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重新認識民辦教育

2019-10-06 17:33:57

從2016年開始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法,確定對民辦學校按照營利性、非營利性性質實行分類管理,至今還沒有完全落地。其背後是對新形勢下的民辦教育需要確立新的認知和發展定位,這一共識顯然並沒有形成。國家層面的價值和態度越來越清晰,體現為規範整頓民辦教育市場的“組合拳”。

▲ 圖片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8年起,集合政府各部門聯合行動,對課外培訓機構的強力整頓;


然後是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叫停資本市場對學前教育的“侵襲”:“社會資本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受託經營、加盟連鎖、利用可變利益實體、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國有資產或集體資產舉辦的幼兒園、非營利性幼兒園。”


最近的則是2019年7月釋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對民辦學校招生政策的調整:“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不得以面試、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公辦民辦普通高中按審批機關統一批准的招生計劃、範圍、標準和方式同步招生。”

認識國家層面這一輪疾風暴雨式的政策調整,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既往的語境之中,而需要直面民辦教育面臨的新情況和突出問題。

民辦教育的分類

認清民辦教育現狀,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民辦教育的整體面貌,比我們所知的更為複雜多樣。在此試把現實中民辦學校的不同型別粗略分類。


1. 高收費的“貴族學校”、國際學校,主要為高階人群留學教育服務,基本是合法註冊,具有較強的營利性。

2. 課外培訓機構,服務於中小學生學科培訓和興趣類的課外教育,其形象代表學而思和新東方是美國的上市企業。作為教育企業,具有高度營利性。


3. 服務於城市中產階層的雙語學校、“優質學校”,是幼升小、小升初擇校競爭的主體。無論它們註冊為營利還是非營利,事實上都具有很強的營利性。     


4. 面向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以寄宿製為主的農村民辦學校。在珠三角地區,它們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教育的主體;在中部農村,大量接納留守兒童和城市迴流兒童接受義務教育。


▲ 農村民辦學校 來源:東方新聞網

5. 看不見的民辦學校。在上述能夠合法註冊的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之外,還存在一個邊緣地帶,這種 “看不見的民辦學校”也具有多種型別。

(1) 對“好的教育”、個性化教育的追求,由家長、教育者舉辦的城市創新型小微學校。學生數量往往在百人以內,大多隻有幾十人。由於難以達到民辦學校註冊對資金、土地、辦學條件、學生規模的極高要求,它們往往只能註冊為民非或企業而執行。在臺灣,這類學校過去叫“另類學校”或“理念學校”,現在都已合法化。


(2) 在家上學。在城市地區有越來越多的家庭,由於孩子難以適應公辦學校教育或者出於對好的教育的追求,選擇在家上學,自行自主教育。在世界範圍內,在家上學(Home schooling)是一個小趨勢,各國大多都將它合法化。

(3) 滿足家庭對宗教和文化的特殊需求而自主舉辦的教育,如國學私塾,以及基督教學校等等。由於它們不在管理部門的視野之內,因此其數量、規模面貌不清。


(4)自助式的低端家庭幼兒園、農村幼兒園、城市邊緣的打工子弟學校等。它們往往辦學條件簡陋、教學質量較差而難以被合法化;卻實際地滿足了這部分人群“有學上”的教育需求。

這些看不見的民辦學校被稱為“黑校”、“黑園”,例如那些沒有資質的家庭園、小微學校、非法的打工子弟學校。沒有合法地位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要。據北京市某區的統計,2018年全區2.9萬個學前教育的學位,其中1.1萬是由非法的“黑園”提供的,約佔38%。有人戲言如果把農村和城市的“黑園”統計在內,或許普惠園的目標就可以實現了。


就經濟屬性而言,前三類民辦學校(教育機構)是具有高度營利性的;第四類面向低收入人群、農村和農民工群體的民辦學校營利性較低;而第五類體制外的創新型小微學校、自助式的家庭教育,由於是公民自助式的教育,因而完全是非營利的。但第四、第五類民辦教育往往在政策視野和公共關注之外。


90年代以來,中國的民辦教育從無到有,為彌補教育資源不足發揮了重要作用。時至今日,拾遺補缺、補短板的需求仍然存在,例如在學前教育、農民工子女教育、創新教育等方面。在我國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即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已經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階段,民辦教育的主要功能無疑已經發生變化,從拾遺補缺轉向以提供多樣化的教育,滿足公眾選擇性需求為主。

公退民進?

