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雜誌2019-08-26 03:42:52

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會正兒八經地向父母介紹你的工作是幹什麼的嗎?幾乎95%的朋友的回答都是“不會”、“沒必要”、“為啥要說?!”為什麼我們這麼抗拒和父母談論工作?同理,大部分父母都表示子女還少談及自己的工作,有些父母甚至對子女的工作一無所知,只要一談及,就吵架。假設有一個挑戰,讓你跟爸媽做一次述職報告,你敢嗎——這是騰訊自制的一個紀錄片,挺有趣的一個話題,硬生生地把子女塞到父母跟前,要求子女給父母做一份PPT,詳細介紹自己的工作。
目前只播了4集,每一集都有“火藥味”,有的父親斥責女兒的工作一點都不現實,有的母親在現場直接和兒子吵翻,哭成淚人……32歲的王俊翔是個職業電競選手,在父母眼裡,他每天除了吃喝就是打遊戲。
但其實王俊翔每天都得“玩”8到10個小時,在這期間,他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手速,不斷提升自己的競技技能,才能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中國父母都會擔心的問題,他們普遍認為子女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必須腳踏實地,興趣愛好不能當飯吃。
就拿王俊翔來說,父親覺得打遊戲也是要看年紀的,只要稍微上點歲數,體力、眼力、反應力都跟不上,那靠什麼賺錢?在沒有五險一金,也沒有任何保障的前提下,老了怎麼辦?還說養家餬口呢,等著喝西北風吧!但王俊翔可不這麼想,他只想換個活法,不想每天都按部就班。
幹職業電競選手之前,王俊翔在父母的介紹下,在一家車管所工作,每天就是不停驗車。對於王俊翔來說,這樣的工作幹到死還是一個小職員,一點前途都沒有,也沒有任何樂趣,所以一年後,他就辭職了。王俊翔想的是當下,而父輩們想的更多的是未來,這是兩代人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所以即使打遊戲一年才賺一萬,王俊翔都甘之如飴,因為這是他最樂意乾的事情。有時生活過得緊巴巴的,他也不願意向家裡伸手要錢,就為了向家裡證明,放手一搏是值得的,人生不需要太多的瞻前顧後。有時他也不能理解,為什麼父親都退休了,還要在空閒時做兼職,是家裡錢不夠花嗎,還是父親太熱愛工作了。
父母總希望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孩子安排好將來的生活,即使他們有朝一日人不在了,子女也能過得平平安安。時代在變化,每年都有很多新興的行業誕生,年輕的一輩很容易就接受了,但我們的父母因為學習能力退化,完全適應不了這種改變。
之前在網上看到有個小夥伴是跑步培訓類的創業者,工作內容是去不同的城市跑馬拉松和各類越野,但是父母完全不理解這項工作,只能說,好吧,你做吧,隨便你怎樣,這樣的迴應其實挺讓人無語的。還有一個小夥伴做的是服裝陳列師,她的工作一度讓父母很生氣,父母覺得辛苦培養她,供她出國唸書,結果卻回來“擺貨”,簡直太丟人了。
溝通出現誤差,作為子女,我們只能選擇報喜不報憂,用最精短的詞語打消他們的擔心。時尚公關天天,同樣也面臨著這個問題,在父母眼裡,天天就是一個“人口販子”,每天只知道倒騰活動,圈錢。
見慣世面的他,能掌握十多種社交模式,卻為了不讓父母想太多,只能不能讓二老看自己的朋友圈。在PPT裡,天天儘可能地向母親解釋自己走過的路,大到幫客戶籌備活動,小到幫客戶處理家務事,天天的工作儼然就是一個“私人保姆”,全年無休。
母親倒吸一口氣,眼眶紅了,心疼地問了一句,你累不累?母親第一次聽到兒子為了談成一個專案,跟人家拼白酒,喝到胃出血,喝完立馬進醫院洗胃時,兒子手裡還緊緊攥著合同。
母親驚訝於兒子這些年的工作一點都不簡單,甚至可以說相當辛苦,但兒子卻說,是您總在跟我算錢,逼得我必須這樣做。
母親原本想培養兒子及早學會自立,卻被兒子曲解成對他不管不問,甚至是冷漠,自私和無情。母子間第一次把心底話攤出來說,但真話卻把人心刺得好疼好疼。
這就是這檔節目的魅力,不止是聊工作,更多地讓父母和子女重新認識彼此。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曾寫道,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相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很多父母喜歡說,等你為人父母了,你就能明白我的苦心了,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因為父母永遠覺得自己經驗豐富,有了他們的指引,能讓孩子少走彎路,少些奔波;很多子女喜歡說,我不想活成我媽要的的樣子,請不要把你的願望強加在我的身上。
因為子女覺得自己能照顧好自己,父母的擔心都是多餘的,沒有你們,我照樣過得很好。這個就是代溝,其實誰都沒錯,只是立場不一樣,加上不能有效地溝通,才會出現種種問題。這也是很多中國家庭的硬傷,父母不會傾吐,兒女無心體會。天天的問題便在於此,母親明明是很愛兒子的,可是好強的性格讓她羞於表達,兒子自然是無法體會母親的用心。其實多點換位思考,多點交流,大家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像做心理諮詢師的大英,在和父親的述職後,父親終於敞開心扉,承認了女兒的大膽和前衛,並且鼓勵她要為自己的理想繼續奮鬥。看看,其實子女向父母坦誠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並沒有想象中可怕,既沒有劍拔弩張,也沒有破口大罵。
然而現實生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父母和子女之間總是隔著一道無法跨域的鴻溝。根據微信公佈的《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52% 的子女表示父母看不到自己的朋友圈。理由多種多樣,有怕家人小題大做的,怕家人無盡腦補的,當然這一切的根源都在年齡造就的價值觀差異。如果雙方都抱著一顆平等溝通、互相退步、留有餘地的心,相信一切水到渠成。凪的新生活丨中年女星
特惠直播進行中,點選下圖直接進入
▼▼▼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