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Noodles
天下的影蟲,都從蝕蛀全世界的電影開始
每年的北美暑期檔,總會跑出一兩個驚悚/恐怖型別的黑馬。今年來看,有溫子仁招牌加持的《安娜貝爾3:回家》繼續順風順水地“躺賺”,全球票房穩破2億美元;相比而言,還有一部票房不那麼搶眼的小成本R級驚悚片其實也吸引了影迷的注意,片名叫做《Crawl》。 “Crawl”直譯過來是“爬行”的意思,目前的中文譯名為《巨鱷風暴》(臺譯《鱷魔》),是一部表現人與鱷魚相鬥的逃生電影。這部投資1300萬美元的驚悚片在上映一個月後全球票房累計約6400萬美元,雖然收益遠低於《安娜貝爾3》,但高達82%的爛番茄新鮮度卻是遠優於前者(66%)的。《巨鱷風暴》的故事發生在一個正在遭遇颶風侵襲的小鎮,女主角(《移動迷宮》系列主演卡雅)因擔心許久未聯絡的父親而趕回老宅,沒想到在地下室發現父親身受重傷。
更可怕的是,在這被暴雨倒灌的地下室裡,還混入了一群極具攻擊性的食人鱷,女主角必須想辦法活下來並帶著父親逃出去。這樣的故事設定比較像三年前的《鯊灘》,都有著相對密閉的空間——地下室變鱷魚池,相對單一的角色——女主角+父親,並且都突出女性力量。曾執導過《隔山有眼》(2006)《食人魚3D》(2010)等恐怖片的法國導演亞歷山大·阿嘉在繼續釋放自己的惡趣味與重口味的同時,也在懸念氛圍上花了些功夫。總之,《巨鱷風暴》沒有淪為一部低劣的賣弄殺戮和血漿的廉價B級片,成為近些年鱷魚題材電影中為數不多的“小精品”。要知道,在驚悚/恐怖電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自然類生物裡,鱷魚幾乎是與鯊魚、蛇並列的明星級角色,但就影響力以及影片質量來說,鱷魚驚悚片其實一直是拖後腿的。鯊魚題材至少有《大白鯊》(1975)這一開創潮流的影史經典,剛剛提到的《鯊灘》以及更早一些的《深海狂鯊》(1999)都不錯,去年還有一部《巨齒鯊》;蛇類則有《狂蟒之災》(1997)與《航班蛇患》(2006),不少人還知道那部列入“童年陰影系列”的《人蛇大戰》(1983);而鱷魚呢,好像只有《史前巨鱷》能叫得上名字。如果再“生拉硬扯”一個的話,也可以把《狂暴巨獸》裡的那隻變異鱷魚怪獸算在內。的確,相比於可以拍成大片的鯊魚電影和可以做得巧妙(如《航班蛇患》)的蛇類電影來說,鱷魚題材電影絕大多數走的是成本更低、條件更簡陋的B級血漿片路線——既無法跨入主流商業片,也未產生過一部真正的口碑作。最開始小萬還不信,想試著淘到一部被埋沒的精品,可最終還是半途放棄了。不過,既然已經耗費時間看了一堆主打鱷魚和驚悚的電影,那就索性再從中挑出不那麼爛的3部鱷魚電影與大家分享一下。第一部先用八十年代老片開胃——1980年上映的《大鱷魚》(豆瓣5.8)。雖然美國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當年給這部片子怒打一星,但藉著《大白鯊》東風的《大鱷魚》仍然獲得了不少評論家的喜歡,爛番茄新鮮度82%。《大鱷魚》講述了一隻原本作為寵物的小鱷魚某天被主人衝進了下水道,在充滿汙穢、腐爛物和死貓死狗的地下世界裡,小鱷長成了一條恐怖的巨鱷。多年後,城市裡莫名其妙地出現人體殘肢,與此同時這條巨鱷開始爬出地面,向拋棄它的人類世界“復仇”。
