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最好的鎧甲,是教會孩子這兩個字

2019-09-11 10:41:51

小土叨叨:昨天晚上推送了育兒書的書單,養孩子,需要自備救心丸 | 21本育兒書單。考慮到很多朋友並沒有那麼多時間,每一本精讀,所以今天推送一篇讀書筆記,希望幫大家省一些時間,多一些方向。

這本書叫做《教出樂觀的孩子》,是積極心理學之父賽利格曼的作品。筆記的作者是,做了7年幼師,又當了3年全職媽媽的花花,她家小男孩一一已經3歲了。



用樂觀做孩子的鎧甲

 

一本讓人豁然開朗的書


作為一個全職三年的老母親,這三年不可謂不辛苦。

陪伴一一就是希望他快樂,可生活總有出其不意的挫折:


有時候,一一滿心歡喜用積木搭了好高的房子,卻一個不小心,整個房子倒塌瞬間垮掉;

有時候,他想畫個什麼,試了幾次,卻都畫不好;

他難免會氣,覺得自己總是搭不好積木,畫不好畫,覺得自己是個小笨蛋……


這樣的小事,幾乎天天都會發生,我不想看見孩子遇到困難就放棄,甚至對自己做出錯誤的評價,但總覺得這個問題上,瞭解得不夠。


某天遇見了一本書,讓我豁然開朗《教出樂觀的孩子》


這本書的作者是塞利格曼積極心理學建立人,1998年以最高票數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


 

樂觀和悲觀的差別


在書中,作者提到,下面這三個方面,悲觀的孩子,表現得更差:

1 更容易感到抑鬱;

2 在學習和工作中的成績容易低於自己的能力;

3 健康狀況也不如樂觀者。

作者認為,樂觀是可以習得的。


看到半杯水的時候,我們認為它半滿還是半空,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是從積極面還是消極面看待,是樂觀和悲觀的區別,也就是解釋風格(Explaining style)的差異

解釋風格是從兒時開始發展,如果不干預,對事件的解讀會伴隨一生。




偶爾vs總是 

當壞事發生

最容易患抑鬱症的孩子認為:壞事發生在他身上的原因會是永久存在的,既然是永久存在,壞事就會不停的發生。

相反從挫折中爬起來和抗拒抑鬱的孩子,則相信導致壞事發生的原因,只是暫時的。

 

特殊vs一般

對失敗解釋持有普遍性看法的孩子,當他們僅在一方面失敗是就會完全放棄;

相信特定解釋的孩子,也許在某一方面有了無助感,但是仍會堅定地走完全程。

  

個人化:內部歸因vs外部歸因

當壞事發生時孩子可能會怪罪自己(內部歸因),也可能會怪罪他人或是環境(外部歸因)。


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就需要從改進解釋風格入手。


在生活裡應用


前陣子一一玩桌遊,順利的解鎖了前面7張圖,到了第8張圖,搭了半天,有一塊放上去以後,2秒鐘內整個垮掉,連續三次都是這樣。


一一哭喪著臉說:“這個太難了,我不會!我不要玩這個了!”

我的第一反應:“寶貝你覺得太難了是吧?媽媽握著你的手一起來試試,行不行?”

一一不為所動:“我不要,我學不會的,媽媽你來。”


如果是以前,我會用自己覺得有用的方式來鼓勵他:“沒關係呀寶貝,這個我也覺得有點難,但我們可以努力試試看呀。” 

事實上,空洞的共情,無法改變孩子的看法。


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對失敗的解釋是“自己學不會”,是這個悲觀的想法讓他不敢也不願意嘗試。


我嘗試應用書中的知識,改變溝通方式,幫助孩子拆解問題。


首先,評估桌遊的難度,既然前面7張都能一次成功,第8張稍微努力一下也有希望突破,我需要提供一副牢而有力的腳手架,讓他爬上去,幫他找回自信。


“寶貝,你這次沒搭成,不代表總是會搭不好,更不代表永遠搭不成” (偶爾vs 總是 

“搭不成不是因為你就是學不會,而是我們還沒找到竅門,還不夠熟練”(內部歸因vs外部歸因

“寶貝,我覺得你做得真的很不錯了,因為前面7張都順利的搭好了,我們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讓下面的積木搭建得牢固,突破第8張,”一一被說動了,開始去觀察圖紙。


我趁熱打鐵,拿起積木,拼搭到總是垮掉的那一步,然後放上關鍵的一塊(故意弄垮),跟一一說:“你看媽媽好像也沒有搭得很牢,你來幫媽媽找找問題好不好?”


