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文 約 2333 字
閱 讀 需 要
6 min
九月將至,最重要的一件事莫過於開學。
在中國古代,孩子入學、升學,家長們是極為重視的。孩子真正入學當天,家長首先要為孩子們準備入學所需用品,如桌椅、文房四寶等。另外還需籌備祭拜先師聖人的祭品。
西周時期,祭品一般為芹、藻(寓意勤奮與早起)等普通菜餚。隨後逐漸演變成豬、牛、羊等肉食供品。
古人非常尊師重教,拜請老師是兒童入學前最重要的事情。古時的私塾教師一般是當地有學識有德行之人。拜請老師時,家長們得準備豐厚的禮品和贄見禮(學費),同時寫下邀請函。古代的學費沒有定額,一般由家長根據自家情況自由奉送。入學當天,兒童需穿新衣服和紅鞋子,同時家長為孩子準備四道早餐:豬肝炒芹菜、蒸全尾鯪魚、豆腐乾蔥、兩個紅雞蛋。寓意分別為勤學當官、躍入龍門、聰明伶俐、連中雙元。古代有三個入學季,據載為: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八月暑退”與現在開學時間最相近。古代的兒童一般四至七歲入私塾讀書,稱之為“開書”“破學”或“破蒙”,根據《禮記》和《弟子規》而流傳下來的“入學禮”則歷經千年未改,這“入學禮”與“**禮”“婚禮”“葬禮”合稱為人生四大禮。《禮記》有載:“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禮記》有云:“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古人非常重視儀表,認為“先正衣冠,後明事理”,這是兒童知書明理的人生第一步。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要的一課。學童們穿上正式的長袍, 黑緞子馬褂, 戴圓形的黑緞帽,先生依次為他們整理好衣冠,然後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在先生的帶領下步入學堂。步入學堂後,先要舉行拜師禮。學生先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後拜老師,三叩首。接著學生向老師贈送六禮束脩。所謂六禮束脩,就是行拜師禮,學生贈予老師6種禮物,分別是:芹菜,寓意勤奮好學;蓮子,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日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表達弟子心意。行過拜師禮後,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淨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淨手”的寓意為淨手淨心,去雜存精,希望在日後的學習中能專心致志、心無旁騖。這是開學禮中最後一道程式,包括硃砂開智、擊鼓明智、描紅開筆等。“硃砂開智” 就是先生手持蘸有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紅痣。因為 “痣”與“智”諧音,寓意著孩子從此開啟智慧,目明心亮,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擊鼓明志”來源於《學記》:“入學鼓篋,孫其業也。”意在通過擊鼓聲警示,引起學生對讀書的重視。 “描紅開筆”就是學生在先生的指導下,學寫人生的第一個字,這個字往往筆畫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含義,比如“人”。“入學禮 ”完成後 ,標誌著學生已經正式拜在先生門下, 從此便踏上了 “路漫漫其修遠”的求學之路,安心讀書。古時如此繁複隆重的入學禮體現了當時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現代一般規定孩子六七歲入學,先秦時期對入學年齡並無明確統一的規定。只要在八至十五歲之間,都可讀小學。一直到明清時期,這種“大齡入學”傳統都未改變。《嘉靖太平縣誌》記載明代太平縣“令民間子冀盼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相對來說,唐代孩子入學年齡與現代差不多,即六七歲入學也可以,如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便是“七歲就學”(《舊唐書·孫思邈傳》)。具體幾歲入學,古人也視孩子的心智發育情況而定。孫思邈雖是七歲入學,但他當時已能“日誦千餘言”,以至於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到他時大為驚歎,稱“此聖童也”,即現在所謂的“神童”。在古代,20 歲讀小學都是正常的。有文獻記載:“凡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歲至二十歲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學。”(《莊渠遺書·渝民文》)社學,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詔令設的“鄉村小學”。古代還有 30 多歲入學的特例。北魏人劉蘭,便是“年三十餘,始入小學”(《魏書·劉蘭傳》)。劉蘭是十六國時北魏儒學家,武邑(今河北大明)人。“年三十始入小學,受學《春秋》《詩》《禮》於中山王保安,家貧無以自資,且耕且學,三年後遂以儒學出名,有徒二百人。”(《資治通鑑》)古代沒有“中學”這一級學校,是把現代的中學與小學連在一起的,小學一般是“七年制”或“八年制”,長的“十年制”,最短的也要三年。所以,古代不是“小升初”,而是“小升大”,即小學讀完可以直接進入太學、國子監一類的高等學府深造。雖然說可以“小升大”,但並非每個小學生都能上大學,對鄉村小學生來說更是不大可能。即便是在國子監讀書的官吏子弟也有名額限制,因此,要想繼續深造,只能好好學習。瞭解了古人的入學儀式,你是不是對新學期,有那麼一丟丟期待呢?那就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為自己加個油、打個氣,同時,歡迎新同學的到來!經公眾號“文物說”(ID:culture_wenwu)授權轉載。新使用者同享老使用者優惠
七年雜誌+一年新刊+百集音訊小課
兩杯咖啡,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
(優惠活動時間:2019.7.2-9.2)
蘋果使用者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
進入“果粒歷史”微店購買

安卓使用者直接點選下面小程式購買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