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先生說2019-08-17 18:20:56
這篇文章有 5500 字
如果感覺頁面太長
那是因為留言太多
這個時代,記憶力不好,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都市現代病。
比如:
別人吩咐你做個事情,滿口答應,回過頭就忘得一乾二淨;
看到某個概念、知識點,覺得好像在哪兒見過,卻總是想不起來;
手頭一大堆瑣事,總是想著抽空去做,有空了卻又常常拋諸腦後;
剛剛還在心裡嘀咕著,走了幾步,突然就忘了自己想做什麼、想說什麼;
……
每天不感嘆幾句「我又忘了」「我怎麼又忘了」,彷彿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現代人。
很多人會喟嘆「是不是自己老了」「大腦不靈光了」,但其實,這是非常正常的情況。
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並不是為了這個資訊時代而設計的。它在演化的初始,絕對沒有想到,有一天,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需要處理的資訊,會成千上萬倍地增長。
電腦可以簡單地換硬碟、加記憶體,但大腦不行。它只能在原初形態的基礎上,不斷地加以優化和塑造。
所以,並不是你老了,也不是你的記憶力不行了,而是這個時代發展的速度,遠遠遠遠超出了大腦能夠適應的極限。
因此,當我們討論「記憶」時,更有意義的,其實不是指大腦內部的記憶,而是將大腦和周圍的一切 —— 電子文件,碎片資訊,人脈網路,網際網路,等等 —— 所連線起來的、更大規模的「群體記憶系統」。
忘記了一個概念,可以去查;忘記了一段資訊,可以去搜索;忘記了一件事情,可以去問人;忘記了一個檔案,可以去找出來……
我們無需記住所有資訊,因為絕大多數的資訊,都能夠通過周圍的人、事、物,去獲取和觸及。
而大腦在這個「群體記憶系統」之中,扮演的是一個司令官的角色 —— 用來下達指令,彙總資訊,分析對比,作出決策,整理輸出……將這些無意義的資訊,用有意義的方式「組合」起來。
簡而言之:如果把這個「群體記憶系統」看作一個龐大無比的網站,那麼大腦就是這個網站的導航。通過導航,我們就可以順著曲折迂迴的線路,不斷延伸、跳轉,抵達無窮無盡的角落。
我常常說「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要拿來記憶」,指的就是這一點。
2011 年,哥倫比亞大學的 Betsy Sparrow 等人在 Science 上發表了一項重量級的研究。他們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當人們意識到「資訊將被儲存在電腦裡」時,他們對資訊本身的記憶程度就降低了。
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對於「到哪裡去找到這段資訊」的記憶,得到了顯著的加強。
也就是說: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們的記憶模式,將越來越多地從「What」,轉移到「Where」。
因此,這個結論被命名為「谷歌效應」(Google Effect)。指的就是「搜尋」對記憶的影響和替代作用。
這項研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許多人把它拿來作為「網際網路毒害我們的大腦」的證明 —— 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其實是什麼呢?是大腦對自己的一種更新。
為了適應這個資訊時代,大腦需要改造和優化自己。但眾所周知,要求大腦改變其生物形態是不現實的。因此,它嘗試著跟網際網路和「外部世界」結合,走上一條全新的發展分支。
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如同前文所說,大腦作為中樞司令官,指揮這個「群體記憶系統」高效運作。只要它能夠持續、穩定、有效地運轉,就沒有任何問題。
但值得我們警惕的是什麼呢?這個記憶系統的中樞司令官,癱瘓了。
前文所說的一切,前提是「能夠有效運作」,也就是什麼呢?我們必須能夠記住「我想要找什麼,在哪找,怎麼找」,然後才能去執行。
這些需要記住的東西,就稱為記憶的「線索」。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我們連這些「線索」,都記不住了。
我們記不住自己要找什麼,要做什麼,去哪裡找,怎麼找……自然就沒有辦法,良好地指揮和運用這套記憶系統。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最大的癥結其實不在於記憶力,而在於注意力。
我們回顧一下記憶的模型。當你需要記住一樣事物時,大腦需要經歷哪些過程呢?