一一動手拿積木然後說:“媽媽我已經看出問題了,我來教你。”(真的看出來了麼,未必。但是信心逐漸找回來了)

他開始很認真的調整每一塊積木的距離、角度、反覆調整到了最關鍵的一步。這時候,他又有些猶豫,似乎之前垮掉的情緒又湧上心頭:“我有點不敢放,我害怕它又垮了。”

我說:“嗯,我也有些害怕會垮掉,不過我們可以重新再來一次呀,而且媽媽剛剛看你很認真的在觀察距離、角度,這一塊放上去應該沒問題哦!”

一一終於伸出拿著積木的手,小心翼翼地放上去了!

這一次真的沒有倒,我倆懸著的心都落地了。

再來一頓彩虹屁:“天吶!你真的解決這個難題!”



改變了思維方式,拼圖、剪紙、摺紙這類,之前遇到難點就放棄的狀態,也隨之不見了。

在一一身上,我感受到樂觀的心態,對孩子的成長的巨大幫助。





作者是怎樣看待失敗的



書中第四章,為什麼孩子越來越不快樂中,有好幾段,特別讓人心生感觸。


“當孩子心情低落時,他有兩種技巧可用:

第1種, 可以停留在那個情境中釆取行動,試圖通過改變情境來終止低落的情緒;

第2種, 或者他可以放棄,離開那個環境,這個方法是以將環境整體移開來終止抑鬱情緒。

第1種方法,作者稱為掌控感,第2種,作者稱為習得性無助。要使孩子經歷掌控感,必須先讓他經歷失敗、心情低落以及不斷嘗試直到成功為止。沒有任何步驟是可以跳過的,失敗與心情低落是建構成功與良好心情的必要過程。


作者提到,“兒童需要失敗,他們需要感受悲哀、不安和氣憤。當我們衝動地去保護孩子,使他們遠離失敗時,我們也同時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技巧。我們需要的不是從困難中退卻,而是幫助孩子從悲觀轉變成樂觀,從無助改變成掌控。


鼓勵廉價的成功,會造就出未來以昂貴的失敗為代價的下一代。


ABC模式


書中還提到了ABC模式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可能是任何負面的事件,例如不愉快的假期、與要好的朋友吵架、心愛的人離去等。
C(consequences)代表後果,不愉快事件之後的感受與行為。
許多人相信心情好壞是由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決定的。有人違揹我們的意願時我們感到氣憤;心愛的東西遺失了我們感到抑鬱。當然生活中的事情與心情是有關聯的,但是它們的關聯,比我們想象的更微弱。
想法——B(beliefs),即對不幸事件的看法與解釋,才會引起某種特定的後果。


心理諮詢裡ABC模式叫理性情緒療法,改變的是我們對事件的認知,當認知改變了,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和解釋也隨之改變。


容易抑鬱的孩子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或其他問題最壞的可能性上。養育樂觀的孩子,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解釋,學會反駁悲觀,學會與人相處,學著想想其他可能導致問題的因素,然後專心尋求可控部分的解決方法。


樂觀的第一個技能:“捕捉思維”
樂觀的第二個技能:對這些自行思維進行“評估”
樂觀的第三個技能:在壞事發生時找出“更正確的解釋”來挑戰自己的自動思維
樂觀的第四個技能:化解災難性的思維。

本書的作者塞利格曼還曾講過幸福的定義,視訊觀看地址如下:


(片頭的廣告有點長,騰訊視訊自帶的)

他們的網站上還有很多關於心理問題的測試,有需要的也可以自測一下:

http://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testcenter


尾聲


颱風過境,公園有了許多積水和折斷的樹幹。


一一先是跳水坑,過了幾分鐘去拉了一根長樹幹,放在水坑上變成“橋”,放好以後嘗試從“橋上”走過去。由於一根樹幹觸面太窄一一掉進了水坑,爬起來後他把弄溼的褲子脫掉,又去找來了一根樹枝。兩根樹幹拼在一起,再次嘗試,成功過橋。




期間我一直坐在路邊看著他搗騰,他絲毫沒有求助的意願,沒有因為第一次不成功挫敗,沒有因為掉進水坑而放棄。小小的人兒在那短短的十幾分鍾裡充滿了鬥志,直到完成了他的小目標。



“太少的挑戰造成厭煩,太多的挑戰或太少的方法造成無助與抑鬱。
緩和挫折、未到時機就解除焦慮和學習逃避巨大的挑戰,都會妨礙心流的產生。沒有焦慮、挫折、競爭和戰的生活,不是美好的生活,是沒有心流的生活。”

這本書不僅適用於養育也適用於自我成長。就像作者說的,改變我們大腦一些不合理的認知,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希望正在閱讀此文的你也擁有同樣的幸福。


全文完,這篇筆記的作者是花花。


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文章已於修改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