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先生說2019-06-29 10:35:14
7000 字獻禮
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
在這篇文章的開始,我想請你回答幾個問題:
1)你選擇大學專業的原因是什麼?
2)畢業後,你挑選第一份工作的理由是什麼?
3)你現在在哪個行業?選擇它的原因是什麼?
4)你現在居住在哪座城市,為什麼?
5)你對自己現在的生活滿意嗎?
有一句話很有意思,叫做:當我們回過頭看,那些影響我們一生的關鍵選擇,往往都是不經意間作出的。
如同這裡的前 4 個問題:你是深思熟慮之後作出選擇,還是基於某些簡單、下意識的原因,乃至一時心血來潮而下的判斷?
如果是前者,那麼,你很優秀,非常難得。如果是後者,也不要緊,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後者,包括我。
但沒有關係。任何一個選擇和決策,都有著時間的侷限性。我們所作出的選擇,也許已經是「當下」所能做到的最佳判斷。
沒有人能完美規劃好自己的一生,所以,我們要追求的,永遠不是「最完美」「不出錯」;而是,在朝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前進時,能夠時刻根據外部世界的資訊和反饋,不斷修正自己。
這就是今天的主題。我想跟你聊聊:當我們面臨一些重大決策時,怎麼做,才可以讓自己儘量不後悔?
如果你也有這些困擾:
工作不順心,我應不應該跳槽?
在家帶了兩年寶寶,不想荒廢時間,應該學些什麼?
在一線城市奮鬥了6年,前景迷茫,我是該繼續堅持下去,還是回到家鄉?
過去十年在傳統企業,感覺沒有前途,想轉型,該從什麼行業入手?
……
那麼,我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給你一些幫助。
絕大多數決策,之所以出現問題,很大程度上都在於 4 個原因。
我將它們統稱為「4F」。
下面詳述。
1. 框架(Frame)
決策的前提是什麼?是這三點:
1)確認自己想實現的目標
2)獲得足夠而可靠的資訊
3)依據目標和資訊確認備選項
這三點加起來,共同構成了決策的「框架」。大多數決策,最關鍵的問題,都出在框架上。
舉個例子。
多年前,我還在廣告公司的時候,帶過一位剛畢業的小朋友。他的表現算是中規中矩,不驚豔,也沒出什麼問題,但總是能感覺到缺乏一種熱情。於是,我和他溝通了一下,想知道他的想法和原因。
結果,他的回答是:
「工作不就是出賣勞動力換取報酬嗎?為什麼要有熱情呢?」
這麼多年了,這個回答仍令我記憶猶新。因為,「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和「工作就是出賣勞動力」是兩回事:前者意味著,我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還可以去尋找其他能夠投入熱情、帶來快樂和成就感的工作。但後者這個認知,就完全否決和抹殺了這種可能性。
這裡面的問題就出在框架上。在他的認知框架裡,「工作」跟熱情、快樂、滿意,本身就是絕緣的 —— 這就導致了,他無論選擇什麼行業,都很難從工作中感受到反饋和快樂。
同樣,許多人的問題,也都出在框架上面。
我經常收到讀者的提問,不少人都是工作了8年、10年,感覺到了天花板,不甘心,想知道該如何轉型。但問及他們對自己的理解和認知,問及他們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回答往往又是迷茫的:不知道。
在這個基礎上,是很難作出有效的判斷和選擇的。勉強作出了,往往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
同樣,如果你身處的圈子太封閉,所有的人都遵循相似的道路和發展方向,你也許根本就不會知道,還可以有什麼其他的路徑。
這些問題,都是因為認知和決策框架太過「狹窄」,侷限了我們的目標、資訊和備選項 —— 有許許多多的可能性,也許根本就不會進入我們的視野。
所以,我一直強調一個觀點: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拓展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理解,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
當你對世界一無所知時,你能夠作出的決策,其實都只是碰運氣而已。
那麼,如何破解這個困境呢?
1)拓展視野
一個最簡單的建議是:走出自己熟悉的模式,多去接觸其他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人,瞭解他們是怎麼工作、怎麼生活的,嘗試去理解這個世界的運轉方式。
去了解:別人是從哪裡獲取資訊的,生活模式是什麼,有哪些東西你可能從未接觸過、可以考慮去接觸和涉足。
這會大大拓展你思考和選擇的可能性。
2)反思自己的決策框架
試著從內心出發,列出所有的限制條件 —— 無論它看上去多麼顯而易見。然後問自己:這些條件真的成立嗎?
