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有毒2019-05-25 12:07:54
特雷莎梅是繼撒切爾夫人之後的第二個女首相,素來以果敢堅強著稱。常言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那巾幗有淚何須輕彈呢?
三年前,英國一個50多歲的男人卡梅倫政治豪賭輸慘之後將爛攤子甩給了一個60多歲的女人特雷莎梅。她明知這是一條不歸路,但近三年來她矢志不渝事宿夜在公,與歐盟其它27國一對一的艱苦談判,終於拿出了軟脫歐的初步方案,可是被議會三次否決。“脫歐”已經徹底變了味,已不是為脫歐而脫歐,已經變成了政黨惡鬥的工具,已經變成了個人私慾膨脹的發酵機。所以特雷莎梅感到無限悲傷,她的落淚,就像當年泰國的英拉總理被迫下臺一樣——無助與絕望交織,悲憤與失望疊加,政治的無情與殘酷再一次在號稱民主較完善的英國上演,多麼的虛假與偽善啊!
首先,特雷莎梅為保守黨的內耗爭鬥同室操戈而落淚。
特雷莎梅上任近三年來就為做一件事,或者說她的首相就是脫歐而來的。反對黨的工黨為難她和她的政府情有可原,因為作為在野反對黨就是專門挑剔執政黨的刺兒的;但問題恰恰就出在執政的保守黨內部,利用脫歐矛盾使絆,利用地方選舉上的失利大做文章,甚至人身攻擊,欺人太甚了!黨內同室操戈,釜底抽薪,讓特雷莎莫里外不是人。
她還沒宣佈辭職之前,保守黨內已經有20多人在爭奪相位!前外相約翰遜竟以辭職相威脅,這個號稱小特朗普的瘋人,竟然排在了接任相位的第一人選,真是蒼天無眼!這是一種怎樣的鬧劇啊!每想到此,特雷莎梅能不傷心的落淚嗎?
其次,特雷莎梅為這些無良的政治精英們愚弄民眾而落淚。
對英國而言,到底是脫歐好還是不脫歐好?到底是軟脫歐好還是硬脫歐好?其實很複雜誰也說不清楚。只是那些所謂的精英們利用他們控制的輿論工具懷揣某種不良用意,煽動社會。卡梅倫在無奈之下將矛盾轉嫁推給了民眾。既然民眾通過公投決定脫歐,那不管是好是壞都得有人來做,都得有人來黑鍋——這個背鍋俠歷史地落在了特蕾莎梅身上。近三年來她兢兢業業為脫歐事業嘔心瀝血。然議會裡的這些傳統政客們為了一黨之私一己之私,罔顧社情民意,罔顧國家利益,三次否決脫歐方案,讓英國處於政治動亂的邊緣,用心何其毒也。每想到此,特雷莎梅能不傷心的落淚嗎?
最後,特雷莎梅為可憐悽涼的自己而落淚。
在近三年來,特雷莎梅一絲不苟奔波在脫歐的路上,流了多少汗,跑了多少路,頭髮白了幾根,皺紋多了幾條,連她自己也弄不清楚。特雷莎梅究竟幹了些什麼呢?現在黨內黨外都攻擊她排斥她,社會民眾非議她,她究竟做錯了什麼呢?難道她三年一事無成嗎?做的是無用功嗎?誰能理解她內心的煎熬呢?她為什麼在首相位上混的如此狼狽?她果敢堅定的風格哪裡去了?她為什麼就不能解散議會重新選舉呢?她為何就不能硬脫歐呢?搞了幾乎一輩子的政治,最終落了個如此悲慘的下場。每想到此,特雷莎梅能不落下傷心的眼淚嗎?
