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英國《金融時報》稱: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46億英鎊(約合430億港幣,相當於395億人民幣)代價收購Greene King plc全部已發行股本及將予發行股本。
格林王創辦於1799年,截至2019年4月28日,擁有超1687家英式酒館、餐廳及酒店,而81%的目標公司物業均具有永久業權或作長期租賃,希望李超人通過控制英國人的酒吧反向輸出中國的酒文化。香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樑海明8月2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站在經濟學家的角度,現在是購買英國資產的最好時機。“脫歐”讓英國資產處在歷史低位。”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開始,李嘉誠家族賣掉的大陸、香港資產約1761.53億港元。
然而他在英國投資早已超過4000億港元,李家控制著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市場、近三成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7%的供水市場、超40%的電信市場、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超50萬平米的土地資源。
在歐洲大陸上,李嘉誠還分別以13億歐元和97億港元的鉅額出資,買下了奧地利3G通訊業務,以及荷蘭最大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35%的股權。
不得不佩服,91歲的李嘉誠依舊能「穩、準、狠」抓住時代機遇,如今再看李超人對英國的投資佈局,其野心是再造一座「李家的城」。
李嘉誠生於亂世,12歲逃避戰亂來到香港,打過工、跑過堂、靠50年代籌集5萬港元創立長江塑膠廠起家。
最初10年間,他每週都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工廠人手不夠,自己要身兼買貨、接單等工作,經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須以兩個鬧鐘起床。白手起家的李嘉誠作為“香港夢”的親歷者,受到了普通人的愛戴和尊敬。
但是隨著香港經濟起飛,李嘉誠依靠自身的聰明和冒險精神,創立了長江地產。
長江地產崛起恰逢香港迴歸,英國人知道蓋工廠耗時長,投入大,回報慢,利潤低,搞不好最後還給中國做嫁衣了,倒不如抓緊時間賺點快錢。
彼時香港的土地全掌握在港英政府手上,英國人一點點往外賣地,價高者得。
訊息一出,香港富豪們都蜂擁到拍賣場搶著拍賣,拿到地立馬投入房地產。
當時,香港議會裡的不少議員自己就是地產商,為了保證自己拿的地能保值,他們沆瀣一氣阻止新土地的開發,甚至用法律阻止新的土地開發。
其實從土地面積來看,香港有超過70%的未開發土地。但港府的土地開發計劃從90年代開始研究,至今已有20年,依舊遲遲不動工。
有民間機構調查,香港可開發的住宅用地,超過20萬平方米落入四大地產商的手中,領頭的就是李嘉誠的長江實業。
另一邊,改革開放以後,李嘉誠帶頭擁護286,搖身一變成了愛國港商代表。
