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康悲劇三問!

2019-09-11 08:02:30





馬雲買過他的房子,郭廣昌與他掰過手腕,大佬戴志康為何隕落?

 

文/楊國英

財經暖男 | 只說有用的

#謝謝瀏覽點個贊吧#

135編輯器

文章作者姓名

著名財經評論員

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

著有《中國經濟:盛世下的陰影》



馬雲買過他的房子,郭廣昌與他掰過手腕,大佬戴志康為何隕落?


一個商業人物的隕落,透過言行動向,大抵可窺之一二。


小咖看言行,大佬看動向。


01


我喜歡揣摩別人,這毛病想改多年了,卻一直沒能改掉。


很累,但倒也挺有意思。


揣摩別人,倒不是揣摩身邊的人,而是喜歡企業家這個群體的心理,認識的,或者不認識的,有時一個簡短的新聞,也能引發我對他們的揣測——沒辦法,在這個時代,企業家是最厚黑的,是最能隱藏的,當然,也是壓力最大的。


一個事業剛剛起步的小咖,頻頻往商學院跑了,不斷地秀讀德魯克的體會了,直覺告訴我,這哥們開始不思進取了,開始好大事功了。尚未立功,何以立言呢?事業不求精進,忙著讀什麼書呢?


我這麼說,倒不是說反對企業家讀書,而是反對企業家過度讀書——你是做企業,不是做教授?!企業家的讀書,領會其神為要,而不是細嚼慢嚥、徒耗時間。


一個事業有所成就的大佬,動輒佈局這個新產業、打造那個生態鏈,動不動何時世界500強、哪幾個板塊準備上市,直覺告訴我,這個大佬的資金,肯定出問題了。因為,踏實做事業,根本沒必要忽悠啊?


還有更明顯的。這倒不是事後諸葛,早在三四年前,我就做過判斷,其實涉足P2P的大佬,無論是證大的戴志康,還是卓達的楊卓舒(曾經的河北首富),他倆的事業,肯定都在走下坡路了。


現在資金出問題的求解魔方,與以前不同,15年前,20年前,是秀慈善,現在是秀新產業。秀慈善,以求破解資金困境,曾經的上海灘大佬周正毅,絕對稱得上導師,在2002年,周正毅最缺錢的時候,他還向上海市科委下屬的研究機構捐贈了2000萬,目的是什麼?越是缺錢的時候,越要向外界證明自己有錢,然後方便借更多的錢。


這套路,後來玩不轉了,周正毅最終也把自己玩到坑裡去了,2007年二進宮之後,至今也沒能出來。


02


扯到周正毅,我們來聊聊今天文章的主角。


戴志康,這是2000—2010年,上海灘的又一個商界大佬。


9月1日,上海市公安局的一紙通報(《關於“證大公司”案件偵辦的情況通報》),宣告了戴志康傳奇人生的終結——涉嫌非法集資,戴志康向警方投案自首。



曾經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今天,跑叉道了,跑瘸腿了。


與周正毅的根草逆襲不太一樣,戴志康是有“金融黃埔軍校”背景的,人大金融本科,央行研究生部(中國金融的黃埔軍校)的研究生,這一背景,在那個年代,註定了戴志康的少年得志。


1987年,中信銀行總行祕書,1988年,德國德累斯頓銀行中國代表,1992年,富島基金總經理(中國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1994年,創辦證大,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的私募,在A股市場所向披靡,獲利數億,1999年,在上海浦東低價圈地(可供10年開發),獲利十多億……


1996年,當戴志康在股市所向披靡時,年長他六歲的許家印,剛剛在廣州創辦恆大,原因居然是,嫌月薪過低(2000塊),而原東家(中達集團)又不願意給許家印加薪。


1999年,當戴志康在中國商界風起雲湧時,他的同齡人馬雲,尚在杭州湖畔花園啟動第三次創業,並“忽悠”他的學生每人出兩萬元創辦阿里巴巴,而湖畔花園恰恰是戴志康開發的。


相較許家印和馬雲,今天中國商界的兩位絕對大佬,領銜中國的房地產和網際網路,戴志康無疑是少年得志。


然後,人生是萬米長跑,有的人,註定只能跑贏一千米。


03


2004年是一個關鍵節點。


在這之前的十年,戴志康的證大,無論是出擊股市,還是開發地產,整體都順風順水,而1999—2000年,在上海浦東的大批量低價圈地,伴隨著其後的房價猛漲,更是讓戴志康賺得盆滿鉢滿,2002年,證大房產在香港主機板市場成功上市。


2004年,戴志康憑藉17億的身價,位列胡潤百富榜排名第57位!




