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圈2019-05-25 11:03:28
每個人物都具有特別的身體特徵和行為特質。超越這些表面特徵,深藏於人物內心深處的,是可以被最精確地描述為人物核心的東西。這個核心混合了慾望和顧慮,通過它們來影響敘事目標。正是這種“性格熔岩”使得人物充溢著生命力和最重要的可信度。
導演和演員必須創造出人物孤線(character arc)並貫穿於影片始終。一個主要人物必須有轉變的能力,並且的確要在影片進展中經歷真正的轉變。
次要人物必須與主要人物進行互動,對主要人物或則有助或則有害。關鍵是次要人物必須固守為主要人物帶來轉變這目標。這是他們在敘事中的弧線。
下面我們要專門看看這一過程。
▶ 讓我們從轉變的能力開始。大多數影片都會提供一個迫使主要人物去適應的情境。在朗.霍華德的《失蹤》(The Missing,2003)中,當女兒被印第安人綁架時,影片的主要人物,她的母親,會怎麼做?
第二個例子是《蜘蛛俠2》( Spiderman2,2004) 。蜘蛛俠整天忙於濟世安民的大業,以至於愛人離他而去,另尋佳偶。蜘蛛俠將怎麼做?
觀眾相信,《失蹤》中的母親和《蜘蛛俠2》中的蜘蛛俠必將有所改變。兩個人物身上均擁有一些沛然莫御的精神力量,使我們相信他們不會聽天由命。
▶ 下一個問題是人物如何轉變?或者,換言之,是什麼推動人物沿著人物弧線行進?從敘事的角度來看,下述兩個故事元素中的任意一個都會推動主要人物做出改變。
第一個元素是關係。想想朱麗葉特·劉易斯( Juiete Lewis)飾演的人物,在萊塞·霍爾斯道姆(Lasse Hallstrom)的《不一樣的天空》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1993 )中,她充當了約翰·尼德普( Johnny Depp)飾演的人物的催化劑。
第二個元素是情節。情節為主要人物的目標施加了壓力。想一想在西德尼·波拉克的《窈窕淑男》中邁克爾(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飾)做的決定,他打算喬裝改扮,假冒女演員。
原本失意潦倒的邁克爾,一躍而為肥皂劇中的明星,但是,伴隨著職業生涯的突飛猛進,男扮女裝也改變了他口是心非、控制慾強的男性傾向。誠如他在影片結尾所言,做女人是他一生中最善良的時刻。
主要人物總是要轉變的,其人物弧線構成了影片的情感主線。次要人物也會轉變,但是他們的轉變服務於主要人物。不妨想想伊利亞·卡讚的《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1954)在影片中,查理(羅德·斯泰格爾[Rod Steiger]飾)在車上對弟弟吐露了肺腑之言。
整個敘事過程中,為了讓自己暴慮成性的老闆滿意,查理一直在擺佈弟弟特瑞(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飾)。
時至今日,在最後一次試圖操縱特瑞時,查理才意識到自己對弟弟的傷害有多深。他下定決心,反抗老闆下達的謀殺特瑞的凶殘指令,讓弟弟活下去。即便查理本人要為此送命也在所不惜。
這種犧牲精神是查理的轉變,是他唯一一次流露手足之情。因為查理赴死會促使特瑞挺身而出,指證暴徒,查理的這一舉動(和關係)也會轉變特瑞,以及特瑞的另一重要關係,即與艾迪(伊娃·瑪麗·森特[Eav Marie Saint]飾)的關係。次要人物的人物弧線必須服務於主要人物。
要想構建自己的表演,演員必須對形**物弧線的情感歷程胸有成竹。導演也需要了解人物弧線,因為對他們來說人物弧線就是表演的路線圖。
相關推薦
▼
● 理論結合個案,提煉導演們的主要特點的同時,不簡化其呈現方法
● 視角獨特,從文字闡釋、攝影機運用和表演三方面入手,探究導演發揮作用的機制
● 一本實用工具書、導演電影手冊,既有商業片領域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比利·懷爾德,又有藝術片領域的庫布裡克、特呂弗、波蘭斯基等,以及三位個性鮮明的女性導演。所述範例是理解諸位大師的絕佳片單
無需去北電,你也能學做導演: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