按照規定大陸開發商禁止囤地,拿到地後兩年內必須要開工建設。但是李嘉誠總是能通過忽悠和人際關係,拿到優質廉價的地塊,然後找各種理由拖延開工,最後虛晃一槍高價出手。
例如:在東莞的7000畝的大盤,1999年就拿到地了,結果2014年15年過去了,開發進度才剛剛過半,徹底完工要到2020年。
再例如:在2014年的報道,李嘉誠在內地囤地價值400億,有的地塊溢價可達百倍,囤而不建等待升值。
2018年,香港公屋的申請數達到27.23萬,排隊時間平均要5.1年。
740餘萬人擠在狹長的都市,有長長的隧道,有迷離的霓虹,生存在摺疊最底層的年輕人,起點有時在不足5平米的籠屋之內,夜晚入睡都不能翻身。
而在香港南岸中部深水灣,南朗山半山腰,有一座4層高白色堡壘般的豪宅屹立,每層200多平方米,豪宅修建歷時7年。
相比李嘉誠的投資有道,其子李澤楷對資本的理解則要短視很多。
李嘉誠位於深水灣道79號的花園別墅裡,長子李澤鉅住在二樓,李嘉誠住在三樓,而李澤楷在這裡卻沒有自己的房間。
因為李澤楷早年就搬了出去,在香港媒體眼中一直是一個試圖擺脫父親陰影、銳意開拓創業者的形象。
1991年,港英政府發放衛星電視牌照,李澤楷向父親借了5億港元,成功獲得香港首個衛星電視。
兩年後在加拿大(也有一說是在地中海)一艘遊艇上,李澤楷成功將這筆投入1.25億美元的專案以9.5億美元出售給默多克,賺得人生第一桶金,自此與父親李嘉誠分道揚鑣。
交易完成不到一個月,他在新加坡借殼上市,創立盈科拓展。次年5月,透過盈科斥資5億多港元,收購新加坡上市公司海裕亞洲45.7%的股份,成為海裕的最大股東,實現在新加坡借殼上市,並將公司名稱改為盈科亞洲拓展。
1999年初,李澤楷提出的“數碼港”規劃得到港府的大力支援,130億“數碼港”成為盈科囊中之物,免費獲批一片64英畝的土地並獲獨家開發權。
隨後,李澤楷手下的房地產公司盈科亞洲收購了一個空殼公司,然後改名成了“盈動數碼”,借殼上市。
作為李嘉誠兒子的名聲,加上政府搞數碼港的噱頭,盈動數碼一上市就從3億港元飆升至1700多億港元,李澤楷一躍成為全港第四大富豪,然而這家1700億港元市值的公司,連業務都沒有。
當時,香港電訊正在和新加坡公司談合併案,香港電訊是做通訊的公司,每年115億港元的淨利潤,比李澤楷的公司規模大得多。
問題在於,新加坡公司給的價很高,李澤楷需要上千億,才能收購香港電訊。這麼多錢,別人憑什麼借給一家空殼公司呢?
憑李澤楷借錢的匯豐銀行董事是李嘉誠。有了李嘉誠的背書,再加上李澤楷鑽了一條香港法律的漏洞,他憑空借到了130億美元的貸款,成功收購了香港電訊。
李澤楷成功收購香港電訊
負責協助李澤楷操盤的袁天凡說,“從11號公開宣戰到29號解決戰鬥,整個過程,我們用時不過18天”。然而買到香港電訊之後,盈動數碼眼也不眨就把承諾好的數碼港的主要業務做成了物業和房地產。
李澤楷利用李嘉誠的影響力,借香港老百姓存在銀行的錢,白拿香港政府用來做數碼港的地,幫自己收購了一家規模遠超自己的公司來做房地產。他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空手套白狼。
然而,這樁亞洲歷史上最大的併購案僅半年後,遭遇全球新經濟退潮,網際網路泡沫破裂,6年間,電訊盈科市值蒸發近90%。
除了數碼港短視外,李澤楷真正的滑鐵盧發生在騰訊身上。
千禧年前後,騰訊正處於風雨飄搖的時期,馬化騰在內地融資處處碰壁之時找到李澤楷為自己公司融資。最終,騰訊以220萬美元的價格出讓40%的股權給李澤楷與IDG。
雖然投了錢,李澤楷卻始終不看好騰訊,一直想找機會賣了。
當時南非MIH中國業務部的副總裁網大為非常看好騰訊的前景,給出了6000萬美元的估值,這是當時李澤楷和IDG給出估值的11倍!
