可以跟隨實習生的腳步,近距離接觸天壇的古樂器還有古建築、古文物,體驗天壇中的古老職業。而對於符號的解碼過程,也是節目嘗試在大量史實的基礎上去不斷強化一種民族的自我認同感,通過喚起大眾情感上的認同與歸屬,完成新時代背景下對於古典文化的大眾傳播。

 


綿延千年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不僅是華夏兒女血脈裡流淌的血液,也是國家向前發展、面向未來的強大驅動力。正是基於這一考慮,《遇見天壇》能夠以年輕化的呈現方式不斷提升年輕人乃至大眾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認同感,才是這檔節目值得關注與期待的價值所在。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