特雷沙.梅在辭職時流淚,既是為了大英也是為了自己,主要的是辛苦了幾年,沒有將脫歐的事辦好而心有不甘。 英國人的脫歐是前首相卡梅倫不負責任作出來的,2013年英國保守黨民調選情不利,卡梅倫看到部分民眾要求退出歐盟。為了討好迎合這部分選民,卡梅倫提出可以進行脫歐全面公投,使得保守黨在2015年5月的大選中獲得勝利,卡梅倫繼續擔任首相。
但為了遵守諾言,卡梅倫被迫輕率作出在2016年6月進行全國公投,來決定是否脫歐。因為是卡梅倫政府的正式操作,有很強烈的暗示和引導作用。大多數英國人不明就裡脫歐是怎麼回事,糊里糊塗的投了贊成票,竟然以微弱多數就通過脫歐方案。英國民眾等到投票通過了脫歐決議之後,才感到大事不好感到脫歐並不覺得是好事,並且十分反悔。
2016年7月9日,英國有超過412萬人的聯合請願,希望重新舉行第二次脫歐公投。否決脫歐公投,仍然留在歐盟之內。但是卡梅倫已經沒有退路,不可能在公投之後再安排第二次脫歐公投,由於卡梅倫的投機取巧弄假成真。 其實卡梅倫本並不主張脫歐,認為脫歐公投肯定不會被通過。只不過是想利用部分有脫歐想法的民眾,為保守黨獲得更多的選票而已。發生這樣的情況,卡梅倫幹不下去了,只能正式辭職走人卸任英國首相職務。
在英國通過脫歐公投之後一個月,英國民調顯示50%以上的民眾並不想脫歐,仍然願意留在歐盟在內,但是這一切都來不及了木已成舟。2016年7月卡梅倫下臺之後,英國保守黨推出當時內政部長特雷沙.梅擔任首相。實際上特雷沙.梅是接到了一個燙手山芋,而且是註定不能完成的任務。從2016年7月至今,特雷沙.梅既要完成脫歐任務,又要維持英國的原來在歐盟的部分權益不受到損害。
因為脫歐事大從民眾到國會,使得英國政壇為了脫歐問題吵成一鍋粥。特雷沙.梅不要說集合議會的大多數意見,就是在保守黨內也沒有辦法統一,3年來有30多個部長辭職離去。就目前為止,英國國內並沒有就脫歐達成共識,有56%的民眾認為一旦脫歐,比想象的要糟糕。在這三年過程中,特雷沙.梅也算是竭盡全力,千方百計的維護英國的最大利益。
特雷沙.梅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政治人物,希望自己在擔任首相的過程中,對於英國社會有所貢獻,有成績有建樹。以現在的情況來看,特雷沙.梅既沒有解決脫歐問題,也沒有實現自己對英國社會改造的理想。在特雷沙.梅的就職演講中,我們可以看到特雷沙.梅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將英國打造一個世界全新正面形象。現在的情況對於特雷沙梅來說,簡直就是出師未捷而心有不甘。
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主要的是要看在政壇上留下了哪些政治遺產。而特雷沙梅在這3年時間裡,雖然殫精竭慮工作繁忙辛苦,可是沒有取得什麼成績。這應該是,特雷沙梅最為感到難過的地方,那麼多的付出還不被人所理解。為了能夠順利的脫歐,特雷沙梅與歐盟的28個成員國,一個一個的進行談判,最後才達成協議。根據特雷沙梅的看法,目前的英國脫歐協議雖然有所讓步,但已經是為英國爭取了最大的利益,避免了“硬脫歐”。
所以特雷沙梅引用了一句名言,稱妥協並不是見不得人的事,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整個英國政壇上政客,都在為自己個人的利益吵吵嚷嚷,沒有人去理解特雷沙.梅的一片苦心。梅姨在宣佈辭職時候落淚,是為了大英也是為了自己。在這麼大的付出之後沒人理解,前功盡棄沒有完成脫歐大事,最後梅姨還是被逼慘淡辭職,怎麼能不傷心呢?
