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2019-09-11 02:57:00
讀史 每日7點,文化早餐 |
博文 | 通識 | 知古 | 鑑今 | 有品有趣 |

這裡集結了唐帝國二十萬大軍,他們將在戰功赫赫的統帥的帶領下,一舉殲滅來犯的叛軍,但大軍出征之時,士兵們茫然的看著痛哭不已的老將軍,踏上了不歸之路……
哥舒翰是突厥人,父親曾是安西都護將軍,算是不折不扣的將門子弟。
年過四十,依然整日在長安城優遊走馬,無所事事,卻受盡恭維,像所有的高門子弟一樣。
直到父親去世後,他被長安尉所看不起,他才明白他活了四十多年,在別人眼裡都只是安西都護將軍的兒子而已。
大丈夫,當兵去。哥舒翰離開長安去了河西,他要有一天重新得到別人的尊敬。
“吐蕃盜邊,與翰遇苦拔海。吐蕃枝其軍為三行,從山差池下,翰持半段槍迎擊,所向輒披靡,名蓋軍中。”(《新唐書》)
“吐蕃以五千騎入塞,放馬褫甲,將就田,翰自城中馳至鏖鬥,虜駭走,追北,伏起,悉殺之,只馬無還者。”(《新唐書》)
築應龍城,吐蕃不敢近青海,又攻下了石堡城,將邊界擴充套件到了赤嶺一線,再攻破吐蕃洪濟、大莫門等城,收黃河九曲。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終於所有人都認識了他,不再是什麼紈絝子弟,安西都護將軍的兒子。
而是大唐西平郡王,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戰神哥舒翰。
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封常清兵敗被殺後,叛軍勢如破竹,唐玄宗立馬就想起了這位戰神。
拜哥舒翰為太子先鋒兵馬元帥,凡河、隴、朔方、奴刺等十二部兵共二十萬出守潼關。
但此時的哥舒翰年事已高,早已被酒色掏空了身體,又因為中風,在長安閒居休養。他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在敵軍之中縱橫馳騁,無人能擋,一槍將可敵人挑飛五尺多高的殺神了。
哥舒翰屢次推辭,表示自己已經不能領兵了,可惜為聲名所累,唐玄宗執意要哥舒翰領兵。
“以軍政委良丘,使王思禮主騎,李承光主步。三人爭長,政令無所統一,眾攜弛,無鬥意。”(《新唐書》)
軍隊臨時拼湊而成,哥舒翰的身體和精力又都無法再帶兵,自然政令不一,士氣低落。
好在潼關畢竟是天險所在,易守難攻,哥舒翰的威望猶在,壓服眾軍,守住潼關不成問題。
並且,安祿山的情況相當不樂觀,自起兵叛唐以來一直勢如破竹的他,現在卻被阻於潼關天險,毫無辦法。
而郭子儀和李光弼在河北的反攻屢屢得手,安祿山已經出現後方不穩的現象。祿山大懼,召高尚、嚴莊詬之曰:“汝數年教我反,以為萬全。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汝自今勿來見我!”
《資治通鑑》裡的這段記載,很好的體現了此時安祿山的慌亂和叛軍的艱難處境。
唐玄宗也看出了安祿山此時的窘境,他對安祿山恨的牙癢癢,他本來是可以作為一個千古聖君被寫在史書之上的。
他急於去彌補這個錯誤,這是他帝王生涯的汙點,他想快點結束這一切。
更主要的是,哥舒翰手握二十萬大軍就在潼關,離長安遲尺之遙,李唐安危幾乎都寄託在哥舒翰一人身上,萬一哥舒翰有什麼非分之想,那還得了?
習慣制衡術的唐玄宗,很不喜歡這種單押一邊的狀況,所以,他要促使哥舒翰儘早與安祿山決鬥。
楊國忠也很害怕,安祿山起兵的由頭就是清君側,就是衝著自己來的。他知道自己名聲很臭,哥舒翰未必不會動清君側來收拾人心的念頭。
君臣一拍即合,不管怎麼樣,這種局面必須改變,哥舒翰不能待在潼關了。
於是,唐玄宗一再催促哥舒翰出關決戰,一舉殲滅叛軍。
哥舒翰、李光弼、郭子儀……所有將軍都覺得:“潼關大軍,帷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
“祿山久習用兵,今始為逆,豈肯無備!是必羸師以誘我。若往,正墮其計中。”(《資治通鑑》)
可悲的是,哥舒翰猜到了安祿山的計謀,還是不得不出戰,大哭出關,一戰而潰。
哥舒翰兵敗後為了活命,主動替安祿山寫信招降舊部,為後人所不齒。
我始終很難把兵敗以後向安祿山搖尾乞憐的哥舒翰,和當年那個所向披靡、勇冠三軍的戰神哥舒翰的形象統一起來。
哥舒翰應該也很懷念當初的自己吧,他還有著強健的體魄和雄心壯志,更重要的是那時只需要一心面對身前的敵人。
最不忍見美人白頭,將軍遲暮,或許對哥舒翰來說,當初戰死在隴右道才是最好的結局。. End .
好書推薦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