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賣的都造車了,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2019-08-30 02:46:29


文| 騰馬丁博士

車圖騰出品,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近日,理想汽車宣佈完成5.3億美元C輪融資。正如兩個月前媒體所爆料的,美團創始人王興個人領投近3億美元投後,理想汽車估值更是達到了29.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6億元),與蔚來汽車基本相當。
本次出資理想汽車,和今年初與威馬公佈戰略合作,是美團方面繼2018年大舉進軍出行之後,直接參與汽車行業的兩個重要舉動。“跨界者”美團意圖何在?它將為汽車行業帶來怎樣的衝擊和改變?
為什麼一定要出行


說到美團,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外賣。據DCCI釋出的2019年《網路外賣服務市場發展研究報告》資料顯示,美團佔據了外賣市場64.1%的份額。
不過在外界眼中,現在的美團已經不是之前大家印象中那個只做團購和外賣的美團了。從2010年美團創立後,殺出千團大戰,合併大眾點評,跟老股東阿里嫌隙直至相互競爭,進軍酒店、旅遊業PK攜程、進軍網約車PK滴滴,收購摩拜……
如今的美團,已經是一個“無邊界”的巨無霸公司。
2018年9月,美團在港交所上市,當天市值就衝破4000億港元,超過了京東和不久前剛剛上市的小米,僅次於BAT。

如果單單聚焦美團在出行領域的戰略動向,我們可以看到兩個轉折點:
一是2017年12月,美團獨立了出行事業部。作為這一步的延伸,2018年3月21日,美團打車進軍上海,同時上線計程車和快車兩種業務。而早在2017年2月,美團就開始在南京地區低除錯運營打車業務。根據媒體調查資料顯示,在南京十個月時間的試點執行後,美團打車日訂單量突破10萬單。
二是在2018年10月,美團拆分出行事業部,將其併入LBS平臺(基於位置的服務),包括網約車、大交通、無人配送。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次大規模的架構調整中,摩拜顯得戰略地位不明,只被規劃到大交通之下。
從一到二的轉折,可以看做美團在出行領域的戰略收縮,但不等於放棄。
眾所周知,摩拜單車與網約車都是資金黑洞,目前在這兩個細分領域裡沒有任何一家巨頭是盈利的——包括滴滴,更遑論ofo等——都還在瘋狂燒錢培育市場的階段。
2019年3月,美團釋出上市首年業績:2018年,美團點評(本文簡稱“美團”)交易總額5156億元,使用者數量突破4億,活躍商家總數580萬;營業收入652.27億元,虧損1154.93億元,經調整後虧損85.17億元。
有分析指出,美團在出行領域,一方面網約車司機相關成本達44.63億元,為2017年的15倍;另一方面,收購摩拜也是美團2018年虧損擴大的根源:2018年4月,美團點評以155.64億元的對價收購摩拜100%股權,而截至2018年底,摩拜營業收入15.07億元,虧損45.50億元。

既然網約車和共享單車都是燙手的山芋,為什麼美團仍不放棄?
一個表面上的解釋是,出行在美團生態中起到了“連線”的作用。有業內專家指出,美團是按場景佈局的,美團認為城市中的所有生活場景都將涉及到出行需求,而這一市場與美團的生活場景結合起來,將發揮出一定的業務協同效應。
舉個例子,美國最大的出行公司Uber也在做外賣服務,在全球有超過20%的訂單來自外賣。
然而,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解釋是,這個起“連線”作用的出行業務,天花板可能比美團的核心業務更高。
我們知道,出行具有基礎設施性質,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執行都是建構在出行之上的,這一領域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BCG去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新出行技術創造的利潤在行業總利潤中所佔的份額,很有可能從2017年的1%增至2035年的40%。
這意味著,在汽車產業的利潤池中,出行相關將急劇增長,直至佔據40%。如此看來,各大主機廠紛紛佈局出行,要轉型做“出行服務商”,國內三大央企與滴滴成立洪流聯盟等等,都不足為奇。

從王興2018年的一次採訪中,也可以看出這種意圖。“太多人關注邊界,而不關注核心。這道邊界你不試是不知道的。如何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有能力支撐更多業務?唯一的檢驗標準是看各個業務做得好不好。
這裡的含義是,並不是用出行業務“補足”原來的本地服務業務,而是本土服務反過來“支撐”出行這個更大的業務。

對此,美團投資人、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評價該業務說:“我從兩個點考慮這件事,第一是使用者有無需求。第二是市場痛點是否足夠大,能不能帶來改變。我們認為出行對於使用者來說是剛需,而且出行市場足夠大,雖然已經有了滴滴,但是依然存在痛點。另外,大概有30%的人打車去吃飯,和美團點評的使用者群高度重合,這個事情有的做。
針對美團投資理想汽車、戰略聯合威馬汽車,行業分析師鍾師對車圖騰表示:“美團對未來有發展前景的新產業的投資比較看好,客觀上也是扶持這些新產業的發展。新造車企業與美團的合作,是一種雙贏。
無人車的落地


美團對於汽車行業的影響,除了上述的對出行市場的直接推動作用外,還有一個可期待的領域——無人車的落地。
無人車的實現,正如車圖騰在之前文章裡說過的,真正的落地有多方面的壁壘,目前來看5-10年之內難以想象。
但是,無人車的的技術基礎決定了這樣一個事實——第一步落地一定是點對點的運輸服務,因為路線簡單,資料更容易收集,車輛的自主預判也不復雜。比如城際之間的商用車運輸,被認為是無人駕駛最先落地的場景。美國加州早在2015年就頒發給戴姆勒商用車無人駕駛的牌照。
而美團的優勢在於,它有自己的生態,通過呼叫美團自有的線下餐廳資源和線上訂餐、訂票、訂酒店服務,而這個生態將極大助益無人車最初的寶貴的道路資料積累。


(美團無人配送車)

當然,美團最初規劃無人配送的業務是源於他自己的剛需,因為自有的騎手無法承擔過大的運力。但是,從整個汽車行業來看,美團這樣的巨無霸本地服務生態(覆蓋2800個城市)所產生的的海量真實資料,將極大推動無人車的落地環節。
用美團首席科學家夏華夏的話說:“我們僅外賣的一個場景,一年四季365天都在執行,無論雨雪天氣,我們覆蓋幾乎所有的城市道路。還有我們完備的運營體系,地面的營銷團隊可以跟參觀、物業、寫字樓去談,讓我們的小車(無人車)進去獲取資料,還有充電、維修和保養。


精彩推薦







車圖騰

資深汽車媒體人暮四先生(劉小悶)領銜打造

 騰爺文化 · NDIMedia旗下新媒體 

暮四(劉小悶)個人微信:musixians


文章已於修改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