梅姨無奈辭職落淚一半是為國家脫歐,一半是為自己無功嘆息。
脫歐協議不獲通過深深刺傷了梅姨的心。平心而論,梅姨是為國家盡力而為。
為什麼脫歐協議不能通過?這和英國的國家組成有緊密關係。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以及北愛爾蘭四部分,政治經濟的中心是英格蘭。英格蘭為蘇格蘭和威爾士以及北愛不斷的在付出政策上,經濟上努力。但在脫歐問題上,恰恰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並不關切。這是因為英國在歐盟內的勞工,難民,福利幾乎都是英格蘭承擔。在英格蘭,遍地的東歐勞工佔據了中低下工作崗位。這些勞工在享受英國的福利。就是接受難民也得由英格蘭承擔。難民也要生活在經濟發達地區,有錢可賺啊。
和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樣,英國對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都有照顧政策。拿威爾士大學生來說,英國的大學學費由3000英鎊上調到9000英鎊,威爾士學生仍舊是3000英鎊。
歐盟學生進入英國大學享受英國學生待遇,可以申請貸款。可是畢業後一走了之,貸款如何歸還呢?
這次梅姨的脫歐協議突出對北愛的特殊待遇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的承諾。屢屢遭矬也是不奇怪的。
英國是個民主政治先驅,選票的作用至高無上。梅姨挫敗實屬正常。不過按梅姨的能力,創下最短首相記錄的315天,令人唏噓。
許多人在預測英國第二次脫歐公投。這個回爐的辦法問題很多,按民主的選票決定,但也並不是反覆無常。改變脫歐的決定並不現實。今後英國和歐盟的焦點仍然是都可接受的脫歐協議。
據觀察,英國脫歐沒有更多的戰略考量,也沒有陰謀可尋。只不過是英國國家利益的選民民主體現。可以相提並論的是蘇格蘭公投。卡梅倫腦子一熱竟然同意蘇格蘭公投。這讓戰略家摸不著頭腦。
既為自己,也為大英帝國。
為自己是因為執政以來的千難萬阻。可以說,特蕾莎梅是英國曆史上最難的首相,沒有之一。丘吉爾當政時期,大英帝國雖然面臨的是納粹德國入侵,但是希特勒的軍隊沒有對英國本土造成實質性威脅,大英帝國只要橫下一條心堅決抵抗即可。
撒切爾夫人的改革措施雖然受到很大的阻力,但是由於英阿馬島之戰的軍功在手,使撒切爾夫人又折兵足夠的威望施展強硬手段,迫使反對者偃旗息鼓,推動英國的轉型。反觀特蕾莎梅,作為一個和平時代接任的首相,缺乏足夠的政治威望。
而且特蕾莎梅面臨的局面有什麼遠比丘吉爾惡劣。二戰時期的英國,是團結的,也是知道該怎麼做的。特蕾莎梅面臨的英國,由於脫歐的問題引發的巨大爭議,在軟脫歐、硬脫歐、不脫歐之間搖擺不定,拿不出一個可行的方案,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否決特蕾莎梅的脫歐協議。
為了推動脫歐程序,特蕾莎梅甚至將二次公投寫入協議中,為英國設定了脫歐與不脫歐兩條路線,但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強烈反對,特蕾莎梅堅定的政治盟友都辭職了事。所以從外界的角度,英國是脫歐或者不脫歐都不願意,這是典型的精神分裂,內部各派勢力矛盾難以妥協,導致英國什麼協議都達不成。
作為英國精神分裂的中心,特蕾莎梅可以說是承受各派的壓力,無論是脫歐派還是不脫歐派,對於協議的不滿,都最終發洩在特蕾莎梅身上。但是,脫歐的局面是卡梅倫和英國人的政治投機造成的,特蕾莎梅的上任,無論談出什麼脫歐協議,註定是飽受爭議的。故特蕾莎梅就是一背鍋的,背的是卡梅倫和英國人的大鍋。
但是英國人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對於真正的始作俑者避而不談,卻將所有的責難發洩在特蕾莎梅身上。這是打了敗仗,將所有怨氣發洩在談判官上,殊不知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怎麼可能得到?特蕾莎梅的眼淚,是這兩年所遭遇的委屈的寫照。
另外,特蕾莎梅的眼淚也是為大英帝國。脫歐對於英國而言,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這也是卡梅倫玩脫之後,立馬辭職的主要原因。在內政上,脫歐程序使蘇格蘭、北愛爾蘭獨立勢力再度發酵,使英國有分裂的風險。
外交方面,在歐洲一體化程序在逐步推進之時,英國的舉動無疑是分裂了歐盟。而且是拋棄近鄰,擁抱隔著一個大西洋的美國,如此操作如同烏克蘭強硬脫離近鄰俄羅斯。在歐盟之間的合作修補加深下,勢必會和美國形成一定的衝突,未來英國將怎樣處理近鄰以及遠親之間的關係?