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關係在各地的表現非常複雜,不是用一句“公進民退”或“民進公退”可以概括的。如果非要粗略地描述,


一是在有些地區和城市,基本沒有民辦教育,還是公辦教育的一統天下。


二是在多數大城市,義務教育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處於激烈競爭、公辦學校逐漸敗退的格局。


三是在縣城和農村地區情況比較特殊,既有民辦學校強勢地“絞殺”公辦學校,公辦學校潰不成軍的事實;也有很多地方政府強勢地打壓民辦學校的事實。例如在學前教育領域,由於要在短期內實現政府規定的公辦園佔50%的目標,出現大範圍“收繳”民辦園的事態。

但在在大城市和多數省會城市,義務教育學校“民強公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義務教育學校系統正在發生的分化,是民辦教育成為優質教育的代名詞,而公辦學校逐漸被“邊緣化”。上海2016年中考成績排名,前十名均為民辦(平均分從 570 到 590分),而公辦學校中成績最好的,平均分則在 560 分以下。 杭州市2015 年的中考成績,500分以上的考生中來自民辦學校的超過90%,而2011年時這一比例尚為70%。昆明市民辦初中在校生佔比13.8%,卻包攬了全市重點高中2/3的名額。福州市最好的公辦初中升學率大約只有最好的民辦初中的一半。少數名校對優秀生源的壟斷,從初中延續到了高中。例如陝西高考成績前500名中,高新一中和西工大兩校佔到60%以上,鐵一中佔20%左右,交大附中10%左右,全省其它上百所高中也就佔不到10%。


無論上海、杭州、成都、南京、廣州、武漢,乃至呼和浩特,民辦學校成為幼升小和小升初的首選。新的說法是“如果小學和初中不上民辦學校,高中和大學就會上民辦學校”。上海家長青睞的20所最牛小學,無不是收費甚高的民辦小學。

那麼,導致公辦學校不敵民辦學校的原因何在?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騰訊教育2016年舉行的“家長眼中的學校”調查,家長對民辦學校的評價高於公辦學校。


具體分析,家長認為在升學率競爭上雙方不相上下,公辦學校的家長對學校離家近感到滿意的比例更高;家長對民辦學校在硬體環境、課程體系、課外活動、學校管理等各方面,滿意比例更高。認為學校教育側重學生的“行為習慣、綜合素養、身體素質、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個性、興趣、潛能的發展,品德與人格培養”等方面的比例,民辦學校得分更高。

  “家長眼中的學校”調查 

進一步的調查,認為老師“對學生管理過於鬆懈”、“對孩子的評價過於武斷”、“公開學生考試成績”、“給學生排名次”、“不尊重家長”、“給學生布置作業少了,但給家長佈置的任務多了”、“有償補課”等選項,公辦學校家長的報告比例明顯高於民辦學校。


據訪談,民辦學校表現更好的原因,除了教師待遇更高,主要是更多的辦學自主權,而且更具服務意識。公辦學校漸呈頹勢的原因,除了教師待遇問題,主要是行政化的弊病,限制過多而缺乏活力,校長成為“官員”,主要對上負責,學校缺乏進取心。許多公辦中小學校長擔憂,公辦教育在“保基本”的定位中,失去了進取心而陷於平庸。


但事情還有另一方面。公辦學校辦學品質不高、升學政策不透明和多變、培訓機構推波助瀾、製造焦慮等等都是擇校競爭熾烈的原因;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公辦和民辦學校格局、功能的演變。


首先是民辦-公辦學校比例失調。世界各國的基礎教育階段,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從未構成強烈競爭的關係,私立學校在校生比例很少,大致佔5%~10%左右,而幼兒教育和高等教育私立的比重則較大。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生的平均佔比約為10%左右,並不過分;但是在不同地區差異極大。2013年,成都初中階段民辦學校學生的比例達19.8%;上海初中階段平均佔比約15%,但有的區這一比例高達到30%、40%。 


