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 | 不想生孩子,這個國家進入“零時代”

2019-09-13 04:10:08

◎作者 | Lens

◎來源 | WeLens(ID:we-lens)已獲授權

Lens 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請為國家生個孩子!”這句話雖是戲言,但很貼合近年來韓國政府的心情。


昨天,韓國統計廳釋出預測,韓國人口將在2028年後不斷減少。這個世界第11大經濟體去年的總生育率僅為0.98。韓媒自嘲是“世界首創”。


(韓國不斷走低的生育率)


一般而言,要想維持人口總數,總生育率需要達到2.1。所以,專家預測,到本世紀末,韓國總人口將減至目前的一半。


牛津大學的大衛·科爾曼也曾提醒說:韓國將是第一個因人口減少而從地球上消失的國家。


1為了激勵生育,政府做過很多努力,但……

 

為了應對人口危機,新世紀以來,韓國政府就不斷加碼政策。韓國《中央日報》稱,自2006年以來,政府頒佈的生育獎勵政策多達100餘項。


過去三年,韓國政府投入了117萬億韓元(約合6922億人民幣)來激勵生育。包括:

1,對養娃家庭直接提供補助;從懷孕到出生頭一年,都有津貼。比如首爾每月為養育5歲以下兒童的父母提供約88美元的補貼。


2,向兒童遊樂中心、托兒中心等投入補貼資金,使其提供低廉的服務。


3,縮短最長工作時間,從原來的每週68小時減少至52小時;允許撫養8歲以下兒童的父母每天少工作一小時。


4,文在寅政府還規劃“小學入學之前醫療費免費”、增加對單親家庭的支援,補貼企業給父親發放帶薪的“陪產假”,增加雙職工中女性的福利……

像首爾這樣的大城市,為了打造“母嬰友好”的氣氛,在餐廳、咖啡館等空間大力設定供孩子玩耍的空間,有時點上一杯飲料,就可以讓孩子玩上一天;有孩子的家庭可以免費停車;有些地段很好的遊樂中心,2小時只收2000韓元(約合人民幣12元);政府資助的托兒中心,可以免費寄養孩子長達12小時……


但很顯然,這些措施還沒有立刻見效。


“政府的補貼無法讓女性相信生孩子是個快樂的選擇。”韓媒評論道。

自2001年之後,無論政府多麼鼓勵生育,韓國的生育率最高不過1.3。


有人總結說,對於女性來說,高付出+低地位=不願生;對家庭來說,高投入+低迴報=不敢生;對都市年輕人來說,高壓力+低意義=不向往生。


這裡面當然有韓國社會自身的原因,但總體上,韓國年輕人並不是特例。整個東亞經濟體在生育率方面都表現不佳,全部在世界上處於倒數位置。


臺灣地區是1.06,香港是1.07,新加坡是1.14,日本反而算是高的,有1.42。


中國大陸去年推算出的生育率是1.46,但這很大程度上是由農村地區來支撐的。隨著城市化的程序,預計總出生率會向大城市靠近。


而北京的生育率為0.71,上海為0.74,低於東京和首爾。二線城市的生育率雖然略高於一線城市,但也不到1.0。


所以,中國面臨的人口壓力不比韓國低。

 

2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


東亞的年輕人普遍不願意生孩子,原因有很多,大多是共同存在的問題。比如房價高昂、就業壓力大、職場競爭激烈、工作時間長、撫養孩子成本高,等等,這些壓力促使年輕人選擇不生——甚至選擇不婚不戀。


這些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叫“生不起”:“就算生得起,養不起;養得起,學不起;學得起,娶不起;娶得起,生不起……”

 

像韓國雖然有花樣繁多的補助、支援,但在養孩子的家長眼中,仍然遠遠不夠。


比如針對工作繁忙的雙職工家庭,推出了可以全天免費寄養孩子的托兒中心,但問題是:如果是這樣的工作,不能有時間陪孩子,又為什麼要生出來呢?


(電影《燃燒》聚焦階層固化問題)


韓國雖然是一個GDP意義上的“發達國家”,創造過經濟上的“漢江奇蹟”,但這些財富大多落入了富裕階層。普通人則承受著高昂的物價,隨時擔心在競爭中被淘汰,普通人的焦慮情緒很重。


這兩年連續揚名國際的韓國電影《燃燒》《寄生蟲》聚焦的都是階層固化這一點。

 

在就業壓力下,韓國也成為一個加班大國。對於女性來說尤其殘酷。


雖然政府規定女性有3個月的帶薪產假,最多可以休到一年,但事實上,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敢休這些產假,因為擔心離開公司太久,回來時就沒有位置了。


(聚焦教育競爭的韓劇《天空之城》)


而都市裡的中產父母們,為了增強孩子的職場競爭力,避免其落入更低階層,就不得不加入激烈的教育競賽,確保孩子的“高階打工權”。


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中介紹,韓國高中生平均每天有12個小時忙於作業,超過七成的學生表示休息一下就會有“罪惡感”。


在首爾的中產階層中,孩子每月耗費的補習費用,經常能佔到大企業月薪的一半。


這種現象,我們也都無比熟悉。


考慮到養育孩子需要的教育負擔,政府的補貼只能算是杯水車薪。只要根深蒂固的學歷至上主義沒有改變,就很難指望出生率的恢復。

 

3 “不想生”是女性的復仇?


除了“生不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不想生”,尤其對女性而言。

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掌握生育的自主權,是現代社會典型現象,也是全球的普遍現象。


但是,同為獨立女性,為什麼東亞城市裡的生育意願會低於很多歐美城市 ?


