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日報2019-09-06 04:07:12
奧巴馬投資的首部紀錄片《美國工廠》近日引爆話題,它記錄了2014年,“玻璃大王”曹德旺接手美國俄亥俄州一座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改為玻璃製作工廠並由此引發的中美文化、管理理念摩擦的故事。
《美國工廠》中展現的工會和企業的交鋒,中美文化差異,引人深思,你怎麼看呢?
一部紀錄片同時在太平洋兩岸的中國、美國引發熱議,實屬罕見。
除了奧巴馬伕婦作為幕後推手的“名人效應”之外,在當下這個“敏感”時刻,《美國工廠》的主題也剛好戳中中美兩國民間輿論的G點。
這部紀錄片全景記錄了福耀玻璃在美國俄亥俄州開辦工廠的前前後後,作為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最大投資專案,這個專案曾讓中國媒體用上了“別讓曹德旺跑了”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視之為中國製造業競爭力下降的一個註腳。
只有等到這部紀錄片披露出福耀在美國遭遇的諸種阻力,關於美國製造與中國製造之間的差距真正落到實處,真切可感,雖然由於產業的特殊性,福耀的美國工廠對中國企業並不具備普遍的借鑑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記錄片只反映了福耀的“中國式管理”與美國工人之間的衝突,卻並沒有解答福耀為什麼要去美國開工廠。
曹德旺曾經在多個場合表示過“美國的稅負比中國輕的多”,“美國的能源價格和運輸、物流成本都比中國低,而人工成本在福耀的成本結構中只佔20%。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於,汽車玻璃的運輸困難及成本高昂,福耀若想服務美國汽車廠商,只有在美國就近設廠。
在工廠開工伊始,福耀和美國工人曾經有一段短暫的“蜜月期”,因為汽車產業破產而失業多年的工人感謝上帝為他們送來了工作,真誠地感謝福耀“一個曾經淒涼的社群,被你們給予了希望,給予了生命。”
然而好景不長,中國管理者與美國工人之間的摩擦越來越大,為了讓美國工廠和中國實現同樣的效率,只能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美國工人,卻被認為是“不尊重人”、“不遵循安全規範”,結果在通用安全工作15年的工人,在福耀就遭遇了安全事故。而在中國派駐的經理眼中,美國工人則是懶散無紀律,動不動就“撩蹶子”。
於是,曹德旺一開始就趕出門外(“我是很明確的態度,工會進來,我關門不做了”)的“工會”的幽靈又趁虛而入,美國工人開始投靠 “孃家”,在工廠內外舉牌呼籲成立工會。
遭遇管理困境的福耀美國工廠10個月內虧損了近4000萬美元。曹德旺堅決不願向工會勢力低頭,而是大刀闊斧地進行了重大改組,辦事不力的美方總裁、副總裁被辭退,在美國、中國都呆了20多年的劉道川出任總經理。
福耀花費100萬美元聘請了勞資關係研究所,舉辦多場演講來說服工人慎重考慮成立工會的後果,還針鋒相對地在工人中發起了“vote no”運動。
同時,福耀恩威並施,一邊通過在工人中安插眼線確認工會頭目並予以清理,另一方面給所有的配合者以“時薪上漲2美元”的“甜頭”。最終,在關於是否組建工會的投票中,反對派以壓倒性優勢勝出。
美國企業與工會鬥爭的兩百年間,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再加上管理者們特有的“中國智慧”,福耀在“中西經驗”的加持下成功將工會拒之門外。
國內民族主義者會感慨這部紀錄片中,中國企業以救世主角色拯救美國經濟,看到中方員工更勝一籌的勤勞、高效;而美國至上主義者則會質疑中國製造業的“低人權優勢”,指出中國企業在工人權益、勞動保障方面的漏洞。
“全球化”的擁躉看到了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中美合作共贏、取長補短是必經之路。“反全球化”人士則看到,美國工人奮鬥百年的權益因為全球化,被拉低到和中國工人一樣的水平。
福耀在美國建廠更像是一場大型的“社會實驗”,讓美國工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搶走”他們工作的是怎樣的一群人,是怎樣的一套管理思想和體系。更重要的是,失業壓力之下,早已失去昔日榮光的美國工人,已經沒有能力打贏70年前獲勝的那場“勞資之戰”。
勞資關係在全球範圍內的力量失衡,已經不是用文化差異、發展階段可以掩蓋,開到家門口的中國工廠幫助美國工人認清了全球化時代的“真相”。而最後,福耀成功地“改造”了從小浸泡在“工會文化”中的美國工人,這種改造比意識形態和文化的滲透更徹底有效,觸及靈魂。
中國的工人在本片中以懶散、低效的美國工人的反面出現,曾經輸出技術和管理思想的美國人如今成了來中國取經的“好學生”。中國工人也不再去仰望美國同行,而是要用“咱們的智慧來引導他們,幫助他們,因為我比他強。”這種角色的轉換也可以解釋中國近年來民族主義的高漲。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無論是班前例會的軍事化管理,還是“領導叫我們做我們就做”的認真聽話,整月都沒有休息日的高強度加班,過年時的春節晚會與集體灑淚,都再熟悉不過。
福耀幾乎是“中國式管理”的教科書,我們早已見怪不怪。只有透過美國導演的眼睛,在前來參觀學習的美國工人的驚歎中,我們才有了一雙“陌生之眼”,重新反思中國製造競爭力背後的代價。
就像NHK的紀錄片讓“三和大神”的生存狀態被更多國人所知,《美國工人》展現了中國工廠既熟悉又陌生的日常,正如微博使用者@洛之秋所說:很希望還有類似的外國紀錄片跟進,讓我們看看華為,阿里,京東,今日頭條,新浪這些改變中國的“新型工廠”在生活的表裡下究竟發生著什麼。
而短短几分鐘的結尾彷彿是對前面一個多小時的“戲劇性反轉”。廠長引導者曹德旺在工廠中逡巡,一邊走一邊介紹“我下次要做的是把這四個人取消掉,我們希望七八月份的時候把這些人去掉。”聽不懂中文的美國工人渾然不覺末日臨近。
在即將席捲而來自動化浪潮之下,片子前面的種種東西文化之爭、工會與資本之爭、個人與集體之爭,全都不再有意義。雖然用自動化倉促收尾有把問題“簡單化”的嫌疑,但帶我們的啟示卻不亞於《歷史的終結》響徹至今的回聲。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