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熙2019-09-05 04:58:21
點選上方藍字 林熙 訂閱
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我們彼此相遇
- 現在的人都不愛發朋友圈了 -
今天逛微博的時候,看到一則關於楊紫的採訪,在談到自己接受負面評價,需要什麼樣的保護時,她坦言說,微博我現在不發了,就是想讓大家別亂猜。
就連朋友圈也設定成了僅一個月可見,因為覺得以前發的內容太過“沙雕”,也不知道從哪條刪起。
她還說,現在發個朋友圈,要考慮的東西真的很多,什麼東西該發,什麼東西不該發……
楊紫的這番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有網友評價說,每個人的生活都有酸甜苦辣,有時也想找個平臺,分享快樂,或宣洩不滿,可是往往就有那麼一些人,明明不瞭解你,卻胡亂的評論,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幾天前我就碰到過這樣的事情,我因為家裡出現的變故和母親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病而感到“壓力山大”,在深夜的朋友圈忍不住抱怨了幾句後,就收到了這樣的留言:你一個男人,怎麼那麼矯情。
說實話,當時看到這條留言我有點上頭,分分鐘想把對方遮蔽。但過了一會兒,又覺得沒那個必要了。
想起以前真的幹什麼都想發個朋友圈,想說的話也會在朋友圈裡流露,但是現在,發朋友圈好像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還體面地活著罷了。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愛發朋友圈了。
▽
記得很早以前,有關“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爭議聲一直持續不斷。
一方表示,我對你敞開一切,你卻對我三天可見,還不如痛快點把我刪了;一方反駁:我的朋友圈我做主,不想讓太多的人來指指點點。
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都把朋友圈設定成僅三天、一個月可見的。根據微信整體資料顯示,這類人群超過一億,這意味著每十個人就有一個會選擇設定朋友圈的檢視範圍。
其實我挺能理解這種做法的。
自從做了自媒體工作以後,我的微信裡就擠滿了形形**的人,有些是通過工作認識的,有些是未曾碰過面的網友,還有些是不太熟,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新增的陌生人。
朋友圈裡複雜的人際關係,有時會讓我選擇隱藏掉自己的一些個人資訊,從而獲得安全感。
就像我之前新增的一個好友,並未想過會有任何的交集,但某一天,他因為我之前發過的一條朋友圈,吃驚的說,原來你是名情感博主啊,能不能幫我一個忙,幫我寫一篇故事啊…
於是,為了避免這些不必要的麻煩和尷尬,我也設定了朋友圈僅一個月可見。
▽
朋友妮妮一直說我是個沒有偶像包袱的人,好歹也是個有粉絲的博主,發朋友圈卻還是那麼隨心所欲。
我說,我只是想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因為生活已經很累了,還要在朋友圈繼續偽裝自己的情緒那就更累了。
妮妮跟我的想法截然不同,她覺得以前發朋友圈是希望別人讀懂自己,而現在更希望自己能保護自己。
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朋友圈裡的人根本不理解你,以為你無病呻吟、裝清高、對別人有意見。
從那以後她就封鎖了朋友圈,想要說的話也要經過層層包裝以後才敢發。
朋友圈,彷彿不再是暢所欲言的平臺,而是精心包裝下的“偽人設”。
▽
有沒有發現,現在的人好像各個都患了社交恐懼症。發朋友圈的初衷也從分享快樂、記錄有意義的事,再到現在的“自動遮蔽”。
我有個朋友,好長一段時間沒發朋友圈,點開她的頭像,也只看到了一條僅一個月可見的長線。
我問她怎麼了,她說,不知道朋友圈該發些什麼了,小事發朋友圈,別人說你屁大點的事也發,新買的東西發朋友圈,別人覺得你炫富,格局太小;分享幾篇有深度推送,別人說你裝逼,偽文藝;發張自拍吧,別人說你P得太過,根本認不出。
一想到發條朋友圈就要考慮語言合不合適,配圖符不符合,就在心裡打退堂鼓,算了算了,還是不發了。
漸漸地,她變得很少在朋友圈和朋友們互動,只是會給對方禮貌性的點個贊。
倒是偶爾有一兩個朋友能看懂她的情緒,會主動關心她,給了她很多的安慰。
其實啊,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孤獨的自己,總想找個懂你的人傾訴罷了。
- 朋友圈人潮擁擠,但我相信總會有那個看懂你的人。
「往期回顧」
被“整容自由”害慘的中國女孩
具惠善被逼離婚:他好像只是短暫的愛了我一下
找一個事事都有迴應的男朋友談戀愛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