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師者,當懷一半詩心一半匠心

2019-09-04 17:12:48


師者,當懷一半詩心一半匠心。詩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腳踏實地;詩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證境界;詩心是致其廣大,匠心是盡其精微;詩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讓美成真。

—— 題 記


“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沒有詩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創作;只有詩人的妙悟而沒有匠人的手腕,其創作亦難盡善盡美。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於模仿。”
這是朱光潛先生對藝術家的一段精妙論述,對教師的自我完善也極具啟迪意義。師者,也當有一半詩心一半匠心,用詩心指引,用匠心行走。若沒有詩心,便難以萌發美好的教育理想;若沒有匠心,美好的教育理想便會多半流於空想。唯有兩者完美融合,才能實現教育的盡善盡美。
 
一、師者,當懷一半詩心
 
詩,其實印證著一種相遇。生命中一些偶然的相遇,那些瞬間的驚奇與感動,會使孤獨的個體意識到自己和自然洪荒、歷史洪流、身外之物、世間之人的聯絡。詩人珍視這種相遇,將其訴諸文字,用文字表達顏色、味道和動感,以及智慧、浪漫和啟示。
教育,也印證著一種相遇,尤其是師生之間的相遇,它追尋的是兩者之間心靈的契合與共鳴。教師雖未必是詩人,但需要涵養一點兒詩人的情懷,話語間需透露一點兒詩人的意趣。這裡的詩不是一種文體,詩人也不是一種身份,而是在做人做事中的一種情懷、一種品性和一種格調。師心,同時也是一顆詩心。
任何職業都有著其獨有的艱難,也有著其獨特的美妙。教育亦如此,除了困難和挑戰,它也可以有詩意和浪漫,正如馬卡連柯說的,“教育是像詩一樣美好的科學,尤其是教育新人的過程更如同詩歌創作一樣,其間充滿著艱難困苦的探索,同時也極富浪漫傳奇的色彩”。
是故,師者,當懷一顆詩心。
詩心,是一顆善感的心。
詩者,天地之心。詩人以天地為稿紙,以心靈為筆墨,聽自然的音調,觀自然的圖畫,寫自然的奧祕。風聲、鳥聲、松濤聲,都是詩的韻律;花的顏色、草的精神、水的盈動,都是詩的畫面。詩人憑藉超凡的感受力,發現每一種事物的獨特魅力;還憑藉非凡的創造力,將尋常景象點化得精彩無比,於是世間無往而不美。
教育中,教師面對的多是一些常規瑣事,這些零碎的細節常常被熟視無睹。倘若教師能在尋常情景裡,把看到的、聽到的,自覺地與教育相聯絡,他便擁有了詩心。擁有詩心的教師,活在教育之中,會自覺地培育起對教育細節的敏感性,會對身邊的育人細節,哪怕是極簡單的細節,投以非凡的心;擁有詩心的教師,眼中所見無不是素材,無不是資源,能從慣常的情景中創造出別開生面的境界。
詩心,是一顆熱忱的心。
修辭立其誠,詩人的感情是豐沛的、真切的、熱忱的,他們以熱情深入世間,並把這種熱情訴諸豐沛的文字表達。人有一顆熱忱的心,便容易物我交感,乃至物我兩忘,靈感便會源源不斷,意趣也會滔滔不竭。
詩作的妙處如此,教育的妙處亦如此。只有豐盈的內心才能造就詩人一般的氣質,只有至深的情感才能成就詩人一般的靈魂。擁有一顆詩心,師者的言語便會像清明的露珠,滋潤學子的心田;擁有一顆詩心,師者的目光便會像四月的陽光,透明溫潤,帶著琉璃般的質感,讓每一株“幼苗”都生機無限。
 
