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微報2019-09-13 13:42:20
每隔一段時間,與90後消費行為相關的新聞就會輪一次熱搜。
買幾千塊的貴重物品眼都不眨,可一看運費20就怒火中燒。
在各種平臺的轟炸下,衣服要大牌,包包不是輕奢不好意思出門,吃飯講究網紅店打卡,買不起房子租也要租單身公寓。
奈何月薪只有幾千元,信用卡債臺高築,表面上精緻靚麗,背後卻是一個貧困戶。
如果從談話內容上去鑑別一個人的年齡段,那麼天天“哭窮”的那位一定是90後。
從收入看來,月進3000元至5000元的人數佔比最高,達到了27.73%。不過90後畢竟還算年輕,入社會時間不長,因此月薪在1.2萬以下的受訪者超過了八成。
月收入統計圖
不過沒想到的是,相比於70後80後而言,吃飯竟然成為了90後的開銷大頭。
緊隨其後的是美妝服飾、房租房貸、社交應酬以及交通出行。
慢慢的,90後開始學著省錢,可省錢的方式也很讓人迷惑……
-1-
每次加班回到家都特別渴望吃東西,可能進食時候的愉快感會擠走焦慮和空虛吧。咖啡、奶茶、三餐+宵夜,所以每天光是再吃上,我就要花費120+
為了健康,我曾想過在飲食方面有所控制,但還是抵不過焦慮帶來的巨大壓迫感。
雖然辦了年卡,約了私教。其實也沒說是多愛健身,只是一邊跑步一邊面對城市夜景,從另一個方面替代了食物能給我帶來的安全感,還給自己營造了健康生活的錯覺。
-2-
為了省錢我找了個離公司還挺遠的房子,坐地鐵要一個多小時。
可是早上經常睡過頭,怕遲到就只能打車上班,其實算下來,這一個月交通費和住在公司附近的租金也差不了多少。
我在超市裡買紙巾都要比價比半天,可是對於我喜歡的包包分期付款也要買。
可能是我工作環境的原因吧,不拎個名牌,不討論美妝根本就算是個異類。
這個城市裡所有網紅店我都打過卡,周圍朋友週末想探店,問我要比網上搜索靠譜的多。
有時候我也不敢細想,自己到底是虛榮,還是自我滿足。
-3-
從網紅帶貨到炒鞋,從生活必需品到消費信仰。年輕人在消費方面,更注重的是自我感受。
其實這種生活狀態,正如《消費社會》一書中,讓·鮑德里亞指出的,人們購買物品不止是“當作工具來使用”,同時也而是當做“舒適感和愉悅感來玩弄”。
然而,人前顯貴很重要,人後受罪不重要的“表面消費”,真的能讓生活變得精緻嗎?
想起莫泊桑曾寫過一個故事:瑪蒂爾德曾為了參加一個舞會,為了讓自己在晚宴中不失精緻,她像朋友借了條“價值不菲”的項鍊,然而項鍊在晚宴中丟失,她驚慌失措,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
真正的精緻,為了讓自己過的更真實舒服,而不是為了所謂的“精緻”背上重重的債務,真實而誠懇,才是生活最原本的樣子。
省錢不是剋扣自己,也不是降低生活質量,而是享受合理生活的樂趣。
9月9日京東超市週年慶,#至省至真#,幫你開啟正確的省錢姿勢。如何體面的省錢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把錢花在刀刃上更是從小到大一直在培養的硬核姿態。9月9日,京東超市就是陳列你“省錢藝術品”的博物館。點選閱讀原文,一鍵進入京東超市,湊單滿減、各種神兵利器,以最少的時間省最多的錢,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
👇點選閱讀原文,開啟省錢大作戰!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