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樹2019-09-13 11:54:41

文 | 夢丹
成長樹原創文章,其他公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她家開有一間店,孩子們每天放學,都會聚在店門口玩。一起玩時,這個三歲的男孩,常仗著自己小,就四處搗亂:即使是大人們同時折的紙飛機,隔壁的男孩,也要扔掉自己的那個,跑過來搶好友兒子的。
再看好友兒子,雖然對小弟弟的無禮行為,每次都氣惱地不行,可他卻一言不發,像會鼓氣的蛤蟆一樣,讓出自己的玩具,跑到角落,氣得直喘粗氣。好友說:“讓我困惑的不是這些,而是兒子在家的表現。”平時,好友兒子和姐姐一起玩的多,可小傢伙對姐姐卻毫不手軟。只要姐姐侵犯到一點他的利益,他都恨不得“揭竿起義”。別說姐姐玩他的玩具了,就是不小心碰一下,他都會針鋒相對,要麼打回來,要麼讓姐姐道歉。
好友說,孩子在家和在外面,簡直就是兩個人,這樣的表現,真是讓人擔憂。
“窩裡橫”
是孩子對無原則的愛的利用
對待自己人,凶悍強勢,甚至隨便發脾氣,可對待外人,卻很軟弱。仔細觀察那個“窩裡橫”的孩子,他們很會拿捏尺度的。在二胎關係紀實節目《我們長大了》裡,3歲的妹妹暖寶,就對7歲的哥哥嗒嗒上演了一場“窩裡橫”:哥哥想出去玩,暖寶卻想在大白天睡覺,為了讓哥哥陪,她撒嬌賣萌,強迫哥哥一起睡。
一起玩遊戲受了委屈,暖寶就強行中斷哥哥的遊戲,扎到哥哥身上求安慰……有人說,可能是暖寶太小,對哥哥太依賴,難免生出點小蠻橫。可跟別的小朋友相處時,暖寶不但有理有節,還懂禮貌有界限,前後完全是兩個人。從節目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暖寶之所以在哥哥面前很“霸道”,正是因為哥哥無原則地寵愛她。
孩子在家人面前,展現最自然最放鬆的狀態固然好,可凡事有度。當這種放鬆,變成霸道或恃寵而驕,父母們就需要提起警惕了。
“窩裡橫”
是孩子心理補償的一種需要
有時,家裡狠,外面慫,也是孩子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記得女兒剛上一年級時,每天從老師發的視訊裡,看著她總是很乖。無論上課、戶外活動,還是排隊,平時一向活潑的女兒,都顯得很安靜。老師也反映:“這孩子很善良,自主選座位和排隊時,被同學擠掉或加塞,她都很大度的。”那幾天,我還挺欣慰,安慰自己說:“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對我和她爸一點不滿意,就大吼大叫,弟弟稍妨礙到她,就嚴厲又苛刻地懲罰弟弟……
“媽媽,我也不想不開心,可我總覺得在學校有點委屈,回家就想把脾氣發出來……”孩子在外面,不敢展現真實的自我,面對不公或欺凌,不敢表達真實的情緒和憤怒,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情感力”,指的是人真實面對自己,保持人格、態度一致以及共情的能力。孩子“情感力”的發展,迫使他們需要表達真實的自己,釋放被壓抑的情緒。孩子社交能力差,適應環境能力弱,只有在他們認為安全的範圍內,才敢表露那個真實的自己。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時候,孩子在外面,即使面對再多“不公”,也像小綿羊一樣忍氣吞聲。而回到家,卻像“小霸王”一樣,找藉口宣洩怒氣,變本加厲地發脾氣。

避免孩子“窩裡橫”
既治標也要治本
雖然孩子“窩裡橫”的行為很不好,但那個小小的孩子,本能地對抗成長中的情緒,又本能地在自己的“安全領地”,蠻橫地尋求溫暖和安慰,這種行為,值得父母重視。首先,在家庭裡,父母不嬌縱,給予孩子有原則的愛,孩子的言行才會有分寸。記得在《媽媽是超人》裡,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就常對她大呼小叫:在民宿院裡,黃聖依想給羊套上羊套再走,可一旁的安迪,卻十分不屑。
他嫌棄黃聖依動作太慢,對黃聖依大喊大叫:“笨蛋,我來抓好不好啊?”
民宿老闆娘給安迪分配任務時,安迪幾次沒禮貌地指著黃聖依說:“全部都讓她做好了。”對安迪這些無禮行為,黃聖依只是笑笑,什麼都說,也什麼都不表示。雖然我們知道,黃聖依覺得陪伴安迪太少,內心有所虧欠,可愛孩子還是要有度的。愛孩子,還要有原則的愛,否則,太盛的愛裡,沒有“育”的成分,只會讓孩子長歪。其次,教孩子必要的社交技能,他們才能更快適應新環境,更加自信。前面提到我女兒剛上一年級時,用看似友善,實則隱忍的方式,對待同學們的不禮貌行為。可初入新環境的她,不太懂得怎樣去結識新朋友,去維護一段友誼,所以,錯把忍讓當成了友好,但同學們卻不太買賬。這才讓女兒產生失落心理,回家就發脾氣,表現出“窩裡橫”。
想讓孩子消除“窩裡橫”,在新環境中迅速自信起來,必要的社交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平時,教孩子一些分享玩具、打招呼、交朋友的實用技術,對孩子建立“社交自信”都非常有幫助。一個在外不亢不卑,靠個人魅力贏得友誼和尊重的孩子,是心平氣和的,愉悅的,回到家,是沒有理由隨意發洩怒氣的。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個體在生命的早期,是相當脆弱和無能的,其生存和社交本領甚至不及一些低等動物。細細想想,那個“外慫內剛”的孩子,其實是用他內外不一的言行向家長表達著:“我這裡出了點小小的狀況,爸爸媽媽,請你們提起重視。”
此時,父母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言行,關心孩子的動向,及時調整自己,幫助孩子。家庭裡,給予孩子科學的關愛,幫孩子拓展向外的觸角,學習必要的社交技能,這才是那個“窩裡橫”的孩子,最需要的關懷。願,每個“窩裡橫”的孩子,都能被家人,正確且溫柔以待。
[ 親愛的,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
作者簡介:李月亮,高人氣專欄作家,新女性主義者,。以理性和智慧陪萬千女性成長。新書《你要活成一束光》噹噹網熱賣中。新浪微博:李月亮。- 最溫暖的育兒公眾號 -
200萬父母已關注

大家好,我是小樹媽媽,愛閱讀、愛分享、更愛家裡的兩個娃。
創辦成長樹這個平臺3年了,收穫了200多萬媽媽的關注,現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寶爸寶媽,每天為大家提供原創育兒好文、精選好物、有聲繪本,累計釋出了300多篇原創文章。
如果你家也有3-12歲的娃,那咱們就算相見恨晚,現在關注,小樹媽媽還有見面禮送給你。

文章已於修改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