在還沒有CGI幫助的四十年前,《大鱷魚》採用的是與《大白鯊》一樣的物理模型特效,片中有幾幕場景至今看還是挺有衝擊力的。比如身體粗壯的鱷魚直接破地而出,在夜晚的街道上大搖大擺前行。這種將自然生物完全置於都市環境的方法在今年上映的荷蘭驚悚片《狂暴凶獅》裡仍然使用。還有巨鱷衝入草坪party,張開大口撕咬那一群衣著光鮮的紳士淑女,並將一輛豪車硬生生地砸成一堆廢鐵。 一個被人拋入地下黑暗世界的寵物在長成怪物後開始大開殺戒,從下水道到地面再衝殺到優雅的富人別墅區,其實挺有一番隱喻意味。另外,影片在展現危險、骯髒、未知的下水道空間環境時也使用了類似於《大白鯊》的主觀視角模擬和虛驚一場的懸念手法,總體而言素質尚可。第二部讓我們來到九十年代,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史前巨鱷》(1999,豆瓣5.8)。這也算是一個長壽系列,從1999年一直拍到了2018年(《史前巨鱷遺產》),但除了第一集保有一定水準之外,接下來的續集全部可歸於粗製濫造的圈錢作(主打DVD市場)。《史前巨鱷》特色在於它是一部結合了喜劇元素的怪物驚悚片,節奏平穩,並且前段有大量湖泊美景畫面,鱷魚真身直到影片過半(第42分鐘,全片82分鐘)才正式出現。片中鱷魚出場的時間加起來不過十分鐘,但編導所設計的鱷魚躍出水面捕食灰熊、鱷魚VS直升機,以及片尾人類小隊VS鱷魚的動作場面都是有誠意的。並且這部電影裡的巨鱷既非變異,也非純碎的殺人惡魔,它只是作為一種守衛自己領地的湖中生物。巨鱷被麻藥槍麻醉之後,主人公也說出“我們沒必要一定殺死它”,在觀念上比以往的血漿片更多元、進步一些。第三部來到新千年,2007年澳大利亞與美國合拍的《逃亡鱷魚島》(豆瓣5.8),曾在內地上映過。澳大利亞電影中有一個比較出名的分支,那就是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逃亡鱷魚島》就帶著澳洲剝削電影的基因,即低成本大尺度、不顧忌恐怖、血腥和暴力。影片前段如《史前巨鱷》一樣展示了澳洲北部的美麗自然風光,一批遊客跟著導遊坐船沿途觀賞,畫面猶如自然類紀錄片。但隨著一行人誤入鹹水鱷所在的沼澤區,畫風迅速從清新明亮轉為黑暗陰森,主線也變成密閉空間裡的逃亡與廝殺。
從被困小島到闖入鱷魚穴居的地洞,手無寸鐵的男女主人公與鱷魚先是智鬥後是用武,最終落在了結尾狂暴殘忍的人鱷大戰。這場幽深地洞裡的決戰戲長達十分鐘,男主人公既要自保又要阻止鱷魚吃掉已受重傷的女主人公,整個氛圍還是夠緊張的。
片中鱷魚攻擊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在水中咬住人後迅速翻轉。這一動作其實有現實依據,因為鱷魚在咬住獵物後通常會靠旋轉身體產生的力量將該部位撕扯下來。所以生活在鱷魚棲息地附近的人都知道,一旦遭遇這種情況,身體千萬要順著鱷魚轉動的方向並儘量保持同速,如此才能儘量減輕創傷。
一是《阿凡達》的主演薩姆·沃辛頓,另一個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女主角米婭,不過當年二人還未成名,所以戲份不多,薩姆·沃辛頓還在中途就領了便當。
前面說的這些例子全都是來自海外,那麼鱷魚驚悚片在國內如何呢?對不起,目前除了一部慘敗的《百萬巨鱷》(2012,豆瓣4.9)外,這一舶來品的型別片尚無生存之地。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

【Noodles往期文章】
點選即可閱讀
舒淇在大導演眼中是什麼樣子?
《寄生蟲》10個關鍵細節,幫你理解年度神作
超A的白寡婦,搶了兩個光頭硬漢的戲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