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佔據蘇聯遠東地區七年,為何又把到嘴的肥肉吐出來了?

2019-09-11 06:31:07


本       文       約   3070   字


閱       讀       需       要

                                                                            

min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侵略成性,它吞併琉球入侵朝鮮,與中俄接連交戰。日本主要的入侵物件雖然是中國,但對俄國遠東也覬覦已久。日本曾耗費9億日元,出動7萬軍隊,趁著蘇俄內戰佔領了遠東,並盤踞了7年之久,最後卻灰溜溜的撤兵回國。為什麼日本會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出來呢?


混亂的遠東局勢


日俄戰爭後,沙俄在東方的擴張受到抑制。而日本奪取旅順、大連地區成立關東都督府,與沙俄以長春寬城子為界劃分東北勢力範圍,隨後又吞併了朝鮮。在一戰中,日俄雙方同屬協約國陣營,日本還趁機奪取德國佔領的青島和膠濟鐵路。


十月革命後,蘇俄遭到了協約國的敵視,尤其是蘇俄同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合約》退出大戰,更被協約國視為同德國的勾結。此時得到協約國支援的白俄武裝也向蘇俄發起進攻,最危急的時刻蘇俄失去了四分之三的領土。


白俄武裝


十月革命後原本西伯利亞鐵路沿線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但是隨著協約國的干涉和白俄的反撲,這些地方的蘇維埃政權相繼被顛覆。尤其是來自奧匈帝國的戰俘,捷克和斯洛伐克人組成的軍團發動叛亂,他們從歐洲的烏拉爾地區一直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打到了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


協約國對遠東地區的干涉


英法積極推動干涉蘇俄內戰,但是兩國在遠東力量不足,因此遠東的干涉行動由美日主導。英國在遠東總共才出動1500人,還是從東亞各個殖民據點抽調的。當時英國殖民地加拿大倒是派出了4千多人歸於英軍指揮,不過只在海參崴負責治安與訓練。有意思的是當時北洋政府也派了2000多陸軍到了海參崴,海軍也派了海容號巡洋艦去海參崴。


各國干涉軍


美軍出動了近萬人駐紮在海參崴附近的鐵路沿線,但是美國不認為自己負有同蘇俄的作戰職責,因此與英日矛盾不斷。在協約國操縱下的捷克軍團有5萬多人,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日本對俄遠東地區和當時尚在蘇俄控制之下的我國東北北部早就懷有野心。於是乘蘇俄忙於應付歐洲戰事之際,以援救捷克軍隊為藉口,打著美英法日等聯合出兵干涉的旗號,發動了策劃已久的侵略戰爭。其目的是獨佔蘇遠東地區,製造日本的傀儡政權,把遠東地區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之內。


紅軍抵抗干涉宣傳畫


日軍對遠東地區的入侵


1918年8月11日,日軍第十二師從海上登陸海參崴,建立了入侵西伯利亞的橋頭堡和大本營。戰鬥開始時,日軍動員了第十二師、第七師、第三師的兵力,分兵兩路向遠東地區發起進攻。一路從海參崴為基地,沿烏蘇裡鐵路線向北,直逼伯力(哈巴羅夫斯克);另一路以滿洲里為基地,沿中東鐵路線直指赤塔。


當時蘇俄在日本出兵前後只有30萬正規部隊,都在歐洲方向作戰。在遠東只有非正規軍2.5萬左右,而且西伯利亞鐵路除烏蘇裡和阿穆爾兩段外,均在反蘇勢力控制之下,所以蘇俄在日軍侵入開始乃至中期,無力支援遠東。


日軍登陸海參崴


日軍以海參崴為軍事基地,沿西伯利亞鐵路作戰,進攻速度快。9月5日日軍先頭部隊奪得蘇軍用列車一輛後即搭乘該軍列闖入伯力。當時蘇在伯力有守備部隊總計一萬人,但指揮不統一,配合不力,加之警惕性不高,給日軍以可乘之機,致使日軍輕易地佔領伯力,繳獲大量槍支彈藥和作戰物資。


日軍用這些槍支彈藥補充了部隊,用繳獲的火車、戰艦從鐵路、水路向海蘭泡發動了新的攻勢。


另一路日軍第七師9月8日佔領赤塔。繼之,日軍從東、西、南三個方面進攻海蘭泡。9月19日日軍佔領了海蘭泡和斯沃博德內。9月22日,日軍幾路在斯科沃羅金諾附近會合。


至此,貝加爾湖以東的西伯利亞鐵路線全部被日軍控制。出兵不到兩個月,日軍便佔領了當時的濱海州、阿穆爾州、後貝加爾州和薩哈林州控制了貝加爾湖以東的整個西伯利亞鐵路和黑龍江、烏蘇里江的水上航道。