所以,英國即使成功脫歐,也會帶來巨大的風險。選擇二次公投,雖然可以解一時之急,但是如果公投可以推倒公投的決定,那麼公投的價值大打折扣,無疑是對整個西方的政治體系的一次嘲弄,對於政治生態的打擊是難以想象的。所以,特蕾莎梅的眼淚,也是為了大英帝國的命運。
其實,在脫歐公投後,英國首相就是非常有難度的崗位,從明哲保身的角度,接任卡梅倫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是從國家的角度,脫歐的黑鍋,必須得有人來背,故特蕾莎梅是不顧個人利益得失,為大英帝國做出貢獻。特蕾莎梅上任時,應該念過苟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這句詩。只是特蕾莎梅是低估了脫歐的難度。
2016年7月13日特蕾莎·梅當選英國首相,自此梅開始了一場長達三年的拉鋸戰。可惜的是作為英國曆史上的第二位女首相特蕾莎·梅並未繼承她的前輩——撒切尓夫人的“鐵娘子”作風。無論她流下的眼淚是為了什麼,但是她的政敵看到的是她的脆弱,她的民眾看到的是她的失敗。
政治從來都是殘酷的。既然失敗無法避免,就應該看清這一場宛如鬧劇般的脫歐是怎樣走向失敗的,原諒我這麼早就給這次的脫歐下了失敗這麼一個結論。但是從現有的跡象來看這場脫歐如果再僵持下去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失敗,這裡指的不是最後英國無法脫歐,而是在脫歐之後英國無法從中獲得任何的利好,至少短時間內無法獲得。
整個脫歐的程序從一開始就是草率的。當英國開啟脫歐公投之時,整個公投就面臨了兩個問題。
一是卡梅倫政府的過度自信(這裡絕對是整個政府內部或者智囊團的失誤,頂層的政治決策在民主政治的體系內少有個人行為)。他們錯誤的估計了當時民眾對於歐盟的親和度、國內民粹主義的影響力以及民眾的政治素養以至於他們從脫歐公投開始就沒有對可能出現的狀況預備相應的措施,最終落得了一個英國脫歐,首相辭職的下場。
二是英國民眾的“任性”。與其說這是一種任性的投票行為,不如說這是一場缺乏素質的愚蠢的投票行為。西方的民主政治理論其核心內容是自由、平等。但是民主無可避免的要面臨效率,民眾素質等問題。如果在頂層決策沒有失誤的情況下民眾素質其實並不是一個突出的問題。但是在頂層決策失誤的情況下民眾是否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就非常重要了。民眾只看到英國經濟不景氣,大量移民湧入爭奪工作機會等問題卻從未思考過歐盟帶來過什麼好處。就這樣英國大部分民眾做出了最草率的決定——脫歐。即使一個政治學相關專業的學者也不可能在沒有準備和調研的情況下說出,英國離開歐盟的體系究竟要退出多少對英國有利好的協議。民主的弊端就在於當一兩個人錯的時候可以被糾正,但當絕大部分人錯了的時候就會出現民主的暴政,在這裡我們可以稱其為民主的愚蠢。
在接棒卡梅倫之後,特蕾莎·梅面臨的是一個分裂的英國。
