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之城2019-09-15 15:00:59
“我的夢想是打到‘職業前十’
我知道這條路會很艱辛
但是我會努力的”
這是現在的李娜與16歲的李娜
之間的對話
出自最近上映的紀錄片《娜就是我》
是李娜退役後的首部個人紀錄片
從14歲時進入專業網球隊
到奪得亞洲首個女子網球大滿貫單打冠軍
從賽場上的英雄
到迴歸普通人的生活
一路走來,李娜從未妥協
她一直在按自己的方式活著
不屈從於誰,更不依附於誰
《李娜》電影
陳可辛導演一拍就是4年
他曾坦言:李娜的態度令他著迷
也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說:
“她的個性不是那麼圓滑
很多時候,尤其在中國
運動員、明星,都是和主流價值觀很像
大家喜歡什麼,他就做什麼
那麼,有一個人出來,她做自己
這就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
如今,李娜從球場走進生活
她坦言:“生活多艱辛啊”
不過艱辛歸艱辛
或許其他人會在生活面前倒下
但李娜不會
即便生活把她裹挾得寸步難行
她也會像雄獅一般怒吼著
讓生活為她開路
01
▼
22年網球生涯
起始於童年的那場變故
14歲
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年紀
有爸媽疼愛,有朋友相伴
不用為生活發愁,也沒有壓力的困擾
但是李娜的14歲
卻與這一切背道而馳
那時李娜已經練了7年的網球
由於要訓練、比賽
所以童年的李娜
一兩個月也回不了一次家
有一次李娜去深圳參加比賽
坐火車經過武漢停了幾分鐘
就是在那短短的幾分鐘裡
李娜和父親匆匆地見了一面
然而,李娜不知道的是
那一次見面竟然成了她和父親的訣別!
等她再一次見到父親的時候
只剩下牆上的黑白遺照和冷冰冰的遺體
▲童年時的李娜和爸爸媽媽
原來
父親已經病了很久了
因為怕影響李娜比賽
母親一直瞞著她
最後竟然沒能好好地和父親告個別
對於這件事,李娜一直耿耿於懷
她痛心也悔恨
為什麼自己不早一點知道訊息
哪怕來醫院被陪爸爸度過最後的時光
但僅僅是這樣
她也沒有機會做到
以至於若干年後
在《娜就是我》的紀錄片中回憶起來
母親還是會充滿愧疚,她說:
“我都體會到李娜對我的那份怨恨”
父親的離開
對李娜的打擊很大
突然間就失去了依靠
就好像眼前的世界一子天崩地裂
這讓年幼的李娜一夜間長大
李娜明白:
從那以後的日子,就只能靠自己了!
面對現實生活的殘酷
李娜從小獨自承擔起了家庭的重任
為了給父親治病家裡欠了一大筆債
14歲的李娜
開始揹負起家中所有的債務
李娜心裡非常清楚
打比賽是她僅有的選擇
只有好好打比賽
才能撐起這個家
從那時起
李娜的世界一下子變成了灰色
她每天都會告訴自己要努力
要照顧好媽媽
要完成爸爸的遺願
因為爸爸生前是一名羽毛球運動員
一直沒能拿上冠軍
始終在心中留有遺憾
為了彌補缺憾
爸爸把希望寄託在李娜身上
▲李娜平時很少哭,但提及父親生前遺願,她卻忍不住掉下眼淚
在爸爸去世的第二年
李娜獲得了全國網球總決賽冠軍
隨後被耐克公司選中到美國進行訓練
在2000年的塔什干公開賽上
年僅18歲的李娜和隊友李婷一起
拿下了女雙的冠軍
這也是中國球員首次在巡迴賽上獲得冠軍
在2001年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
她一舉拿下女單、女雙以及混雙三項冠軍
成為了最耀眼的新星
而最讓國人驕傲的是
2011年法網
面對衛冕冠軍斯齊亞沃尼
李娜奪得了亞洲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
接著她在澳網上
奪得了自己的第二個大滿貫冠軍
這也是澳網百年曆史上亞洲選手首個單打冠軍
她的世界排名上升到了第二
也是第一位世界排名進入前十的中國球員
2019年7月
她又正式入選國際網球名人堂
成為亞洲網壇第一個享受此項榮譽的球員
可是這一切
爸爸都看不到了
如果他還在,那該有多好
他一定會為有李娜這樣的女兒
感到驕傲和自豪吧!