日本在東西伯利亞扶植謝田諾夫組織傀儡政權,企圖完全控制此地區。但是,進入冬季以後,蘇聯紅軍發動組織群眾,利用日軍在冬季行動困難的有利條件,藉助冬寒壯大游擊隊伍,廣泛展開游擊戰,到處破壞鐵路,切斷電話線,給日軍很大威脅。


蘇俄紅軍戰局在1919年底也開始好轉,開始有可能援助遠東地區。而干涉「盟軍」內部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英美支援高爾察克成立獨裁軍事政權,與日本支援的謝苗諾夫發生矛盾。日本一方面轉而承認高爾察克,另一方面又不願拋下謝苗諾夫。日、英、美間發生了衝突。


高爾察克部隊


10月間,蘇聯紅軍開始進攻盤踞在新西伯利亞一帶,由英美支援的高爾察克軍事獨裁政權,把高爾察克趕至伊爾庫茨克,並於1919年底消滅了這股白軍。在此期間,國際形勢也越來越不利於日本。1920年初,美國干涉軍開始從西伯利亞撤兵。


日軍在嚴峻的形勢面前不得不收縮兵力,縮小防區。1920年2月,被游擊隊打得體無完膚的日軍第十四師放棄阿穆爾州。同年決定將外貝加爾及黑龍江方面的軍隊向中東鐵路沿線、濱海州和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集結。


1920年4月6日,遠東共和國在後貝加爾州宣佈成立。這個共和國是蘇俄不願直接與日軍交戰而成立的傀儡緩衝國。此時,遠東共和國擁有軍隊一萬人左右。


蘇俄紅軍


1920年4-5月,日蘇軍隊作戰19次,日軍出動部隊多則兩千人,少則七、八百人不等,主要作戰地區為赤塔周圍。由於蘇軍出動飛機,掌握了制空權,使日軍處於不利地位。日軍不得不開始和遠東共和國談判,於7月份由後貝加爾州撤退。


1920年3月,日軍為保住最後的侵略基地,製造藉口解除了海參崴政府軍隊和濱海州各地的蘇軍武裝。同時從日本內地調來生力軍第十一師、第九師和第八師,並藉口所謂廟街事件佔領了庫頁島。


蘇俄以遠東共和國的形式在遠東發展壯大蘇維埃力量,利用各種形式打擊日本侵略軍。1922年2月佔領水路陸路交通重鎮伯力,接著向海參崴逐漸逼近,迫使日軍又不得不於1922年8月從濱海州撤兵,10月25日,日軍撤離海參崴從海上回國。至此,日軍基本結束了對蘇聯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列寧


但直至1925年2月日蘇恢復外交關係後,日軍才於5月正式撤出庫頁島。


日本侵略為何失敗?


日本從遠東撤出的原因,首先是實力不足。日本雖然趁著一戰發了一筆戰爭財,但在此時仍是一個輕工業為主導的工業水平較為落後的國家。日本認為遠東的森林水產礦物資源可以彌補日本資源匱乏的短板,但是開發這些資源需要大量的金錢和時間,以及安定的發展環境,但在蘇日交戰時根本不能保證。


佔領遠東耗費了9億日元給日本財政造成了極大負擔,為了供應軍糧,日本各地米價暴漲甚至引發了搶米騷亂,日本的國力難以維持長期佔領。


從外部來看,一戰後日本在中國和太平洋上的擴張引起了列強尤其是美國的不滿,此時美日矛盾已經成了東亞太平洋地區的主要矛盾。日本出動7萬多人佔協約國干涉軍的八成,在協約國軍隊陸續撤出以後仍賴在遠東不走,引起列強驚疑。


華盛頓會議上日本不得不奉行「協調外交」,從青島等地撤出,接受了限制海軍的《五國海軍條約》。雖然日本退讓的根本原因是財力不堪重負,但是日本戰略收縮的外交環境下,控制乃至吞併蘇聯遠東都是不可能的任務。


華盛頓會議


更重要的是日本佔領遠東是趁蘇俄內戰,隨著白軍主力相繼被紅軍消滅,日本佔領軍面臨著與強大的紅軍正面交鋒。在俄羅斯族人佔多數的遠東地區,日軍已經被游擊隊搞得焦頭爛額,更難以對抗經受內戰洗禮的紅軍。在國內財政困境和國際外交壓力下,日本干涉遠東行動徹底失敗。

經公眾號“冷熱軍事史”(ID:militaryhistory)授權轉載。

“果粒歷史”暑期“大放價”
老使用者續費只需69元

新使用者同享老使用者優惠

七年雜誌+一年新刊+百集音訊小課

兩杯咖啡,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

(優惠活動時間:2019.7.2-9.2)

蘋果使用者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

進入“果粒歷史”微店購買

安卓使用者直接點選下面小程式購買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