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面目模糊的人

2019-05-04 20:34:42


大家晚上好。本文為兆民老師在銀川給我站臺時的演講。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今天在西安,遇到你們,很高興。


最近每天都很累,但還好沒有停歇,見到你們真的很高興。


請記住,永遠不要停下前進的腳步,希望下一次見面,我們都能變得更好。


下週我們東北見。




文 | 兆民

大家好,我是兆民,全名是尚兆民,尚,就是李尚龍的尚。我和尚龍一起出現在一些場合,會有人把我倆的名字喊錯,比如:兆龍老師,尚民老師,搞得我倆哭笑不得。


還有一次,一位男讀者一臉嚴肅地問我:你和尚龍究竟誰姓尚?我一臉嚴肅地回答:“這還用問,當然是尚龍姓尚,我姓兆啦。”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裝傻的人永遠教不會。裝睡也好裝傻也罷,是一種刻意為之的姿態,我們把它稱之為“人設”,它是一種為了生存、為了引起關注而故意營造出來的刻板印象。你看,那個問“你倆究竟誰姓尚”的朋友就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還有一類人特別喜歡在“人設”上下功夫,那就是流量明星。他們精心策劃每一場公共事件,謹慎挑選每一場商業活動,反覆推敲每一句採訪發言,從食衣住行到緋聞話題,他們的每個動作、每個細節、每個瞬間都要以服務自己的人設為目的。因為他們很清楚,成功人設的背後就是源源不斷的巨大的商業利益,只要人設不崩,那些粉絲特別是腦殘粉就會持續地為自己買單,他們也才有紅下去的希望。因為人設是流量明星的生命線。總得來說,人設的產生無非為了滿足人的兩種利益訴求:商業價值和存在價值。


始終活在人設裡是一種痛苦,而始終沒有人設也是一種悲哀。對每一個想要打拼出一番成就,實現個人價值,並不斷提高社會地位的人們來說,假如沒有一個明確的人設,前進路上會困難重重。怎麼把握人和人設的良性關係?我的建議是,要刻意打造出與自身才幹相匹配的“人設”,同時也要留給自己一個自在騰挪的空間,忘記人設、信馬游繮。至於為什麼,讓我們先從一首歌說起。陳奕迅2003年唱過一首歌叫《像一句廣告》,歌詞是這樣的:


你必須活得像一句廣告,誰會有時間聽你嘮叨,把你複雜的個性全刪掉,每張相片只看到你的微笑;你只能活得像一句廣告,才能打敗寂寞的困擾,才能被人看到,這無關身高,你才變得重要,不變成氣泡,像一句口號,簡單就明瞭。


這首歌本來是對廣告時代的諷刺,但是今天聽起來很有幾分道理,對不對?不管喜不喜歡,我們都處在一個資訊大轟炸的時代,特別是對90後、00後來說,他們的成長始終伴隨著網際網路、智慧手機、遊戲、直播,他們是被資訊改造的一代,是標籤化的一代。資訊時代,效率第一。除了你親爹親媽,其他人不會有耐心、也不會有足夠時間去了解你性格的各個方面,所以,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或者說那個砍掉所有“枝葉”後的主幹形象才更有利於你和他人建立連線。而任何含混不清、複雜多變、邊界不明、不上不下、不黑不白的東西都不利於給人留下深刻和明確的印象,也就傳播不出去,傳播不出去就意味著你無法與外界連線,無法連線就意味著你會陷入孤立,在資訊社會,連線意味著機會,更多的連線就意味著更多的成功。


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乞丐一樣的人,若放在平時生活中,恐怕我們會有意躲開,或至少不聞不問。可是當經過網路傳播和發酵後,人們竟然不遠千里組團前來觀摩和拍照,讓乞丐一樣的沈大師瞬間紅遍全網。我們心裡很清楚,沈大師的走紅並不是因為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比他淵博和有趣的人多如牛毛——而是他的主人設足夠明確和簡單:口才極佳的流浪漢。再加上他的人設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內心投射,所以一經傳播馬上就火了。這個內心投射就是: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這既是對長期以來不良社會風氣的嘲諷,又讓底層人找到了狂歡的爆發口。講到這位沈大師,我的用意不是希望各位去模仿他,而是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到資訊傳播的特點和規律。我越來越意識到,只有明確以及個性鮮明的人設標籤才可以讓我們更高效地達到事業和人際關係的目標。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打造一個明確又個性的人設標籤呢?我的方法是,從自我介紹開始。我們中國人非常不愛、也不擅長做自我介紹,羞於展示自己。我必須跟各位講,自我介紹是天底下效果最好的免費廣告,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我曾介紹過一種自我介紹方法,很簡單,三段式結構:我在做什麼,我做過什麼,我擅長做什麼。


“我在做什麼”,指的是現在的職業情況。比如:我在學校當英語老師;我在寫一部小說。


“我做過什麼”,指的是你曾經的工作成績,取得的成就,或者被某些人認可的成果和榮譽。比如:我是公司的優秀骨幹;我曾是銀川地區的銷售冠軍;我是35個孩子的班主任,他們都很喜歡我;我寫過兩本暢銷書,曾經是新聞節目主持人。


“我擅長做什麼”實際上是把前面兩點講到的內容進行“提純”,提煉出你的個性化特質,也就是你的核心優勢。比如:我很擅長和學生打交道;我有很強的銷售能力;我特別擅長寫懸疑類小說;我特別會做家務;我的統籌能力很強等等。