定向注意 → 加工處理(短時記憶) → 編碼儲存(長時記憶) → 複述呼叫(避免遺忘)。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其實都需要注意力的高度參與。
定向注意: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記憶的事物上,讓注意力聚焦,不被外在訊號干擾。
加工處理:需要把資訊在短時記憶中保持一段時間,讓它們能夠進行整合。
編碼儲存:需要在一段時間裡進行深度加工和複述,將資訊「嵌入」神經網路中。
複述呼叫:需要根據外部的情境,給記憶一個「回想」的操作,把之前寫入的資訊再提取出來。
只有經過完整的四個步驟,一段資訊才能牢固地被我們記住。
但在這個時代,要集中注意力去完成這個過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們受到的干擾,實在太多了。
據美國 Basex 公司的測算:一名普通職員每天在工作中,平均會被打斷 70 次。這至少會造成 2.1 小時被浪費在「切換」的過程中。
這些打斷,可能來自上級,來自同事,來自客戶,來自QQ、微信、郵件、新訊息……我們的時間被無休止地切割、細化,被精確到以「秒」為單位。我們被迫在多個不同的事務之間來回切換,讓我們的注意力「疲於奔命」。
久而久之,我們就會習慣「切換」,難以再把注意力投注在某樣事物之上。
這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我們很難主動呼叫記憶系統去「記住」事物,只能任由它被動地接收資訊,產生作用。
進一步,這些不斷產生的打斷和干擾,又會填滿我們的認知資源,讓大腦超負荷運轉 —— 從而,讓我們產生疲憊感,進一步降低和弱化記憶的動力。
想一想:你是不是每天什麼都沒做,卻總覺得疲勞不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缺少一些不被打擾、能夠專注的時間 —— 亦即我所說的「黃金時間」。
這或許就是讓你變得「健忘」的罪魁禍首。
另一個原因,是外界的資訊,實在太多了。
在這個資訊時代,有一門專門的技術領域,就是教你如何抓住別人的注意力。
不得不說,我們日常所見的媒體自媒體,對這一招實在是爐火純青。
大腦喜歡不同,於是,他們就製作出各種各樣的噱頭,追求「獨家」「爆點」,以「奇」來吸引你的眼球。
大腦喜歡情緒,於是,他們就用民族主義、二元對立、情緒宣洩、站隊對罵等手段,來激發和煽動你的情緒。
大腦喜歡故事,於是,到處充斥著「故事課程」「故事思維」「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用故事影響別人」;
大腦喜歡窺私,於是,大量的花邊訊息、小道訊息甚囂塵上,哪怕只是捕風捉影、毫無根據,也能被人煞有介事地調配出一道大餐;
大腦喜歡囤積,於是,各種碎片知識、「豆知識」蜂擁而至,用好聽的名字來包裝自己,簡化掉背後一切支撐和邏輯,只為灌輸給你「知道」的滿足感。
……
在這些精心設計的外部「餵養」下,我們的大腦很容易產生一種現象 —— 我稱之為「知道的幻覺」。
什麼意思呢?一段資訊,只是進入你的短時記憶,還未被寫入長時記憶,但在大腦看來,它已經被「記住」了 —— 於是,我們開始對它失去興趣,注意力轉移到新的資訊上面。
為什麼會這樣呢?也有兩方面原因。
1)絕大多數資訊會通過精心設計的刺激,來不斷爭奪你的注意力,讓你時時刻刻處於「若即若離」的狀態中,注意力不斷「被迫」在各個資訊之間遊走。
為了接收這些大量的新鮮刺激,大腦必須儘可能縮短在每一個資訊上所耗費的時間。因此,它會欺騙自己「記住了」,把「熟悉」當成內化,來儘量節省時間和認知成本。
2)大多數資訊為了降低你的接收成本,都變得越來越「舒服」。儘量讓你不動腦,「不需要思考」。資訊被打包做成一個個罐頭產品,喂到你嘴邊,打入你的血液裡。
這就導致了,大腦在理解和認知時不需要耗費腦力,也不會遇到任何障礙 —— 這也會給大腦一種「我懂了」的幻覺。
久而久之,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變得渙散,如同長時間不鍛鍊的肌肉一樣,難以集中和聚焦。
這也就導致另一個後果:對於稍微複雜一點的資訊,我們就會開始「排斥」。
不妨問問自己:你已經有多久,沒好好看過、思考過一些複雜的資訊了?
