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們總結的“中國著名四大寬容定律”中,“來都來了”在旅行中被運用到了極致。
當然,我們防範意識最低的要數:“來都來了,買一個吧。”
當我們歡天喜地帶著這些旅行紀念品回家之後發現,有些被塞進抽屜,有些被束之高閣……再也沒拿出來或者用過。

在鼓浪嶼看到的椰殼零錢包,作為內陸省份的朋友表示很新鮮,但拿回家就真的沒有再用過了。
南非的一家雜貨店買到的“洋雞湯”掛鉤,整個店都是我喜愛的工業風舊貨風格,但拿回家發現“我的家配不上它”……
在開普敦一處跳蚤市場看到滿牆珠串覺得:怎麼那麼好看!
有人在海邊買過這種貝殼風鈴嗎?據說能常聽到大海的聲音……
在景點買過的項鍊,在抽屜裡纏成了再也打不開的樣子。
“大學的時候跟朋友去西安耍,我們一人扛了一個鞋子盒盒大的泥巴燒的兵馬俑,一路坐火車從西安搬回重慶,現在想想都綁重,腦殼嗒鐵!據說這個放家頭不吉利,但是我甩在書架上黑久,沒覺得囊個…不知者無罪!”
“九寨溝買的銀手鐲,尼瑪還說s999,買回來一直放在盒子裡沒戴,過了三個月拿出來變黑了,變黑了,變黑了!洗不亮了!”
“麗江一個店買的虎頭,捏手上都不放了。當時賣600塊,覺得好霸氣喲!”
圖/go.cqmmgo.com@324841678 北京大柵欄買的袖珍書,當時想把一套都買了,還好貧窮阻止了我。“南京路邊的那些雨花石,直覺告訴我不要買,但身體還是很誠實蹲下來挑了幾個。”

威尼斯買的“高階”明信片,花了好幾歐,怕寄丟了就直接帶回來,放起來再也沒看過……
這個在布拉格買的匹諾曹木偶,從捷克回國後的第二天早上,在北京國貿地鐵口發現一個男子拿了一模一樣的在叫賣,10塊錢一個。

馬來西亞馬六甲景點外的大媽拿了很大一版鑰匙扣,過來聊了兩句沒好意思買了兩枚……在我家抽屜裡一放就是10年。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明知道有些東西帶回家就是閒置吃灰還是要買?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