“如果可以,
我不願意回憶父親去世的那段時光”
確實,那段時光對她來說太痛了
但也正是那段時光激發了她的潛力
讓她一躍而起、所向披靡
02
▼
“姜山,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
人生就是起起伏伏、跌跌撞撞
有高潮也有低谷
就在李娜進入職業高峰期的時候
她卻突然宣佈退役
壓力、情緒和身體狀況等多方面的因素
她選擇離開,去讀書
陪她一起去的是當時的男朋友
現在的老公姜山
2004年
也是在姜山的鼓勵下
李娜重返網壇
在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上
成為了第一個獲得WTA冠軍的中國人
但此時她卻已經深受傷病的困擾
膝傷嚴重的她在德國進行了第三次手術
當時姜山全程陪護
不僅在身邊照料、還變身大廚
為李娜做各種合口味的飯菜
時不時也會充當李娜的“出氣筒”
李娜所有的情緒他都接得住
就連李娜的主治醫生都說
“姜山是一個冷靜的人
他能給李娜安全感,這一點很重要”
作為運動員出身的姜山明白
李娜承受的壓力有多大
他心疼她
所以包容她,也最懂她
所以在賽場上
他也常常是那個被李娜“罵”的人
2008北京奧運會後
網管中心宣佈允許運動員“單飛”
李娜的心中一直有一個願望
想去看看職業網球的世界
在本該可以退役的年齡
李娜選擇脫離國家隊“單飛”
弄不好她將一無所有
可26歲的她
已經沒有資本“從頭再來”
但是李娜並沒有退縮
因為就算一無所有
她知道還有姜山陪在她身邊
離開國家隊單飛後
李娜團隊每週的開銷高達5萬人民幣
沒有來自國家的資金支援
單靠比賽獎金很難維持巨大的開銷
他們不得不在國外尋找便宜的住處和訓練場地
即便是這樣
姜山和李娜也從未放棄
他們一直在堅持
直到李娜迎來了人生的那兩次大滿貫
在這期間
李娜一度被媒體誤會
處理不好與球迷和媒體的關係
她被指責“缺乏職業素養”
“對中國球迷冷漠”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李娜都揹負著“不愛國”的罪名
這讓李娜倍感委屈
李娜自己也曾回憶:
“最糟糕的時刻
是自己半年沒怎麼贏過球”
即便如此,姜山還是默默陪伴
做她灰暗時刻的一束光
照耀著她,溫暖著她
為她抵擋那些帶有惡意的流言蜚語
其實這一切
李娜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當她第二次奪得澳網大滿貫時
站在領獎臺上
她感謝的是姜山
“我老公現在在中國比我更有名
謝謝你,你是個好人
“當然你也很幸運,娶了我”
站在臺下的姜山笑得像個孩子
李娜的委屈姜山懂得
李娜的驕傲姜山亦會珍惜
這麼多年來
姜山才是李娜最忠實的粉絲
回到日常生活中
兩個人又是一對歡喜夫妻
和朋友們聚餐時
李娜和姜山回憶起求婚時的場景
李娜開玩笑說:
“他一分錢沒花,是周哥買的花
而且我花粉過敏
他還不如把買花的錢直接給我”
飯桌上盡是歡聲笑語
儼然是一對歡樂的年輕情侶模樣
李娜也曾說過:
“姜山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
如今看來,可以肯定地說:
沒有曾經的姜山,就沒有現在的李娜
李娜和姜山,本就是一體的
03
▼
再見已是五年後
她從球員蛻變為母親
最近幾年
李娜幾乎淡出了公眾的視線
專心在家陪伴孩子
她的面板不再黝黑
眼神也不再犀利
談到對兒女的教育
她的眼裡多了一絲溫柔
“做了媽媽以後
很多事情是要做個標榜給孩子們看的”
李娜的堅持也源於此
李娜和姜山也常常帶孩子們
回武漢老家
為的是讓孩子們瞭解爸爸媽媽生長的環境
讓他們對父母小時候接觸的人和事物
多些瞭解
孩子在李娜的心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早年她因為害怕影響生育
拒絕在比賽前打針
退役後
她創辦李娜網球學院
為下一代中國網球明星提供獎學金
幫助了更多孩子接觸職業網球
她加入了“right to play”
兒童樂益會公益組織
幫助生活貧困的兒童通過體育的力量戰勝挑戰
李娜認為
每個兒童都應該有權利享受自己喜愛的運動
無論他們來自哪裡
無論他們有怎樣的天賦
李娜一向反對“形式主義”
注重親力親為
不浮誇,不張揚
從來不鼓吹自己的慈善事業
她甚至說
“我還是要先養活自己
看看每年的獎金情況
再看能怎樣去幫助別人
我有我的團隊要養活
我沒有那麼偉大
養不活自己的時候去養活小朋友”
她也曾說自己打網球是為了“錢”
從未提及慈善
但這就是李娜
她將2010年馬德里賽的50萬獎金
捐給了武漢市兒童福利院
將2011年法網的60萬獎金
捐給敬老院
將球拍拍賣後所得的20萬
捐給貧困大病患家庭
不僅如此,她還參加了
2014年粉紅絲帶運動
首次拍攝**寫真
呼籲大家關注女性健康
這一舉動讓大家非常震驚
這很不“李娜”,但這也很“李娜”
她不是天性開放的人
但是她願意為了公益事業突破自己
“即使你是友善的
人們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當你功成名就
你會有虛假的朋友和真實的敵人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成功
你今天做的善事
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這就是李娜心中一直堅定的信仰
她真正活成了自己
而不是別人想要的樣子
- END -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須知
轉載時後臺回覆“轉載”二字,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點選閱讀全文,發現精選好物~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