最典型的是湖南省耒陽市。從2011年到2017年間,耒陽城區人口由17萬增長到58萬,大量人口進城上學,但至2014年前中心城區只新建了一所公辦中學。民辦學校則過度發展,民辦初中學位佔比超六成。按2018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計劃,城區內31%的小學生、66%的初中生將入讀民辦學校,遠遠超過了10%的正常比例。政府為解決大班額問題,強行分流8000名學生到高收費的民辦學校就讀,2018年9月引發大規模群體性事件,被教育部通報批評。

來源:教育部官網 

其次是在招生政策上的“不公平競爭”。否認“掐尖”招生、集中高分生源對拉動升學率的關鍵作用,肯定是不客觀的。無論公辦民辦,所有學校的舉辦者都知道,生源競爭是學校的生命線。

由於公辦學校按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禁止擇校和考試選拔,實行劃片派位、就近入學;而民辦學校具有招生自主權,可以“提前招生”和通過考試、“面試”選拔學生,將教育培訓機構的統測成績和杯賽證書作為入學依據,從而囊括了優質生源,拉開了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差距。


一些地方政府失當,放棄監管職能。如西安市允許一些民辦初中違規採取小升初綜合素質測評、與校外培訓機構聯合進行“點考”等方式掐尖招生,導致義務教育秩序混亂。“電視問政”節目的觀眾投票,西安市教育局的滿意率只有21.9%。西安市的問題,在許多城市具有某種共性。這引發了學者對基礎教育的兩極分化、中國教育“拉丁美洲化”的擔憂。

“教育產業化”的新特點

新世紀以來,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教育產業化”強勢發展的勢頭,對其危害性不可不高度重視。在教育市場上,出現了兩類最具競爭力的民辦學校,即“名校辦名校”和超級中學。


▌新時期的“名校辦民校”。

在“小升初”競爭最激烈的城市,都有一批家長追捧的“名校”,如上海初中的“四大名校”、北京海淀區的“四小強”、西安市中學的“五大名校”、杭州的文瀾、建蘭、育才、採實,成都的“四七九”等等。這些民辦名校的辦學主體不同,包括公辦學校、企業公司、社會力量;但許多在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優質民校,都有一個共同的前身:90年代“教育產業化”時期由公辦名校“轉制”而成的“轉制學校”,所謂的“名校辦民校”。它們往往享有公辦學校的校舍、土地、優質教師等,卻按“市場機制”實行高收費,而被草根的民辦學校稱為“假民辦”。由於產生了亂收費和影響教育公平之類嚴重問題,“轉制學校”政策在2005年左右被叫停,要求按“非公即民”的原則進行整改。當然,這一整改難以真正落實,現在其產權結構更為複雜和多樣化。正是這種兩頭通吃的“特權”,導致它們在這場不公平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優質名校,並對“老東家”痛下殺手。

在90年代末實行示範性高中必須與初中脫鉤的政策後,一些公辦初中轉為民辦學校後,一直與母校保持若隱若現或顯而易見的密切聯絡,成為母校的生源地。例如上海華育中學是百年名校上海中學所屬的全日制民辦初級中學,由華涇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全資投入,早期由上海中學輸送資深管理人員與優秀教師,目前是上海中學的初中教學基地及德育教育基地。每年被上海市示範性高中實際錄取率超過 95%,上海中學的錄取率達 50%左右。杭州民辦的建蘭中學,前身是百年名校杭二中的初中部,民辦文瀾中學隸屬於公辦名校杭州學軍中學教育集團,校長曾任學軍中學的校長。

上海華育中學  來源:搜狐網

杭州建蘭中學 來源:建蘭中學官網

這些“優質教育資源”為人詬病的,還有赤裸裸的階層標籤。例如名校幼升小對兒童的面試:你家裡一共有多少個門?你知道世界上有幾個迪士尼?嫌貧愛富、看碟下菜的勢利心暴露無遺。


▌名校和房地產市場的深度結合。

高階房地產與“優質教育”的深度結合、“捆綁發展”,是十分值得關注的新態勢。其合作方式包括地產+教育、教育+地產、PPP等不同模式。


許多“名校辦民校”是通過與房地產企業的結盟,異軍突起的“超級中學”是其中的典型。它們通常是公民合體,一所規模較小的公辦名校捆綁一所規模巨大的民辦學校,共同經營、共享品牌,例如公辦的衡水中學與民辦的衡水一中。衡水一中是衡水中學、泰華公司於2014年8月投資 9億餘元合作興建的民辦高中,也被稱為衡水中學南校區,其管理、師資、招生、教育、教學均以衡水中學為依託。


