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雜誌2019-09-04 18:39:52

2017年有一部紀錄片,將日軍侵華戰爭中,中國倖存的二十二位“慰安婦”當年的遭遇和如今的生活狀態拍了出來,它就是《二十二》。
《二十二》為觀眾提供了一種新的回望視角,不是悲憤和仇恨,而是剋制著去看,也是深情地凝望。這群老人用自己的故事時刻提醒我們,歷史不該被遺忘,她們永遠在等一個鄭重的道歉。今天影sir要為大家介紹一部同等型別的紀錄片,不同的是,這部片子將視角放得更遠,它就是——導演熊邦玲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溫柔,讓這部片子從頭到尾都滲透著自然與流暢。
這次的拍攝物件沒有特定在某個地區,而是放眼全世界,所以故事的主人公是來自中國、韓國、菲律賓的三位耄耋老人。影片的開頭有一句話引人深思:歷史把她們稱作“慰安婦”,但很多人把她們稱作“奶奶”。戰爭帶給人的傷痛是無止境的,有人因此失去了做母親的資格,有人無法向自己的親人坦白過去,有人一直在痛苦中糾纏不清。韓國的吉元玉奶奶今年已經86歲了,從1992年開始,每週三她都會去日本的駐韓領事館,參加關於慰安婦的抗議集會。
1000多次的集會,吉奶奶幾乎沒有錯過一場,二十多年來在日本和韓國兩地來回奔波。吉奶奶13歲時就被日本人當作慰安婦抓走,背井離鄉,小小年紀便要與家人分離,一開始並沒有意識,自己被奪走了什麼。在被日軍抓走的那段日子裡,她每時每刻都感到恐懼,她想尖叫,她想大叫“媽媽,你在哪兒?”可是沒有人聽到她的訴求,只能默默地選擇接受一切。每次集會前,吉奶奶不得不去醫院打一支止痛針,年紀大了,病痛不斷加重。即使這樣,吉奶奶依然在集會中喊出最響亮的口號,從不退縮。但日本當局卻否定了這一切,甚至公開宣稱:“二戰中的**隸是必要的。”
無恥的言論引發了韓國受害者的憤怒,更令人難受的是,一些激進分子在吉奶奶演講外的空地大叫“慰安婦是軍妓!”他們甚至當著吉奶奶的面,大聲辱罵吉奶奶“不要臉”,還嚷嚷讓她滾回韓國……每次聽到和看到這些場面,吉奶奶都表現得若無其事,但內心其實根本無法平靜。
她知道有些事情她這一輩子可能都無法完成,但她還是想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它。當隨行的工作人員問她要不要回家時,吉奶奶堅定地回答:事情沒做完我不能回家。
這個願望看起來好像說得很大,但正因為她是戰爭的受害者,切膚之痛讓她每一天都活在黑暗裡。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時候,吉奶奶每去完一個地方都要調養很久才能再出發,但她從來都沒想過停歇,她要奮戰到100歲,她就像一個英勇的戰士。坦然面對自己慘痛的過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比如菲律賓的阿德拉奶奶。
當年,阿德拉被日本人抓進了菲律賓的一處慰安所,她奮力掙扎,但卻被踢暈,醒來的阿德拉滿身是血,日本人**了她和其他三個女孩,在當時的菲律賓,強姦是很大的事,女孩一旦被姦汙,就一輩子也抬不起頭。
不止是怕被人“另眼相看”,更害怕被社會拋棄,所以除了阿德拉的母親,沒有人知道她有這段過往。原本以為時間可以沖淡一切,但事實是,多年過去後,已是耄耋之年的阿德拉過得並不快樂。
她曾經無數次想向子女說出那段經歷,但是話到嘴邊,她卻怎麼也開不了口。她甚至覺得把這些事說出去以後子女會以她為恥,揹負的東西太多,一度讓她喘不過氣來。阿德拉至今最後悔的事情是,直到丈夫去世,她都沒把真相告知丈夫,而如今,她只能在丈夫的墳頭痛哭流涕。
二戰期間,受“慰安婦”制度毒害的女性數量,達40萬以上,其中75%被**至死,但戰爭結束後,這項議題卻無法像其他戰爭罪行那樣公開地理性討論。
現在,包括歷史教科書內,關於“慰安婦”的真相越來越少……“慰安婦”受害者現在的平均年齡均超過90歲,差不多去到人生終點了,有不少老人都表示,到了這個年紀,還有什麼是放不下的呢;然而大部分老人卻認為,侵略者不承認,我們絕對不寬恕!她經常和自己開玩笑,“我怎麼不早點死,對大家都好”,看似一句玩笑話,背後卻透露著無限心酸和悲涼。當年被日本人蹂躪以後,曹奶奶在慰安所裡生了兩個小孩,生第一個的時候差點丟了命,痛得哇哇直叫;
生第二個的時候,在不知所措的情況下,她直接把孩子勒死了,曹奶奶一生都沒有結婚生育,只是收養了一個女孩。身心受創讓她不願面對過去,如何卸下沉重的包袱,完成自我救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這是一群戰爭的受害者,花季年齡遭遇了最為殘暴醜陋的傷害,無法訴苦,在和平年代,她們仍舊寂靜無聲,忍受旁人的指指點點,說三道四。
遺忘歷史意味著背叛!傷口仍在,即使癒合了,傷疤不會消失。就像吉奶奶在片裡唱歌的歌詞:就算狂風暴雨,就算要放棄,我都會屹立不倒,要像岩石那樣活著,最終我們活出了自由。
特惠直播進行中,點選下圖直接進入
▼▼▼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