比如:我不願意離開大城市,是因為大城市可以給我很多機會
—— 真的嗎?這些機會是我「可用」的嗎?離開了這個城市,我就沒有別的機會了嗎?我所有的能力和經驗,都只能寄託在這些機會上嗎?
再如:我難以割捨這份工作,因為它的收入很高
—— 我目前有多需要這份收入?它是用來滿足我的慾望,我的生存,我的發展,還只是單純滿足「我能掙錢」的心態?
諸如此類。這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但也是讓自己更好地認識自己、直面內心的做法。
3)跳出來
永遠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還有其他選擇嗎?
不要侷限於你所看到的決策框架 —— 那往往是經過別人的篩選、判斷、傳播之後,再呈現給你的。
在這些「被動」的價值輸出之中,學會主動地去掌控資訊。
2. 情緒(Fear)
我們的情緒就像一匹野馬,而理性則是繮繩 —— 可惜的是,許多時候,我們常常會被野馬的狂奔驚嚇到,忘記了手上還握著繮繩。
這裡面,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一是貪婪,二是恐懼。
但其實,它們的本質都是一致的 —— 源於對「損失」的厭惡。
丹尼爾·卡尼曼和塞勒等行為經濟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參與者分成 AB 兩組,給 A 組每人一個杯子,並對他們說:這個杯子歸你了,你可以帶回家,也可以把它賣掉,價格由你決定。
隨後,他們給 B 組每人一筆錢,告訴他們:你可以把這筆錢帶走,也可以用它去買 A 組的杯子。
結果是什麼呢?A組裡面,願意賣出杯子的人,定價的中位數是 5.79 美元;而 B 組裡面,願意購買杯子的人,出價的中位數是 2.25 美元。
同一個杯子,兩組人,給出了相差超過 1 倍的估價。
為什麼呢?原因非常簡單。對 A 組來說,杯子是他們「已經擁有」的物品,故而他們對杯子的價值判斷就會上升。而對 B 組來說,他們擁有的是金錢,所以他們對金錢的價值判斷也會上升。
亦即,兩組都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更值錢。
類似的實驗還有很多,結果都是一致的。
進一步思考,你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一點:
在上面這個實驗中,A 組是先得到杯子,再選擇是否賣出去,所以,他們的初始狀態被設定為「我有一個杯子,是否要把它賣出去」。
而 B 組的初始狀態則被設為「我沒有杯子,願不願意購買它」—— 於是,損失厭惡就起作用了。
也就是說,我們對事物的價值判斷、決策的依據,會受到我們心理上的「初始狀態」影響:
我們認為自己「應該擁有某物」—— 哪怕實際並不擁有,也會非常排斥失去它。
這就是大多數人作出「不理智」決策的根源。
我為了發展,放棄其他機會、家庭,來到了大城市,這裡的機會理應是屬於我的,所以我不願意「失去」它們。
我進了這家公司,勤勤懇懇做了三年,一直得不到升遷,但我已經付出了這麼多,我不願意「失去」可能的升遷機會。
我一直關注某隻股票,沒有買,結果它大漲了,於是我追悔莫及,忙不迭跟進,希望能挽回「失去」的收益 —— 結果就卡在了高點……
丹尼爾·卡尼曼發現:人在面對損失的時候,如果無法避免,會甘願冒比平時更高的風險 —— 當外界的恐懼訊號刺激到我們的杏仁核,我們的理性大腦就會被壓制,杏仁核的訊號會被放大,讓我們進入「戰或逃」的反應之中。
要麼,完全瑟縮在自己的舒適區內,躊躇不前;要麼,熱血上湧,不管不顧成本、收益和可能性,不撞南牆不回頭。
如果無法拉住繮繩,最大的可能,就是衝下懸崖。
如何破解情緒對我們的干預呢?我最常用的方法,是量化 + 雙向對比法。
舉個例子:像「一直得不到升遷,要不要跳槽」的問題,一個有效的思考方式是:
如果我繼續留下,我可能需要多久才能升遷?升遷帶來的收益能否覆蓋成本?我可以做些什麼,來縮短這段時間成本?
如果我選擇離開,我要付出的成本是什麼?可能得到的期望收益是什麼?我能否做些什麼,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三點:
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我「已經付出」的東西不重要,關鍵是要看未來;
儘量客觀考慮可能性:排除情緒的干擾,問自己內心,我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它會實現?