詩心,是一顆妙悟的心。
詩,始於模仿,成於創造,中間的橋樑則是妙悟。好比桑葉到了蠶腹,經過一番咀嚼而成絲,絲雖然不是桑葉,卻從桑葉變化而來。桑葉到蠶絲的質變,靠的正是妙悟。妙悟與天賦有關,但更是處處留心積累的結果。有意無意間,處處留心和積累,或回顧,或回味,或靜觀,或靜思,如此才會有深厚的修養,才會有不竭的妙悟。
教育,同樣起於模仿,緣於經驗,成於創造。沒有人生來就會做教師,每個人都從學習和模仿起步,但最終都要學會自己走路並走自己的路。師者糅合各種教育經驗,經過一番妙悟而成教育藝術,這好比米經過發酵而釀成了酒。在育人的表面我們雖未必能看出痕跡,但是師者的一舉一動,都潛藏著他們的神韻和氣息。這番氣韻同樣需要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仰取俯拾、點點累加。妙悟因人而異,正是因為個人化的妙悟,才形成了師者獨特的教育風格。
詩心,是一顆求美的心。
詩用美的文字描寫人的情緒和意趣,沒有美感,就不成其為詩。美好的詩篇含有律動的節奏和流動的畫面,能夠讓人看見一個美麗的世界,和一些滿懷愛的人。走進這樣的詩篇,人會醉心於這個世界的美好而忘掉它的不美好,從而更加深情地活著。為了這個目標,詩人竭力錘鍊自己,除了技術,還有靈魂。一方面,他們做人格的涵養,養成率真的性情和光明的品格;另一方面,他們做技藝的訓練,寫出和諧的節奏、適切的詞句和合乎自然的美感。
教育也是關乎美的事業,需要師者專注於審美,處處涵養起情性與品質、智慧與才華,從而成就一顆美慧的詩心。倘若教師能用自己美慧的詩心,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愛、良知和尊嚴,為他們播下良善的種子,讓他們如作物般向上向光地生長,最後長成一片無憂的所在,這樣的教育便是大美的教育,豐盈悅目,處處煥發著人性的光芒。
詩心,是一顆沉潛的心。
文章出苦心。詩人在鍛造作品時常常嘔心瀝血,一個字都不肯苟且,一個調都不肯敷衍。抑揚頓挫,平上去入,每一個字都經過苦心的醞釀,每一個調都傳遞著嚴謹的訊息。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寫作極為緩慢,有時一年只寫三首詩,有些詩甚至用了幾年的時間才打磨完成。終其一生,他發表的詩作才 200 餘首,且大多為短詩。正是因為對文字精準的極端強調,他被人評價為“像打磨鑽石一樣寫詩的人”。而正是這份沉潛,讓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功不唐捐,功夫是不會錯用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破萬卷”是功夫,“下筆如有神”是靈感,只有下足夠的功夫,靈感才會飄然而至。教育亦如此,須有一顆沉潛下來的心,才能使靈感和創意不期而至。你以為自己坐享其成,其實是功夫到家之後的必然收穫。
詩心,是一顆灑脫的心。
蘇東坡論詩,謂“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也就是說,進退要恰到好處,這種順其自然的心態透著詩人的灑脫。王徽之居山陰,有一天夜雪初霽,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訪他。剛到門口卻掉頭就走,人問其故,他的理由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足見其作為詩人的率性。正是這樣的灑脫和率性,滋養著詩人的性靈,使他們的創作充滿了靈感。
教育,面向的是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培養的是一個個光明的人。若師者懷有一顆灑脫而率性的心,那他教育的天地裡便會風清月朗,便會從容自在。教師在心曠神怡的狀態裡,感官會開啟,會變得更加敏感,能湧現出更多的靈思,從而讓教育更加靈動、自由。

