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說這三個字,孩子不再嫌你嘮叨

2019-09-11 09:56:35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打一個有趣的比方,父母就像是西遊記裡面囉囉嗦嗦的唐僧,孩子就是大鬧天宮的孫猴子。


父母最愛念的“經”是“要聽話”“為你好”“爭口氣”……這幾句話。


話都沒錯,可時間一久,孩子就當耳旁風,父母也沒招,但出於對孩子的愛,父母沒辦法不“唸經”。


皮皮媽建議,不如換一版新“三字經”試試,從另一個角度來教育孩子。

 

多問孩子“為什麼”


“媽媽,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呀?”“爸爸,為什麼我沒有翅膀呢?”


小孩子喜歡問“為什麼”,因為他們對世界很好奇。但其實不僅是孩子,大人也要多問問“為什麼”。


當不理解孩子的行為,覺得孩子做錯了的時候,批評前,不妨先問幾句。



有篇小故事叫《那晚的燭光》,裡面有一段對白。


女兒說:“媽媽,我最喜歡的就是颱風。”


媽媽覺得女兒不懂事,但還是耐著性子問:“為什麼?”


女兒回答:“因為有次刮颱風的時候停電了。”


媽媽接著問:“你是說,你喜歡停電?”


女兒說:“停電的時候,我就去找蠟燭。”


媽媽的心漸漸柔和起來,“蠟燭有什麼特別的?”


“我拿著蠟燭在家裡走來走去,你說我像個小天使。”


幸虧這位母親多問了句“為什麼”,這世界上才多了一個小天使。



有時候,父母自認為很瞭解自己的孩子,但其實不是。父母是從成年人的視角去看問題。


然而有時候要稍稍彎下腰,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多問一句“為什麼?”


仔細聆聽後會發現,孩子的世界其實很單純,他們的想法也很簡單。


所以,比如說孩子作業寫得慢,或者不按時睡覺,先別急著批評,多問他一句為什麼,也許他是因為仔細才做得慢,也許是有小祕密才不睡覺。


萬萬不可不分青紅皁白就劈頭蓋臉地罵孩子。要聆聽孩子心裡的聲音,從多問“為什麼”開始做起。

 

告訴孩子“要負責”


父母很喜歡說孩子“不聽話”,經常告誡孩子“要聽話”。


有的孩子乖,一說就不鬧了。但也有很多任性的孩子,怎麼說都不聽。


我侄子昊昊就是這樣的“壞孩子”。本來特別聰明,但初中愛玩,交了些不正經的朋友。有天說不想讀書了,要出去混社會。


家裡人好說歹說,一哭二鬧三上吊都沒用。


我大哥,也就是昊昊的爸爸,抽了一晚上煙,第二天點頭了。大哥只對昊昊說了一句話:“你的決定,你自己負責。”


昊昊只去了三個月就回來了。回來後說,“外面的世界真是太苦了。”

從此用功讀書,考上了大學。



父母希望孩子聽話,無非是希望孩子少犯錯誤,少吃苦。但很多孩子從小就是溫室裡的花朵,無法體會父母的心情。


所以,有時候,不妨讓孩子一意孤行試試。犯錯並不可怕,失敗也不可怕,重要的是承擔後果。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俗話說,成才先**。所以在孩子還小,還年輕的時候,不妨給他犯錯的權利,讓他自己去體會“責任”意味著什麼。


只有先學會了對自己負責,才能對他人負責,對家庭,乃至國家負責。

 

鼓勵孩子“慢慢來”


相信大家都聽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很多父母也陷入了焦慮。生怕孩子落後,一秒鐘都耽誤不得。


比如說孩子成績不好,就要送他去各種補習班;孩子一次考差了,就說下次一定要考好。


《小歡喜》裡,英子成績優異,本來一直穩居第一,但分班考試時,插班生林磊兒卻考了第一,看看媽媽宋倩是怎麼說的:



但是,作為父母,不都是為了孩子好嗎?


可孩子畢竟是孩子,沒有為人父母,根本無法感同身受。他們根本就不懂,誕生的那天媽媽有多疼,爸爸賺錢養家有多麼辛苦,根本就不懂父母有多愛他們,多想把這世上最好的東西都給他們。


父母是第一次當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所以,可不可以給彼此多一些時間呢?


比如他沒考好,先別忙著指責他,不如和他好好聊聊,一起分析一下原因,然後再採取對策。多給他幾次機會,慢慢來。再比如和孩子發生衝突,先別急著生氣,平靜後再溝通,慢慢地跨過代溝。


《小歡喜》裡的劉靜就是這樣的家長,理智冷靜,不急不躁,就像父子間的潤滑劑,帶領家庭走向幸福。



有句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慢慢來,才能快。



孩子感到煩躁的嘮叨,恰恰是父母出於愛的表達。


中國的家長,並不能像西方的父母一樣,熱烈而直接地說出“我愛你”。而是在生活的每個細節裡愛著孩子,比如說一句簡單的“穿秋褲”。


這種無私的愛是永恆的,因此父母會嘮叨孩子一輩子。


但有時候嘮叨不管用,孩子不領情的時候,試試這幾句新“三字經”吧!說不定就像唐僧征服孫悟空一樣,爸媽就這樣把淘氣包孩子征服了呢!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