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經常看到一些帖子,形容輔導作業會吐血,其實更早的時候,在自主入睡、自主進食這些事情上,家長就已經飽受挫敗。我覺得,如果學起來、教起來真的非常費勁,一定不要憋著勁兒使蠻力。不妨停下來想一想,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錯。今天一起討論下“教孩子”的方法論。
最近發展區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過:“最近發展區” (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論。
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在幫助下仍然無法實現的,則完全超越了現有的能力範圍。我們家長的角色,就是引導 、安撫、陪伴,給孩子提供發展能力的“腳手架”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理論聽起來有點抽象,但是在很多場景中,都有所體現,下面我們一起看看。
關於睡眠的兩種觀點
就拿我們最熟悉的睡覺這件事來說,我最常遇到的提問是:
我認為爭論這兩種觀點誰對誰錯,本身就跑偏了,因為他們都是對學習本質的曲解,都是錯的。自主不是瞬間完成的,寶寶從完全不會自己睡覺,到自主入睡,是一個漫長的學習的過程。會經歷陌生到熟悉,也會出現反覆。 A 如果不做任何嘗試, 總是奶到睡著,全程抱睡,孩子是不是就沒有機會,嘗試自己平復情緒,放鬆身體,感受睡眠的過程?B 如果學習過程中, 強調一步到位的“自主”,完全不給予幫助,是否超出孩子能力範圍,令孩子感受到過度的挫敗,對睡眠心生恐懼,不利於信心的建立?就像“最近發展區”理論提到的,要想推動寶寶的學習,推動能力的發展,3 我們提供怎樣的輔助,能夠幫助寶寶從現有水平提升到有潛力達到的水平?
目標不能太低,太低沒有前進動力,也不能太高,太高超出潛能範圍,會產生挫敗,難以為繼。就像減肥,循序漸進還可能堅持。如果真的變成只喝白開水,體重下降的速度稍微慢一點都可能心態全崩,徹底絕望。
如果強求完全無安撫入睡,一旦效果不理想,也可能讓家長陷入“我都放大招了,還是睡不好,完蛋了” 的無助中,而寶寶也會陷入對睡眠的恐懼。所以要相信孩子能自己睡,也要意識到學習不會一步到位。還要基於孩子現有的水平來決定策略,不要盲目跟風比較,看到誰家同齡的孩子睡了整覺,就一下子好焦慮。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做的不是替代孩子完成,而是提供腳手架,比如:舒適的睡眠環境、白天高質量的陪伴、充分的放電活動、良好的睡眠習慣、規律的生活作息 、適度的安撫......

由淺入深,將複雜的睡眠過程拆解開來,分步驟分階段的改善,從最簡單熟悉的入手,讓孩子有機會嘗試,逐漸撤除輔助,直至孩子能夠完全獨立完成睡眠的全過程,推動孩子能力的提升。不單是睡眠,很多技能的學習,都能借鑑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尊重孩子的現有能力,看到他們的潛能,協助他們去發揮潛能,不斷提升能力。既不拔苗助長,也不低估孩子。比如,孩子剛練習擡頭,有些老人一看到孩子費勁就放棄了,這時候如果幫寶寶把手交叉放在胸前,可能他就能趴挺久。
比如,孩子練習翻身,總是進展緩慢,如果我們試試幫孩子放好手臂、交叉腿部,把寶寶放在不那麼軟的地方,可能翻起來就容易很多。再比如,吃飯這件事,一開始可以讓寶寶先完成抓住勺子往嘴裡送這個動作,後面才是用勺子挖飯。自主進食也同樣不是一步到位的,要想學習更順利,我們需要將複雜的問題進行拆解,循序漸進。【科普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準確有趣的科普課,3歲就能看
今天跑了一趟工廠,所以回家晚了,推送也跟著晚了,昨天推薦的科普課,不知道小朋友們是否試看了?歡迎反饋,贈書抽獎逐個通知中,請大家留意後臺訊息哦。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