 
二、師者,當懷一半匠心
 
雕刻大師高應美,雕琢一堂不足10平方米的六扇格子門,用了17年。因為大師的專注和執念,這堂格子門充滿了生命的質感,千百年來一直挺立在那個小村落裡,閃爍著歷史的幽光。一個工匠,凝聚畢生的夢想、心血和才情,用生命中最鼎盛的 17年,鑄就了一個傳奇。
同是匠人,手藝有高低,格局有高下。匠,分匠氣與匠心。前者意味著機械、重複、固執和守舊,後者意味著執著、專注、完美和情懷;前者重斧鑿之氣,後者渾然天成;前者重技術,後者重藝術;前者做產品,後者出作品。
取法匠氣,只能成為一個亦步亦趨的技工,就教育而言,多成教書匠,“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但“致遠恐泥”。取法匠心,才有可能成為巨匠,就教育而言,才有可能成為人師,能適應各種變化,創造諸多可能,讓教育進入到一種審美境界。匠心,才是一個職業的靈魂。
是故,師者,當懷一顆匠心。
匠心,是一顆執著的心。
匠心就是用最初的心做永遠的事,秉持“一生只做一件事”,始終如一,執著而純粹。高應美終其一生都在雕刻,他追求的是極簡的純粹,將產品做得臻於化境;“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一生只做壽司,他說自己一捏壽司,就感覺站在了舞臺的中央,甚至經常夢到做壽司,然後被一個個奇妙的創意驚醒。執著和專注,讓他們獲得了成功,更讓他們贏得了敬重。
對於教師,匠心首先是一顆純粹的教育心。他始終記得為了什麼而出發,並從一而終。於漪老師一生秉持“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的初心,不改本色,在喧囂中獨守一片平淡,在繁華中堅持一份簡單,在教育的大地上留下了恆久的印記。身為教師,我們應專注地做好教育這一事,永葆一顆初心。念茲在茲,無日或忘;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匠心,是一顆創造的心。
匠人的工作以重複居多,但出色的匠人,能從重複中發現其中的“巧”,自出心裁,這便是創造。創造是舊經驗的新融合,在“舊”中生髮出“新”,在“新”中融合了“舊”。有人看到畢加索針對同一題材畫了又畫,忍不住好奇地問:“是否有很多人向您訂購了這一題材的畫,難道有那麼大的需求嗎?”畢加索淡然迴應:“光線每分鐘都不一樣,每天也不同,所以我畫出來的也總是新題材。”有一顆創造的心,“新”便無窮盡。
教育,看似重複勞動,其實充滿了各種可能與變化,這決定了它是一項極具創造性的工作。學生是各具特點的,即便是同一個學生,也處在變化之中,因而沒有一把萬能鑰匙可以通解他們的所有問題。這些,無不挑戰著教師的應變能力和教育智慧。如果沒有一顆創造的心,教師便無法適應各種變化,也無法應對各種問題。只有擁有創造的源頭活水,不斷精進自己的教育技藝,我們才能讓教育生活永遠清新如許。
匠心,是一顆極致的心。
匠人最典型的氣質就是追求完美和極致,對自己的手藝擁有一種近乎自負的自尊心,他們認為偉大不可能誕生於凡俗。匠心,往往意味著慢,但其背後隱藏的卻是匠人的專注和他們對完美的追求,一絲不苟,苦心孤詣。小野二郎堅持取最高標準,他認為工作稍不留意就可能錯過食材炮製中須臾即逝的“美味瞬間”,因此對魚的料理、湯的火候、上菜的順序無不要求嚴苛。如此,他才做出了值得顧客花一輩子等待的美味。真正的匠人,把自己的手藝當作一種信念,並用畢生的心血和張揚的才情賦予它撼世的生命力,使之達到詩意與世俗的完美融合。
作為一項關乎美的事業,教育的深層內涵在於追求技與藝的完美結合。所以,師者,也需要像匠人一樣追求完美,自成境界,也自成高格。雖然最終的結果未必就是至美,但那種不斷趨近至美的感覺,會讓自己感到無比的滿足和欣慰。