納入機會成本去思考:如果我不這樣做,我還有什麼替代選項?它們帶來的結果也要考慮進來。
當你開始用理性去思考時,哪怕結果未必準確,你也已經成功地找回了對大腦的掌控權。
3. 經驗(Familiar)
想一想,大多數時候,你作出的判斷,是不是基本都基於兩個理由:第一,是別人告訴你的資訊(可能將信將疑);第二,是自己經歷過的、對相似事物的認知、經驗和記憶。
比如:
要不再待一兩年吧,其他部門的人,好像多待了幾年之後,也都升上去了。
這幾家公司用的都是這個方法,我們也投點錢試試看。
這個行業前幾年發展不錯,就是它了!
但大多數時候,經驗也並不是那麼靠譜。
原因很簡單:第一,經驗會使我們放大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忽略事物之間的差異;第二,經驗是過去的、靜態的,而時代不斷在發展,我們對時間的誤判往往會影響結果。
像前面這幾個例子,其實很明顯:其他部門的情況跟你一樣嗎?前幾家公司跟我們公司一樣嗎?前幾年的大環境、大背景跟現在一樣嗎?
我之前涉足的一個行業中,就遇到過一家競爭對手,企圖複製他們在其他行業的創投經驗 —— 燒錢,擴大規模,教育使用者,佔領心智,打響品牌,然後賣出去套現。
結果,由於行業的市場容量小,想象空間有限,資金跟不上,前期的投入收不到回報,後面開的門店一家家關掉。
更重要的,你能保證,你的經驗一定是正確的嗎?
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往往是基於自己已有的知識。這就導致了,我們接收到的資訊,很可能會被我們無意間扭曲、放大和改變,從而,留下了不準確、不客觀的印象。
更進一步,它會造成「證實偏見」(Confirmation bias)和「動機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簡單來說就是:基於我們已有的經驗、認知和知識,我們會有意無意地挑選外界的證據,從而得出有利於我們立場的觀點。
2009 年有過一個實驗:心理學家讓一名廣受歡迎的脫口秀主持人,用諷刺的語氣模仿共和黨,然後採訪觀看節目的觀眾。民主者支持者普遍認為「他在嘲諷共和黨」;而共和黨支持者則認為「媒體被民主黨把持了,他只能以這樣的方式表露立場」。
也就是說:你相信什麼,你看到的很可能就是什麼。
可想而知,當我們把這些經驗,作為作出判斷和決策的基礎時,它是多麼不牢固。
尤其是,當我們把過去的經驗進行「歸因」時,我們就很容易總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套路」和「模式」:我之所以成功了,是因為做了這些事情;我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沒有做這些事情。
而當我們把這些經驗套用到新問題、新情境下面,就很容易犯錯。
那麼,如何破解呢?
1)用事實和資料驅動決策
無論你對一個領域多麼熟悉、多麼有經驗,都請保持空杯心態:做出決策之前,儘可能去搜集最新的事實、證據和資料,用它們來作為依據,而非依賴自己的「言之鑿鑿」。
2)關注「不同的地方」
人們最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給事物貼標籤,放大它們的相似性,忽略它們的差異性,從而在方向上就出現了偏差。
因此,試著克服「貼標籤」這個習慣,讓自己去關注問題與熟悉經驗的不同之處、新異之處,並問自己:
這些不同點重要嗎?
它們可能會引起什麼變化?
我應該如何改變?
它未必能幫助你「做對事情」,但能很好地避免你犯錯。
3)小步快跑
這是我最常用的策略。
面對一個新的情境,我會按照以往的經驗,擬定一個計劃,設定幾個節點,併為每一個節點設定預期的指標。
如果一切按照計劃進行,也完美達到指標,那就繼續進行、觀察下去;如果指標出現波動,那就是出現了異常 —— 發生了跟經驗不符的新問題。於是,按照預案處理。
這個思維方式,值得你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去練習和熟練,非常有用。
4. 決策風格(Focus)
心理學家 Kruglanski 和 Higgins 提出過一個理論,叫做「調控模式理論」(Regulation mode theory)。這個理論認為,我們的決策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定向 - 行動」的過程:
我們首先確認,目前的狀況存在什麼不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然後,再去思考,如何通過行動,來實現這個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人會有兩種傾向。
第一種人會更聚焦於目標。他們會痴迷於去找出「最優解」,追求用最好的方式去做最正確的事情。這樣的人,就稱為「評估者」。
而第二種人會聚焦於行動。對他們來說,陷入一種「不夠滿意」的狀態中是不能接受的,他們會立刻、果斷地採取行動,讓自己到達一個更好的狀態 —— 亦即追求「滿意解」。這樣的人,就稱為「行動者」。