李澤楷最終將騰訊股票以1260萬美元賣給南非的MIH控股集團。而南非的MIH集團不僅接過了李澤楷手中的騰訊股份,還收購了其他股東的股份,成為騰訊的大股東,在持股的二十年間,單靠分紅就已經回本。
2019年,李澤楷在參加一檔訪談節目,面對主持人提問「當年賣掉騰訊20%的股份是否有後悔過」時感嘆:“不止一次地後悔過,而且那也是一次極大的教訓。20%的騰訊股份價值等於今天香港電訊市值100倍以上。”
現在看來,當年賣掉的騰訊股份市值如今接近3個馬化騰身家(截至2018年12月31日,騰訊創始人、CEO馬化騰持股為8.61%)。
很多人都說,李澤楷當年要是不賣掉騰訊的股票,以騰訊現在的體量,李澤楷就能超越其父李嘉誠甚至問鼎全球首富,但是從李澤楷歷來對資本的操作手法看,如果李澤楷當年控股了騰訊,很可能就不會有現在的騰訊了。
當然除了香港電訊,李澤楷拿著2012年李嘉誠分家時分配的現金在美國成立了一隻基金,據說規模已達920億美元身家遠在馬化騰之上。
不過李嘉誠家族向來低調,各大財富榜單的排名也只能統計他們願意示人的資產。
人們常有的一個錯覺,以為香港是一個完全自由化的經濟體。實際上,香港的內部經濟一點不自由。
李嘉誠通過買地蓋樓迅速完成資本積累,不僅在股市玩了一出蛇吞象,以6.39億港元從匯豐銀行手中買下和記黃埔22.4%的股份。
收購時和記黃埔旗下有180家公司,業務遍佈香港各領域,李嘉誠相當於拿下了“半個香港”,之後他憑藉資本運作,不斷加強對香港碼頭、房產、水電、通訊、零售、交通的控制,完成對另外半個香港的控制,讓香港徹底變成李家的城。
香港學生曾寫過一篇《李家的城》火遍網路,其中寫道:“李嘉誠,名副其實,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們的上帝,萬物都是他所創造。
李嘉誠、李澤楷、李澤鉅,他們的力量遠超人類,為打工仔遮風避雨,使香港免受風球、暴雨的侵襲。
他們付出了那麼多,只是希望我們可以準時上班,不準時下班。這都是誠哥的偉大。”
如今在香港,賣家電的豐澤電器屬於李家,賣藥妝的屈臣氏屬於李家,賣百貨的百佳屬於李家,香港島南丫島的電力屬於李家,甚至連香港七分之一住宅,開發商也是李家。
正如宗慶後說的:“李嘉誠的行為實際上是壟斷,這造成了香港人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以超市為例:李嘉誠的百佳和香港置地旗下惠康不但在空間上壟斷黃金鋪位,而且為了阻擊零售業的競爭,李嘉誠不讓家樂福的運貨車進入長江實業擁有的物業地區,打斷水電供應,連沃爾瑪和家樂福這樣的世界巨頭面對重重門檻只能對香港望而卻步,其他競爭對手可想而知。
毫無疑問,李嘉誠是富可敵國的亞洲超人,他通過一系列運作完全控制了香港的煤氣、電力、電信、水務、零售等基礎設施。但他的商業天才在於他搞關係、做交易的能力。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撒切爾與李嘉誠合影
曾多次採訪過李嘉誠及其身邊高管的《中國經濟季刊》總編喬·史塔威爾(Joe Studwell)描述李嘉誠:“與其他香港大亨一樣,在李嘉誠每天長達16~18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中,打理人際關係佔據最重要的日程表。
李嘉誠身邊人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確保大亨與佔支配地位的政治領導人的合影掛在他們辦公室的牆上(並把失勢領導人的照片拿下來),組織打高爾夫球,把大亨的家、遊艇、酒店供給他們要討好的人任意使用。”
李澤楷這一點並不比李嘉誠差,在他的辦公室裡,也懸掛著撒切爾夫人、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新加坡總統李光耀等人的照片。
如今自由競爭的環境下,不管是李嘉誠還是李澤楷並沒有體現出多少投資、管理的能力,我們沒能從他手下看到一個世界級的品牌。
李嘉誠家族巨大財富皆來源於他壟斷了房地產和一系列的民生工程,通過兩代人的努力讓香港成為了「李家的城」,而英國正在路上。
《李澤楷:小超人怎樣玩轉資本》,韓江論壇,Cathline《繼承者:李澤鉅與李澤楷》,三聯生活週刊,蒲實 劉怡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