匠心,是一顆自由的心。
瑞士鐘錶業的奠基人布克,能輕鬆地製作出日誤差低於 1/100 秒的鐘表。後來,他因宗教問題被囚禁,在這期間他連日誤差低於 1/10 秒的鐘表也製作不出來。對此,布克這樣認為:“一個鐘錶匠在不滿和憤懣中,要想圓滿地完成製作鐘錶的 1200 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對抗和憎恨中,要精確地磨銼出一塊鐘錶所需要的 254 個零件,更是比登天還難。”由此他進一步推斷,能夠建造工程浩大、做工精細、連一個小小的刀片都插不進去的金字塔的人,絕不會是奴隸,而只能是一批懷有虔誠之心的自由人。
一個自由的人,才可能身心舒展,才可能擁有寶貴的創造力,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驚喜。因為自由方能自主,自主方能自在,自在方能暢達。一個內心自由的教師,更容易從他所從事的教育事業中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也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這份熱愛會讓他傾心投入,執著而虔誠。
匠心,是一顆寧靜的心。
咫尺匠心難。與眾不同的東西,在製造過程中往往是枯燥的、重複的和機械的,沒有一顆寧靜的心,是難以為其傾注時間和心血的。用寧靜抵擋喧囂,用從容抵抗誘惑,最終才能創造出超凡的價值。寧靜方能致遠,靜,是在平常中悄然積蓄力量,它是一種與動同等重要的力量,經得起恆久的等待和磨礪。
“靜者心多妙”,寧靜的內心,往往多智慧,因為一切嚴格意義上的精神生活都是在內心寧靜的時刻展開的。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時間,需要等待。只有把心歸於寧靜並堅守這份寧靜的師者,才能尋找到教育的本真和美好。世界再嘈雜,師者的心也必須是寧靜的,在時間的洪流裡,遵從自己的內心節奏,聽從內心的真實聲音,堅信“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娟”(胡適),並甘願為此付出,除了汗水,還有年華。

匠心,是一顆有情的心。
一個真正的花匠,他眼裡的草木不只是一株株的植物,他還能看到花兒盈盈草兒依依的美,能看到生命的時序和成長的節奏;一個真正的木匠,他眼裡的每一塊兒木頭都是有用的—— 平整的木頭可以做椅面, 較長的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橫檔,連一塊兒小木頭,都可以做加固用的木楔。
因為有了這份信念,大匠眼裡便無棄材,任何素材都是有生命的。在他們看來,成就作品才能成就自己。因此,面對手中的素材,他們深懷敬畏,飽含熱情,精心製作,盡全力去成就它們,同時也讓它們成就自己。
倘若在教育中,教師對孩子也是這般珍視,以對待孤品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並用慢速快門來記錄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美,他必定能為他們營造出區域性的晴天,喚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柔情,從而讓他們深情地對待這個世界。
師者,當懷一半詩心一半匠心,以詩心和匠心成就教育的美,併成就於教育的美。
詩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腳踏實地。
詩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證境界。
詩心是致其廣大,匠心是盡其精微。
詩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讓美成真。


文章來源:源創圖書《教育,向美而生》,鄭英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招募令丨全國中小學名師工作室聯盟歡迎你


來源:源創圖書

投稿請聯絡編輯郵箱:

[email protected]


《教師博覽》兩大學習自組織,歡迎加入,益處多多

以下點選可閱


熱忱歡迎愛讀書的老師、校長、局長加入“教博讀書聯合會”


招募令丨全國中小學名師工作室聯盟歡迎你


《優秀教師的成長》

三關叢書


探尋優秀教師的成長祕密

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用書

方心田主編

策 劃:源創圖書

出 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 : 978-7-300-24539-3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定價:全套共三冊115.8元;

博覽書屋微店價:全套92.60元(包郵)


另有


《優秀教師的成長》(三冊)主編簽名本

《教師博覽》精華本(兩冊)主編簽名本

均全款包郵,附贈最新期刊


欲購以上圖書,請進【博覽書屋微店】


請長按以下二維碼,或者掃一掃,

就可以買你想買了!

謝謝你!好再來!


2019年《教師博覽》,一定給你新感覺

《教師博覽》郵發代號及定價:

文摘版44-70,8元/期,96元/年;

原創版44-76,8元/期,96元/年;

科研版44-32,10元/期,120元/年。

————————————————

《教師博覽》,教育品牌!

歡迎關注公眾微訊號:jsblzzs

本微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如喜歡,歡迎推薦到您的朋友圈。

歡迎新增小編微信jsblbj2019、本微信QQ群

521925629,以推薦您認為的好文章。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