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分零差評,央視放大招的“救命片”我忍痛看完…

2019-09-11 12:18:51

你知道,理髮店門口放置的紅白相間旋轉廣告牌,有什麼含義嗎?


在中世紀的英國,這紅白相間的廣告牌,紅色代表血,白色則代表用來擦血的手帕或者白布。



這兩種意象之所以會成為理髮店的專屬標誌,是因為在那個年代,放血、拔牙、甚至截肢等外科手術,都是理髮師的基本工作。


在中世紀,人們生病會向神職人員求助,但那時的宗教規定他們不能見血,且做手術有失身份。


而理髮師則因為給人刮臉時時常出血,有隨身攜帶繃帶和止血帶的習慣。


於是他們便順理成章的成了人們外科治療的求助物件。


知道真相的你,有沒有和芭姐一樣驚歎:以前人做手術都這麼隨意的嗎?


是的,他們就是這麼隨意。不過這份隨意,是來自醫學落後的無奈之舉。


有資料統計:

一個生活在今天的普通人,平均一生中將會經歷7次大大小小的手術。


但很多人可能和芭姐一樣,未必真正的瞭解手術對於生命的影響和重要性


CCTV最近就出品了一部有關醫學領域的寶藏紀錄片——《手術兩百年》。


不同於《人間世》中的人生無常和《生命裡》的臨終關懷。


《手術兩百年》是中國第一部以醫生視角系統展現人類與疾病作鬥爭的作品。


別看正片只有短短8集,攝製組卻要跨越全球12個國家取景、採訪50多位國際醫學大佬;


逛遍世界70餘所醫院和博物館,耗費長達3年之久,才得以順利完成。



每一集的片頭,都讓一大批前來打卡的觀眾大呼高階,“美劇既視感!”


也難怪拿到了9.4的神作高分!


《手術兩百年》穿越了200年的時光,帶我們走進了嚴肅緊張、生死一線的手術室內。


講述了從古到今異想天開的醫學拓荒者們的冒險歷程。


止血、麻醉、消毒,作為如今手術成功的三大基石。



這些在今天看來稀鬆平常的技術,僅僅在兩百年前,還是醫生們無法攻克的難關。


相關資料顯示,在止血、麻醉和消毒技術誕生之前,普通手術的死亡率高達50%。


因為病人隨時可能因為疼痛、出血和感染意外死亡,那時手術的成功機率更多取決於速度。


當時被公認為“倫敦第一快刀醫生”的羅伯特·李斯頓,最快的一次截肢手術只用了28秒。


也正是這位“快手醫生”,創下了手術歷史上唯一一例死亡率為300%的手術奇蹟”...


在這起截肢手術中,因為羅伯特下刀太快,幫忙按住病人的助手被切掉兩根手指導致失血而死;


一位在現場圍觀的群眾被病人因疼痛而發出的慘叫嚇到心臟病突發,當場死亡;

至於病人,則因為術後感染去世...


這些今天聽起來荒唐到好笑的故事,曾經真實地發生在人類的醫學發展史上。


而為了解決這三項基礎問題,當時的醫生可是絞盡腦汁!


比如用燒紅的烙鐵按壓傷口,用高溫把血管燒凝結,來實現止血目的。


exm??你確定這是手術而不是實施酷刑??


至於麻醉,手段就更多了...


棍子敲暈、拿酒灌醉,趁病人意識模糊果斷開膛破肚進行手術。


但由於擊打力度和酒量難以把握,病人經常會在手術過程中尖叫著醒來,芭姐看著都冒冷汗...


好在與上面兩項相比,消毒問題走得彎路最少,方式最為簡單且延續至今——



即保持手術室內衛生,同時術前必須洗手。


回望手術發展的兩百年,技術手段一天天不斷革新。



可行醫之人兩百年前相比並無大變,他們一直充滿著對病人的關懷和憐憫:


看見烙鐵止血會加重患者病痛,他們思考更溫和的止血方式,發明出鳥喙形狀的止血鉗;


意識到無法確保病患在手術過程中完全安靜,他們開始尋找相對安全、有效的麻醉藥劑。



乙醚在作為麻醉劑應用於臨床前,它的發明者就曾先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驗,為的就是確保這種麻醉手段對人體無害。


這份對他人生命負責的覺悟,與國界科技發達和時代發展無關。


醫生們一直堅守著讓病人“有尊嚴地活著”的初心;


立意始終是救人,併為此不惜竭盡所能。


芭姐在這部紀錄片的彈幕上看到了很多臨床醫學、護理學、麻醉學的學生打卡簽到。


對他們來說,《手術兩百年》讓他們深刻地明白自己選擇的道路有著怎樣的壓力與責任


總編劇陳瑤就曾表示,希望《手術兩百年》能夠在少年觀眾心裡埋下一顆種子,讓他們對醫學或者科學多一點興趣”


但芭姐覺得,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手術兩百年》可以清晰地看到,促進醫學發展的是人類最初的善意和永無止境的好奇心。


這是外科手術的發展故事,也是人類文明獨特的進化史。

維薩里《人體構造》


千百年來,人類的善意與好奇,激發了我們在未來的探索之路上走得更快、更遠。


在科學與理性的引導下,我們也依然懷抱著對生命的巨大熱忱,期待更加美好的未來。


正如片中所言:

“人生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與生生不息的希望。”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責編 / 5yan

編輯助理 / Joy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