這種公民不分、亦公亦民的“混合模式”是明顯違規的,被教育部三令五申批評督查;但由於巨大的經濟利益,超級中學往往得到地方政府的強力加持,享有跨地域招生等特權,通過高價“掐尖”打造升學政績,同時具有極強的營利性。此舉不僅加劇了應試教育傾向,而且擾亂地方教育生態,加劇了城鄉教育的不均衡。據不完全統計,衡水中學在全國各地辦的分校達18所之多。

▌資本市場的強勢介入

無論“名校辦民校”還是教育培訓機構,背後都有資本強大的力量。越來越多的K12教育機構進入資本市場。近年來,共有100多家教育企業上市,例如2014年在香港上市的楓葉教育集團,2014年在美國上市的諾德安達教育集團,2015年在美國上市的浙江海亮教育集團,2016年在香港上市的成實外教育集團,2017年在美國上市的博實樂教育集團等等。

▲ 近年來部分上市教育企業


發展教育產業的概念本身並不邪惡。義務教育之外的教育有的屬於商品,有的屬於“準公共產品”,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市場機制配置教育資源,通過多種方式擴大教育服務。


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K12教育上市的示範效應和負面影響。強勢的資本推動和升學率驅動下,教育與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的緊密結合,越來越成為一門誘人的“生意”。


追求上市營利,不但成為許多民辦教育舉辦者的新目標,也成為地方政府追求的“教育GDP”。政府、教育機構和資本市場的“合謀”,教育資源越來越向大城市傾斜,優質教育機會越來越為優勢階層享用,模糊了教育作為民生事業、義務教育作為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公益性價值。視舉辦教育如股市投資,也體現在學校的治理結構上,形成事實上“資本家辦學”的格局,而民辦學校的校長、名師成為缺少參與權和發言權的僱員。


參考文獻 

1. 上海小升初擇校從中考成績看公辦和民辦的區別.上海奧數網,2016年05月16日。

2. 家長幫杭州站,2015年07月07日。

  http://hz.bendibao.com/edu/2015624/56868.shtm

3. 西安五大名校的“是”與“非”,2017年07月06日,教授:塞上翁。

4. 郭山 應試教育正演變為家庭綜合實力的較量 新校長傳媒,2018年01月06日。 

5.《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7》(教育藍皮書),社科文獻出版社,2007年。

6. 家長眼中的學校教育.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7. 西安“電視問政”火了 百分答卷教育局僅得21分 ,央視新聞移動網,2018年04月30日。


 

本文作者:楊東平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招募令丨全國中小學名師工作室聯盟歡迎你


來源: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投稿請聯絡編輯郵箱:

[email protected]


《教師博覽》兩大學習自組織,歡迎加入,益處多多

以下點選可閱


熱忱歡迎愛讀書的老師、校長、局長加入“教博讀書聯合會”


招募令丨全國中小學名師工作室聯盟歡迎你


《優秀教師的成長》

三關叢書


探尋優秀教師的成長祕密

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用書

方心田主編

策 劃:源創圖書

出 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 : 978-7-300-24539-3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定價:全套共三冊115.8元;

博覽書屋微店價:全套92.60元(包郵)


另有


《優秀教師的成長》(三冊)主編簽名本

《教師博覽》精華本(兩冊)主編簽名本

均全款包郵,附贈最新期刊


欲購以上圖書,請進【博覽書屋微店】


請長按以下二維碼,或者掃一掃,

就可以買你想買了!

謝謝你!好再來!


2019年《教師博覽》,一定給你新感覺

《教師博覽》郵發代號及定價:

文摘版44-70,8元/期,96元/年;

原創版44-76,8元/期,96元/年;

科研版44-32,10元/期,120元/年。

————————————————

《教師博覽》,教育品牌!

歡迎關注公眾微訊號:jsblzzs

本微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如喜歡,歡迎推薦到您的朋友圈。

歡迎新增小編微信jsblbj2019、本微信QQ群

521925629,以推薦您認為的好文章。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