作家維舟曾經給出過一個解釋。他認為,由於現代化在東亞社會進行得太快,帶來了兩個看似矛盾的後果:一方面,它鼓勵女性進入職場,去成就自我;另一方面,傳統的家長制和男權結構卻保留了下來。


兩相沖突,帶來的結果就是東亞社會對女性在生育上的支援嚴重不足,自然就會引來“女性的復仇”——韓國媒體將其形象地稱為“生育罷工”。


而在歐美的發達國家,同樣有女性不想結婚的現象,但社會對非婚生育、對單親媽媽、領養家庭,提供了多樣的支撐——不僅是物質上的,更包括法律和社會意識上的尊重。比如在法國和英國,非婚生育率在40年內從 6%-8%攀升到了40%-42%。丹麥一項統計中,2010年後出生的嬰兒超過35%都是非婚生子。


類似這些措施,也帶動它們的總生育率企穩,甚至是回升。

 

在維舟看來,獨立女性“不想生”的問題,在中國更為複雜,因為相對於日韓,中國女性獲得的獨立性更徹底,而職場環境同樣不容她們多生孩子。


“‘人口紅利’是歸國家和社會的,但生育成本則落在你自己肩上,這自然讓許多人‘想生都不敢生’”,維舟評論道,“這是一種在中國社會盛行的邏輯,大體可稱之為‘有權者的單邊主義’:只考慮自己的需要,不考慮你的難處。”


4不僅不想生,連婚戀也不想了


在韓國人口研究者趙成鎬看來,生育率低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已婚夫婦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二是選擇單身的人越來越多。他認為後者是更主要的原因。 



韓國近年來不斷走低的結婚率,去年為5.0%。中國同樣逐年下降,去年為7.2%,上海4.4%、浙江5.9%。


韓國有一個流行詞叫“N拋世代”,能形象地解釋為什麼年輕人會選擇單身。

最初,在2011年時,出現的詞還叫“三拋世代”,即放棄約會、結婚、生娃;


2015年時增加了放棄人際關係和買房,變成“五拋”;


2016年演變成“七拋”——放棄夢想,放棄希望;


當年底就演變成““N拋”——什麼都想放棄、對什麼都不報期望。

這在東亞地區同樣具有普遍性,但也有是一些韓國自身的原因。


媒體人南黎明介紹說,韓國人在戀愛方面非常開放,很多青少年都有“男朋友”“女朋友”——“其實就是非常親密的異性朋友而已,跟**說的這種情人不一樣,所以很多人長時間下去後,連自己都不知道這是種什麼關係了,還需要不斷地去分析、去試探才能有答案。”


另外,韓國社會太過強調追求夢想的氣氛,年輕人會認為沒有夢想是不幸的。但是,“追夢的旅途是沒有盡頭的,很多沉醉於追求夢想的年輕人其實很難對婚姻生活產生興趣……婚姻生活對追夢來說是一個絆腳石。”


(一對疲憊的韓國新婚夫婦。)


據統計,韓國婚禮平均花費為4萬美元。加上住房等問題,導致年輕人結婚意願連年降低。


另外,由於韓國偶像劇文化十分盛行,主人公多是富二代的帥哥美女,生活高階精緻,它給年輕人提供瞭解壓的幻想,但同時也拉高了擇偶標準,好像不遇到那樣的人、不過上那樣的生活,就不值得走入一段婚姻。

 

BBC曾採訪一些韓國的未婚女性:“為什麼你不結婚生孩子?”在收到的答案裡,最顯著的一個理由是:她們不想因此降低生活質量。

 

而由於都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單身的年輕人的確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


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


(韓國超市供應的“單身香蕉”)


有把餐區域分割成單獨空間的餐廳;有主打“一人食”的外賣網站;在超市裡,還有很多一人份包裝的食品:一顆裝的雞蛋,一人量的大米、蘋果般大小的西瓜、一天一根的“單身香蕉”……


還有很多分享獨居生活方式的網路紅人,商場裡有面向獨居者定製的傢俱、家電……


電影院裡,有的外側座椅,會與其他座位稍稍拉開距離,避免單身者感到尷尬。


可以說是十分體貼了。


而在《我獨自生活》這樣的綜藝節目中,看到光鮮亮麗的藝人們也有不少是獨自生活,同樣會讓年輕人獲得一些慰藉。


(面向單身人群提供的傢俱)


而面向單身女性提供的公寓,有24小時無死角的監控,有隨叫隨到的“管家”、維修工人,和四處巡邏的安保人員……


有統計說,年輕女性對獨居生活的滿意度高達80%。


5“討厭**擾,不追求結婚”


社會上也出現了“neo-single族”,這是一個專門的詞彙——區別於那些被動的單身者,專指享受單身文化的年輕一代:經濟獨立,積極擁抱數字時代,有很強的消費能力,討厭**擾,不追求結婚……


有一組資料,與這種觀念也不無關係:


韓國是全球****消費額最高的國家,2017年的人均年度開銷達到了526.86美元。

 

在這種氛圍下,獨居人口占到了韓國總人口的14.6%。中國的比例與此類似,去年單身成年人口超過2億。


去年,韓國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分別為33.2歲和30.4歲,結婚人數連續七年下降,創下46年來的新低,離婚數量則持續增長。——這同樣與中國大城市的婚戀狀況高度吻合。


總體上來講,韓國社會在家庭觀念、教育意識、職場文化等方面,與中國極其相似,很適合當做“前車之鑑”,甚至就是同步發生。

 

“上學時,覺得單身族都是交不到朋友的人。但現在,我覺得這是一種合情合理的主動選擇。社會競爭太激烈了,你得把精力都花在工作上,談朋友是次要的。” 年輕女孩樸珍娜如此說道。



歡迎關注東南亞掘金(ID:asia-gold),東南亞財富資訊第一門戶,你敢來關注,我敢讓你富。覺得文章不錯也可以點“在看”支援一下喲~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