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孩子到了3歲-6歲,會有十萬個為什麼,有時候解釋起來特別費事,還有時候真的自己也被問懵了。今天誠意推薦朋友@拿雲公子 幾年心血出品的硬核兒童科學啟蒙課(第一季《這是什麼》共100集,每集5到8分鐘)。相比於讀英文、認字,科學知識看起來似乎沒那麼“有用”,但每每聽到宇宙、時空......這些話題時,我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光彩。那種光彩,是好奇心是對未知世界的熱忱,我想這就是科學啟蒙的價值。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瞭解一下,為啥我想推薦,也敢推薦這個課 。
我第一次見到拿雲媽媽,是在2017年微博母嬰的分享會上,她在上面講,我在下面聽。因為都在上海,小孩年齡差距小,我們在上海也見面聊過好幾次,2018年年底還一起參加過火星演講會。拿雲,是個7歲的男孩,喜歡看科普書上各種雲,她會帶著孩子從上海佘山到浦東,開車90公里,去追一朵雨雲。
因為拿雲對“海洋暗流”好奇,她會帶著拿雲守在冬天的海邊等一整天,為了親眼看到“危險的暗流”。
我當時覺得太不可思議了,沒想到更不可思議的還在後面:
因為拿雲是科學發燒友,她發現很多孩子也熱愛科學,卻缺乏系統接觸科學知識的渠道很多問題家長自己也不太瞭解,無法回答孩子問題,網上的資訊良莠不齊,即便花大量時間找,也很難判斷內容的準確性。有些權威的科學家想為孩子們做科普,但缺少做內容轉化的人,很難將專業精深的知識講得孩子聽得懂。她有長期跟孩子科學互動的經歷,懂得如何用有趣的方式轉化專業的科學內容,於是開始了本土原創的科普啟蒙的創業專案,立志做科學家和孩子之間的那根紐帶。
這個快節奏時代,踏踏實實努力幾年,她做到了,就衝這個,也必須支援,希望通過我們的推薦,讓這個課程在更多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製作團隊在很多旁人不會在意的地方,花了很多心思和力氣。比如,《這是空間站》這一集,關於空間站搭建過程,不過40秒的畫面,但為了精確還原空間站在太空中搭建的順序,團隊和和專家共同探討,查閱了非常多的資料,才敢把這個動畫做出來。比如,《這是三葉蟲》這一集,三葉蟲有14條腿,每條腿都要做動畫,以還原三葉蟲行走的真實的樣子。為了貼近三葉蟲的脫皮過程,製作團隊跟專家一起做了很多細節的考證。
拿雲媽媽的創業團隊,是由科學家+媒體主編+兒童教育和心理工作者+插畫師+動畫師共同組成的團隊。
有些科學家對費用並不在意,但是非常愛惜自己的名聲,之前專注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公眾演講和媒體採訪的邀約一概不接受。當他們被打動,看到科普對於孩子和未來的意義後,便以嚴謹的態度投入到這套課程的製作過程中。“一位80多歲的航天科學家,每次都是自己坐車來公司,一個一個字地看,一個一個片段地稽核,給製作團隊全員做航天科普,只為保證內容的準確性。
還有一位植物科學家,一直在高原做研究工作,白天需要去野外考察,所以溝通時間只能在半夜。連續半個月,每天晚上12點,科學家會準時上線,進行審稿和溝通。”我們在科普方面可能和領先的國家還有不小差距,所以,當看到國內有這樣的團隊,集結優秀的人,如此用心的做原創的優質科普視訊,內心是很感動的,也希望我能盡力幫助她們獲得更多人認可。因為是兒童內容,陪伴和興趣非常重要,所以需要一個人格化的角色去陪伴孩子,同時作為引導者,將人物和情節融合,為此,設定了一個黃帽子圓圓臉的小男孩兒形象。
他叫白澤,名字起源於中國遠古祥瑞神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我們來說,有中國獨特的美感和意義。團隊甚至專門為白澤做了一個人物小傳,為之建構了一個世界觀。現在的孩子,接觸電子螢幕的機會很多,這就要求,內容一定要高質量。《這是什麼》不枯燥,它是一套輕鬆、童趣、直觀的科普類動畫。我們可以通過《這是月球》這一節感受一下內容的講述方式:
從玩具、生活場景、孩子熟悉的物品入手,來引入科學話題。比如,講月球先從一個圓圓的棒棒糖開始,想到圓圓的月亮。
將太陽、地球和月球的關係,比作爸爸、媽媽和孩子各拿著一根棒棒糖,結合動畫視訊,一下子就將公轉、自轉的關係表現得非常生動了。