當我們開始用心思考這三個問題時,就是在做一件很酷的事,我把它稱之為自我發現之旅。發現什麼呢?實際上就是發現你的才幹,或者稱之為優勢。才幹是一種偏好,而且每個人身上都不止一種才幹。你有什麼樣的才幹就有什麼樣的人設。按照“蓋洛普優勢”的總結,人有34種才幹,分成4個領域:


執行力領域:成就、統籌、信仰、公平、審慎、紀律、專注、責任、排難;

關係建立領域:適應、關聯、伯樂、體諒、和諧、包容、個別、積極、交往;

影響力領域:行動、統率、溝通、競爭、完美、自信、追求、取悅;

戰略思維領域:分析、回顧、前瞻、理念、蒐集、思維、學習、戰略;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根據蓋洛普優勢識別器自測一下,這裡就不展開說了。當你明確了自己的優勢才幹以後,可以把它和你曾經取得的成績,或者做得很順手的事情聯絡起來看看,就會明白是哪些才幹成就了自己。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價值感和存在感,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只有把自己真正具備的才幹持續發揮出來,才更容易走向成功。



我遇到過一類朋友,他們經常說自己沒有任何才幹,覺得好像幹什麼都差不多,工作了許多年也沒取得過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成績,那是不是就建立不起人設了?我通常都會跟他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上世紀60年代,哈佛大學一位專家對一所小學進行了一項測試,叫“未來發展潛力測驗”,最後他們得出了一份“最具發展前途的學生”名單,並把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其實,這位專家撒了一個謊,名單上的學生並不是經過測試篩選出來的,而是隨便挑選出來的,但是奇蹟出現了,8個月後,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每個人的成績有了比較大的進步,且表現得性格活潑、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它是說,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才幹,最主要的原因是你還沒遇到那個欣賞你的人,其實沒關係,在遇到那個人之前你完全可以自己欣賞自己,花些時間,把那些比較擅長但不太起眼的特質耐心培養起來。這就和把一塊原石打磨成玉的過程是一樣的,要知道,我們每個人一開始都是一塊不起眼的原石。


發掘才幹,聚焦優勢,並不斷運用優勢創造價值,要不了多久你的人設就會形成,人設形成以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尋求與你合作,解決更多問題,那麼你的優勢才幹就會得到進一步強化,並升級成更厲害的技能,假以時日,你就會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有生之年說不定還會被稱為“大師”。


接下來說說我今天想談論的第二件事:給自己留一個自在騰挪的空間,忘記人設、信馬游繮。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專職寫書之前是新聞節目主持人和記者,這個職業身份我背了十幾年。在這十幾年裡我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除了會播新聞和採訪,還會幹什麼?這個問題讓我成功得上了抑鬱症,因為我發現自己啥也不會幹。我又問自己:既然啥也不會,那我就乖乖地呆在原地,做好本職工作直到退休可以嗎?我的回答使病情更加嚴重了,因為我說,那還不如讓我去死。一個想要掙脫現實環境卻能力平平的人,註定是要得抑鬱症的;一個永遠也不願放下既有人設,卻常常幻想追求更大成功的人,是註定要陷入絕望的。想來想去,那個時候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放下主持人的人設,信馬由繮,想幹啥就乾點啥。


在後來的四五年時間裡,我開過威士忌酒吧,做過諮詢師、培訓師、在影視公司做商務總監,做過藝人經紀,還運營過一個關於手藝人的公眾號,再後來做了一家內容創業公司的合夥人和副總裁……聽著特別不著調是吧,但是最近我聽說羅永浩不做手機轉而去做電子煙了,我才覺得自己是個特別著調的人。我是想說,所有這些折騰一方面讓我看到了更豐富的社會,積累了與各種人打交道的經驗,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它讓我逐漸看清了自己的邊界和才幹,讓我不再是個面目模糊的人。


當人不再面目模糊,便擁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會直接激發出創造力。多年積累下來的人際交往經驗加上寫作的能力,幫助我完成了兩本書。當把它們寫完我才意識到,原來我是那麼喜歡在一件事上深度思考,原來我那麼喜歡文字表達(儘管我曾是主持人),原來我那麼熱愛讀書,那麼熱愛田野調查,原來我的性格那麼適合長期伏案工作,原來我那麼喜歡簡單自在的慢生活,原來我那麼熱愛新疆和雲南,原來所有的所有都讓我接受了,此生我必須也只能做個講故事的人這一宿命。這就像布蘭在《權力的遊戲》第八季裡對席恩說的那句話一樣:是你所做的一切把你帶到了這裡。


所以我想跟各位說,當你覺得前路不明,馬上要向生活妥協的時候,要麼主動發掘才幹打造人設,要麼不妨放下人設,信馬由繮,總之不要做個面目模糊的人。或許你要為此經歷很長一段難走的路,但也請你相信,創造力和必勝的決心一定會帶你去往你該去的地方,那個地方有花開、有鳥叫、有你愛的人。


《復仇者聯盟4》正在熱映,我特別喜歡的一幕是雷神回到過去遇到了自己的母親,那麼最後讓我用雷神母親的這段話來結束今天的演講。她對雷神說:“失敗只說明瞭一點,你和別人是一樣的。每個人在找尋自我的過程中都會經歷失敗,但英雄是在失敗之後依然能夠成就自我。”



——END——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