你每天接收的資訊,是否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缺少了大量邏輯和資訊量的閒聊,故事,八卦,短句,圖片,標題?
長此以往,你能記住的,也就是這些不成體系的碎片而已。
所以,我採取的整套記憶策略,就是外化和內化並存。
我有一個習慣:無論任何時候,只要想到任何有用的東西,都立刻記下來。要做的事情,記到待辦清單裡;除此之外的一切聊天記錄、讀書筆記、靈感想法,全部記到電子筆記裡。
然後,再定期安排時間,去整理、優化它們,讓這些筆記「流動」起來。
(詳見:為什麼學了很多知識,仍然沒有什麼用?)
在這個過程中,最核心的做法是什麼?
一元化。
許多人的群體記憶系統之所以失靈,就在於他們沒有好好地優化它的結構 —— 資訊被隨手放在「方便省力」的地方,沒有規則,也不整理,一團亂。
這就導致了:一方面,由於谷歌效應的存在,資訊被從大腦中轉移出去;但另一方面,它又沒有妥善地安置,導致「失去了」跟我們大腦的連結,變成一個個孤立的碎片。
如何改善呢?最關鍵的一步,在於給自己設定一套規則:
無論什麼資訊,我都放在一個地方,用一套規則梳理清楚;需要的時候,我再從這個入口進去,查詢、呼叫,即可。
不要小看「一元化」的作用:如果你有5個入口,那麼,1條資訊就是5種可能性,2條資訊就是5x5=25種可能性 —— 它的複雜度是呈指數增長的。
這相當於在變相增加大腦的負擔。
像我在筆記裡,就做了一頁工作臺,上面記錄了所有專案的索引。對於任何資訊,第一步收集,第二步整理,掛鉤到專案索引裡面。
這樣,無論什麼資訊,我只需開啟這一頁工作臺,就能很輕易地找到。
你可以使用任何工具,只要順手,能夠建立一整套「一元化」資訊儲存的規則,就可以。
這是外化,而內化的部分呢,我會通過這幾種做法,來鍛鍊自己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以記住更多的「線索」。
1. 提高信噪比
信噪比是一個資訊學術語,指的是訊號除以噪音。信噪比越高,意味著無關的噪音越少,那麼,我們記住、回憶起重要資訊的能力,也就越強。
如何提高信噪比?最關鍵就是「減少噪音」。
如前文所述,大多數資訊其實都是噪音,無甚價值,唯一的結果就是汙染你的記憶系統。所以,儘量遮蔽掉它們。
你要做的,是建立一個閥門,一套有效的「資訊篩」:
不可靠信源,不看;
過於碎片化,不看。
不感興趣的主題,不看;
價值不高的內容,不看;
不要小看這些噪音。大腦有一個特點,會把相似的事物放到一起,歸總記憶。所以,如果這些「噪音」跟「訊號」的主題相似,就會嚴重干擾大腦對真正有價值資訊的記憶。
長此以往,你就會容易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可以相信,哪些需要打問號。
2. 鍛鍊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在整個記憶系統中,扮演的是「桌子」的作用 —— 一切資訊,你都需要先擺在桌子上,進行初步加工,隨後才能分門別類地存進「倉庫」裡。
所以,簡單粗暴地講:桌子的大小,就決定了你能夠加工的資訊上限。
儘管我們的短時記憶被限定在 4 個單位,但大腦給我們留出了一個機會:它並沒有限制每一個「單位」的大小。
也就是說,我們要訓練的,是把碎片化的事物,重組、整合成一整個「組塊」的能力。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強迫自己去計算和記憶一些長的、複雜的資訊,比如:
試著去背誦和記憶手機號、車牌號、門店名等;
觀察眼前的畫面,閉上眼睛,在腦子裡勾勒和回憶出來;
時刻做一些心算,比如推算一家門店的客流量、月收入等;
這可以強化自己的「組塊」能力,讓記憶不再成為一種負擔。
3. 回想和輸出