這一財富排名,做實了戴志康上海灘大佬的地位,但是,在那個財富急速膨脹的年代,與上文所提到的許家印和馬雲相比,戴志康直接間接地顯得退步了,這一年,許家印已竄到富豪榜的第39位,馬雲雖然尚未在百富榜出現,但是,一個龐大的阿里系儼然形成。


這就是專業深耕與投機式運作的差別,許家印深耕於房地產,馬雲執著於網際網路,而戴志康卻切換於房地產與金融之間。


2004年後,儘管證大地產和證大金融,仍在正常推進,但是,這時,僅僅商業上的成功,已經不能滿足戴志康了,他需要藝術情懷與商業成功兼而有之。


儘管,2007年戴志康仍以100億身價排名富豪榜第65位,但是,這一年,事後來看,無疑是他事業的分水嶺,自此之後,在中國商界版圖上,戴志康和他的證大集團,開始日薄西山。


擊傷戴志康的,是2007年破土動工的證大喜瑪拉雅中心,這是個融合了酒店、美術館、舞臺和商場,由日本知名建築師操刀,設計理念極其超前的專案,直至今天也是上海灘絕對的人文地標性建築。這個專案,寄託了戴志康藝術情懷和商業成功兼而有之的夢想,30億砸出,而且只租不售。


應該也就在這一階段,戴志康在復旦大學讀了哲學博士,他不滿足金融家和地產商的身份,他嘗試探尋人生的終極意義。


04


情懷與商業能不能混為一談?


這是對戴志康悲劇的第一問。


顯然不能!


雖然,沒有寄託情懷的商業,是無法建立品牌辨識度的,是無法做大做強的。


但可怕的是,在情懷和商業之間,不做隔離,人為將兩者混雜糾纏在一起。戴志康的喜瑪拉雅中心,論情懷,絕對是高大上的,哪怕是十二年後的今天,我也沒有看到國內有哪個開發商能與之相比的。



如若論商業,喜瑪拉雅中心則是一個超級的敗筆,2007年的30億,如果能像許家印那樣多搞搞大盤住宅開發,滾動開發個三五年,再強調強調快速週轉,那麼,往少裡算,也能賺上百億,往多裡算,則能賺下兩三百億。


商業的,應該歸商業,情懷的,應該歸情懷。兩者都應該純粹,如若混為一談,必然要埋下苦果。


純粹的商業,核心考量的,應該是利潤,應該是投資回報率。純粹的情懷,其他都可以考量,但唯一不應該考量的,就是商業回報,比如慈善捐贈等等。


金融與地產能不能混為一體?


這是對戴志康悲劇的第二問。


金融和地產,一直是證大集團的兩艘航母,戴志康也曾在這二個行業都創造過輝煌。


雖然地產有很強的金融屬性,高槓杆、高週轉,但是,地產行業本質上,仍然是實業,選址買房要不要精挑細選,造房子要不要保證質量,配置環境要不要跟上,設計、土建、安裝、材料這些所有的供應商,要不要跟上。


做房地產,是金融服務於地產,需要耐心,需要專注,需要深耕,需要打持久戰,只有這樣,才能產生行業的複利效應——許家印的恆大,楊國強的碧桂園,這些年,不是這樣踏實走出來的?


但是,做金融不一樣,除非是長期的產業資本,金融是不打持久戰的,金融的本質是套利的,做股票,低吸高拋,持有兩三年就算價值投資,持有兩三個月也算波段操作+價值投資,更多的只有兩三個星期。


所以,我們現在看,2010年前後,在商業與人生的迷茫之後,戴志康又迎來了地產與金融的迷茫——是執著於地產,還是執著於金融?是以金融為地產服務,還是地產為金融服務?


這一階段,還有一個插曲,2010年,戴志康為挽回喜馬拉雅中心的失誤,以百億天價拿下外灘地王,試圖靠這個專案一把賺回三個喜馬拉雅中心。但是,基於其時證大賬上僅有5億現金,戴志康此舉顯然太過於激進了,最後這塊天價地皮,不得不割讓給了復星的郭廣昌。


自視甚高與謙和合群能否合一?


這是對戴志康悲劇的第三問。


當然可以!


但是,從戴志康的過往履歷看,年少的得志,有點扼制了他謙和的心態,過於沉迷於哲學的追問,也使他在俗世的商界裡,顯得有點格格不入,有點“曲高和寡”。


這在強調常識和計算的商界,顯然是致命的。致命的,不是其他,是難以走進別人的內心,是難以有商界高手向你進言。


在戴志康的人生巔峰時刻,肯定是與許多大佬有過交集的,僅早年開發的上海九間堂,當時首批就入駐了馬雲、葉立培、周慶志等商界大佬,此後,同樣是上海灘的大佬,諸如郭廣昌、沈南鵬等,也應該與戴志康交集頗多。


但是,交集多,恰又交集不深,這很能說明一個人的性格特徵,這從戴志康事發之後,幾乎無一商界大佬公開悲嘆,即可窺之一斑。“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這樣的審美情趣,顯然是與世俗商界格格不入的。


2010年之後,證大再次突擊房地產,先是選擇與諾亞合作(諾亞幫忙融資),然後是進軍小貸和P2P,試圖自我化解融資困境(先後是房地產和一二級股權市場),這兩個選擇,對於戴志康這個級別的企業家和證大當時的體量而言,都是缺乏常識的選擇。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實,哪怕有一兩個商界諍友進言,戴志康也都不至於走進今天這樣的坑。P2P和小貸是誰玩的?是草根金融玩的,是高息、高風險的,高手們,同在上海的郭廣昌,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打通了保險這個低成本、且超長期的融資通道了,誰還玩這個?


悲哉,戴志康!



「 國英觀察 」 已入駐    

今日頭條 | 天天快報 | UC頭條

 搜狗 | 網易 | 一點資訊 | 鳳凰網 | 百度百家

和訊 |雪球 | 中經網 |同花順 丨新浪財經丨招商銀行App



你若喜歡,點亮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