2018 年底的一篇論文指出:評估者在作出決策時,往往會因為過度關注「正確的結果」而耗損大量精力,從而造成耗竭,產生壓力、焦慮和沮喪感 —— 而這些,都是造成決策質量降低的原因。
想一想,你是不是這樣:面對一個兩難抉擇,總是患得患失,不斷在兩者中猶豫、徘徊,一會兒覺得這樣做更好,一會兒又告訴自己,那樣做好像更有用。
但實際上,這個過程本身,會嚴重佔用你的認知資源 —— 它會一直停留在你大腦裡,哪怕在做其他事情時,這部分資源也無法被釋放。
久而久之,它不但會對你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響,也會削弱你對大腦的掌控。
你會在壓力和沮喪感的作用下,降低理性對大腦的掌控力,把選擇權交給情緒和感性。
實際上,論文的作者指出:在大多數時候,「行動者」的表現似乎都更好一些。他們不但作出決策的時間更短,對決策的質量往往也會更滿意。他們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也更容易擺脫不良後果的影響。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評估者」,不妨參考這幾個建議:
1)把「最優解」轉換成「滿意解」
你要接受一個事實:這世界上,大多數時候是沒有最完美的做法的。每種選擇,它要麼犧牲這部分利益,要麼犧牲另一部分利益。
所以,不妨把自己的目標降低,不要去追求「最優解」,而是追求「滿意解」。
記住一點:我們的滿意程度,並不取決於絕對的結果,而是取決於結果與預期之間的差距。
2)確立約束條件
舉個例子:我在選擇投資的行業時,會給自己定下幾個原則:不盲目擴張;不追求短期內的高收益;主要看團隊和產品是否有長期、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這樣一來,我可能得到的不是最優解(短時間內獲益最多),但至少,我可以得到一個滿意解 —— 保證資產的安全和穩健增長,並且對行業起到正面作用。
同樣,你在做決策時,不妨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設定幾條原則,堅決不越雷池一步。
這樣看似縮小了可能性和決策框架,但可以非常有效地幫助你減輕壓力。
3)調整心態
一兩個決策並不會決定我們的一生,在我們的未來,我們永遠有機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請相信這一點。
最後,再提幾點簡單,但是非常有用的建議:
1. 用旁觀者的視角去思考
如果你陷入迷茫、兩難和困惑,不妨試一試轉換視角:假設自己的朋友遇到了相似的困難,而你要去開解他、慰藉他,你會說些什麼?
這可以有效地讓自己的心智跟感受「保持距離」,從而留出喘息和思考的空間。
你會驚訝地發現,許多你原本看不到、想不到的東西,都會清晰地浮現出來。
2. 逆向思考:我願意放棄什麼?
有一句話叫做:決策的本質,不是選擇什麼,而是放棄什麼。
它跟損失厭惡是相似的 —— 很多時候,我們難以做出決策,往往是因為不想捨棄任何東西。
所以,試著突破自己的思維慣性,克服這種執念,問自己:如果一定要捨棄,我願意放棄什麼?
讓自己適應「放棄」,摒除這種發自本能的排斥,去思考「放棄」之後的結果、情形和可能性,慢慢的,你也許會發現,其實,也沒自己想的那麼糟。
3. 分解問題
如何才能從別人那裡,獲取到有效的幫助和指引?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把問題進行分解。
譬如,你跑去問別人:我有兩份 offer,一份是某某網際網路大廠,另一份是創業公司,我選哪一份好?—— 一定是得不到答案的。因為,別人不是你,不清楚你的能力、優劣勢、喜好、目標、職業規劃,怎麼能給你建議呢?
你要做的是,對問題進行分解,把影響你決策的因素拆分出來,然後,再依據這些因素,去獲取相應的資訊。
比如,如果你看重未來的發展,不妨問一問:這兩種公司,一般多久可以實現升遷,接觸到更多的東西,要求分別是什麼?
如果你看重收入,不妨問一問:它們的收入結構是什麼,未來幾年內會有什麼變化,等等。
這會更加有效,也能讓別人有的放矢地幫到你。
4. 行動
決策永遠不是終點。我們的目的,是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
所以,如同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
沒有人能完美規劃好自己的一生。
我們要追求的,永遠不是「最完美」「不出錯」。
而是,在朝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前進時,能夠時刻根據外部世界的資訊和反饋,不斷修正自己。
和你共勉。: )
寫作課長期班,開放報名中
點選【閱讀原文】瞭解詳情
也可以讀讀近期這些文章:
太舒服的事情,是危險的
提高自己的警覺性,更好地面對未來
你對這個世界,究竟瞭解多少?
10道測試題,測試你對世界的認知
一套擺脫疲勞的自救指南
每天都疲憊不堪?這篇文章給你充電
THE END
- 晚 安 -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