記住一篇文章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是讀完之後,回想它的主要內容,把它用自己的話寫出來,寫完再去查閱和確認。
同樣,記住一些關鍵線索,最重要的,就是多去回憶它、呼叫它 —— 這樣,大腦才會認為「它是重要的」。
平時可以多做做這些練習,從長時記憶裡呼叫儲存的資訊,來增強自己的回憶能力。比如:
每天記錄一次日誌:今天做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想了些什麼?
試著回憶最近看到的東西。比如,最近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它裡面的每個人物叫什麼?
把遇到的新情境、新事物,跟已知的知識聯絡起來,問自己:它會讓我聯想到什麼?
試著讓它成為你的日常習慣,在走路的時候,等待的時候,無聊的時候,都可以做一下。一方面可以消磨時間,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大腦不斷去反芻資訊,提高記憶力。
4. 保持良好的睡眠
這一點可能很容易被人忽略。
實際上,心理學早已發現:睡眠一個極其重要的功能,就是「修剪」我們的記憶:把不重要的神經元連線清除掉,從而強化、凸顯那些更重要的資訊。
所以,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睡一個好覺之後,神清氣爽,昨天遇到的難題也迎刃而解了 —— 這其實,就是因為大腦清除掉了冗餘的神經元連線,讓我們看到了問題的全貌。
你要做的是,保持每天至少 6 小時的睡眠,並且要做到規律和穩定,在固定的時間點入睡和起床。另外,儘量改善環境,包括舒適度、光線、聲音等,避免被打擾。
如果無法保持良好睡眠,可以午睡補覺。研究發現,哪怕 5 分鐘的小睡,也能起到一定「修剪神經元通路」的作用。但最好還是養成良好的作息。
關於睡眠,也可以參看:
關於熬夜和早起,也許你一直都錯了
如何睡一場好覺?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打破迷思,建立對記憶系統的認知:
1)記憶系統可以分為外部和內部,兩者是緊密連線的 —— 內部記憶通過「線索」跟外部系統相結合。
2)我們並不需要「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我們需要的,是一套有效的外化系統,並良好地馴化它、運作它。
3)我們對「線索」的健忘,本質上是注意力的渙散。所以,提高內部記憶力,本質就是保護注意力。
你有什麼強化記憶系統的心得嗎?無論外部還是內部,都歡迎在留言區分享出來。: )
最後,聊幾句。
現在常態是每週一更,週四 21:30 ,力求徹底、透徹地講透一個問題。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有值得分享給大家的東西,會放在週日或週一推送。
比如「閒聊時刻」,以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書單推薦、互動討論。
如果你有什麼想法,歡迎給我留言喔。
點選【閱讀原文】
獲取我分享過的免費資源
也可以讀讀近期這些文章:
所謂的意志力,也許根本就不存在
最近最熱門的文章
你被「意志力」欺騙了多久?
這也許是認知科學最顛覆常識的觀點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當你需要決策時,請參考這份全指南
決策常犯的錯誤,幫你一網打盡
THE END
- 晚 安 -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