將峨眉月比作彎彎的C,將弦月比作一張弓,形象又生動。

將月球上大大小小的環形山,比作小朋友在沙池裡砸出來的坑,看起來就很生動。白澤告訴小朋友們,人類已經登上過月球,小朋友們有一天也會登上月球,不要忘記向地球打招呼哦,給孩子埋下了好奇心的種子。
“每一集都由卡通動畫和實景動畫兩部分組成,從兒童身邊熟悉場景開始,由想象力環節慢慢引導到科學辨析環節,每一集結尾都設有魔法時刻,是溫暖的兒童視角或未來科技暢想,引導小朋友感受科學之美”。看完了單節課程,我們來一起看看這100集的課程是如何構架的。 這套兒童“科學+”啟蒙體系,是從孩子的五大需求入手的,包括: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這是什麼》系列兒童科普視訊,有宇宙、動物、植物、安全、心理、生理等常見選題,也有如量子、人工智慧、3D列印等前沿內容。內容是從七大方面闡述:空間、細小物體、身體、工具、安全、求知、榜樣。
“孩子最初的知識養成,不是靠知識堆積,而是靠感知經驗的積累,幼兒時期積累的感知經驗越豐富越真實,就越能精準地把握並概括事物的本質,形成概念,從而具備創造能力,拓展直覺想像力。”隨著孩子長大**,很多孩童時期天然具備的能力,其實反而是遺失的。比如,對細小事物敏感。我們**很少會停下腳步,去觀察路邊的一群小螞蟻,因為我們不感興趣。但是孩子可以一動不動看半天。因為在孩子這個發展階段,就是對細小事物充滿了關注,那麼,跟他們講螞蟻、豆子、蒲公英,就是一個很好的啟蒙入口。
《這是螞蟻》
比如,對很多小朋友,小時候是“天文學家”,對星空有親近感,願意冒險,但是長大了就不是。我們的成長經歷中,不少人在高中階段,看到物理、地理課就覺得枯燥頭疼,進而厭學。如果在孩童時期,有人曾用美妙的故事告訴我們,月球、空間站、海洋的科學知識,也許會一些畏懼心,多一些親近感。比如,求知敏感。許多前沿的科技其實被應用到生活中很久了,但是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那麼就很難將科學的偉大感,對我們生活的巨大改變,這種概念傳授給孩子。比如,榜樣的力量。像牛頓、愛因斯坦、高斯這樣的科學家,這套課程不是簡單地向孩子介紹他們的生平,而是講述了他們發現、研究和思考的過程,給孩子以思維方式的啟蒙。
根據孩子的興趣,給孩子合適的能夠接受的養料,就是給孩子的心裡種下一顆好奇心的種子,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我們看到的目前市面上的課,大多是音訊的,內容一般侷限在單一主題(比如人體、恐龍、天氣、自然)或單個學科(如物理、天文、地理、化學),能做到“通識”非常少。一般在15-30節課之間,極少能夠做到48節,收費在9.9-99或者199不等,還有課程標價299。對於孩童科普而言,有畫面,有動畫展示過程,更能幫孩子直觀的感知和理解,有利於興趣的培養。所以拿雲媽媽的科普製作團隊花了數百倍的精力做成了視訊動畫課。100集視訊,每集5-8分鐘,定價99元。這個定價,價效比很高了,大家不妨多看一些橫向對比下。這套課程有100+的科學家參與了專業稽核工作。她們不想用專家來營銷,所以特地說,不重點強調,大家在每一節後面能看到對應專家的介紹。
講孩子聽得懂,願意聽的內容,用孩子能夠明白的方式講述,讓課程有用、有趣、有想象力,是需要兒童心理學家的參與,也需要優質的動畫技術等人才的。
有時候開啟電視,也會看到一些國產的知識類動畫片,但是說實話,不少的配色和畫風辣眼睛。白澤的色彩搭配、場景畫面都頗有藝術感,隨便截幾幀畫面都是很美的。
白澤科普課程之前已經在微博V+會員裡發售了,口碑很好。市面上知識付費的課程很多,但大家心裡都有桿秤,哪些是拼湊素材圈錢割韭菜的,哪些是用心做的,一比較就能看出來。唯有不忘初心的堅持,才能做好教育這件事。
為什麼科普很重要?
為什麼科普很重要? 不是因為要大家推薦課而強調重要,而是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
教育部2017年頒發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對小學科學的普及做了明確規定。5.具備一定的運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對孩子進行科學啟蒙,是為了讓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而這些“無用”的知識,保護他們小小的好奇和對生活的熱忱,也許有一天會改變他的人生,甚至改變世界。

3-8歲比較合適,可以先看試聽課,看看孩子是否喜歡。
2.課程可否退課?
雖然我們對課程品質很有信心,但還是要提醒一下,因為課程是線上內容,所以購買後無法換和退。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先帶著孩子聽完三集免費試聽課,再做決定,不要心急。
3.課程現在是怎麼更新的?
為了防止盜版以及便於根據讀者反饋改進,這100節課程不是同步放出的,目前只有幾集,後面每週三、五晚上更新一集(介意的話慎拍)。
4.售後有哪些服務?
請新增微訊號:anfengbao002(拿雲公子),會有更新預告,及小朋友提問的專家解答~
5.如何購買?
課程放在小鵝通平臺上,點選下圖圖片,識別二維碼,進行授權後,即可購買。收看也是通過這個二維碼。
大家購買後,請將訂單截圖發到後臺,我們將選取100位朋友,贈送德國科普繪本《什麼是什麼》。
另外,上一次的亞馬遜專場的抽獎結果已經出來了。請大家回覆“亞馬遜”檢視中獎名單。目前小助手都聯絡過,但還有一些朋友沒有接電話和領獎,聯絡不上。請檢視名單後跟我們聯絡。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