英國脫歐至今懸而未決,英國下院在脫歐問題上也有巨大的分歧。英國下院一開始就否決了無協議脫歐方案,然後又反覆的否決協議脫歐方案,他們認為方案始終在小改沒有能達到他們心中的預期。最後忍無可忍的特蕾莎提出推翻脫歐公投的結果不脫歐的方案然而這個方案依舊被下院否決。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有著輝煌燦爛的的歷史這可謂是英國人的驕傲,如今的英國也是國際上的大國一定不能在政治上出現宛如鬧劇般的出爾反爾。再加上歐洲方面上至高階政客下至平民百姓都有或明或暗的嘲諷英國脫歐,如果最後決定不脫歐那英國就是樁百年難遇的笑話。同時歐盟方面也在不斷催促英國拿出一個最終的脫歐方案出來,不脫歐是難以行得通的。
如果脫歐英國又不得不正視它國內的分裂現狀。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然而作為英國的一部分北愛爾蘭一直存在著強烈的獨立情緒議,並且在這次脫歐的議程中北愛爾蘭明確表示要就在歐盟的體制內,所以協議脫歐的很大一部分阻力來自於北愛爾蘭。自大英帝國的時代以來英國就在不斷地流失領土,有的是事實上的流失,有的是雖然名義上屬於英聯邦但是英國也不對其具有主權。如果北愛爾蘭成功的留在了歐盟的體制內,而英國脫歐了那麼無疑會進一步促進北愛爾蘭的獨立情緒。再失去一塊領土,不僅僅是英國現在的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無法承受失去領土的痛。
而在特蕾莎所屬的保守黨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保守黨內對於硬脫歐、軟脫歐存在明顯分歧,首相梅希望軟脫歐,但外交大臣鮑瑞斯·約翰遜堅持硬脫歐。保守黨內的分歧由來已久,早在17年上半年就走傳聞保守黨黨內分歧有人與特蕾莎唱反調。在脫歐協議的談判過程中,特蕾莎就多次召開黨內的會議,希望在黨內先達成一致,可惜並沒有特別好的效果。如果說面對來自外部的壓力只是淬鍊特蕾莎的過程的話,那麼來自黨內的壓力就使得特蕾莎難以應對了。
加之英國民眾對下院在脫歐談判之中反反覆覆始終拿不出一個確切的方案的失望的情緒不斷累積,民眾反對特蕾莎的呼聲也越來越大。特蕾莎選擇了辭職,雖然她的執政期還很長但是她也許已經經受不起這些壓力了。特蕾莎的眼淚不僅帶著她作為女性的感性的那一部分的痛苦,還帶著作為一個政客最深的無奈。
由於英國脫歐程序遲遲不能達成,導致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議會上遭到不信任投票,被逼要求下臺,最終無奈的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5月24日宣佈,將於6月7日正式辭去英國首相的職務。
在此次演講的整個過程中,特蕾莎梅神情疲憊,甚至還在演講過程中數度落淚,這不僅僅是她對此自己的首相生涯中的無所作為而遺憾,也更是在為帝國的前途擔憂。
從二戰結束之後,世界上的整體格局就開始發生了重大轉折,其中最主要的變化就是美國正在逐漸取代歐洲,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和領導者,這一變化迫使歐洲各國不得不選擇聯合起來推動歐盟一體化,以一個團結的姿態去應對這一趨勢上的變化。
而在這個過程中,英國人由於歷史原因,在其中扮演了“騎牆者”的角色,一方面既想享受歐盟一體化程序給英國帶來的市場和關稅上的便利,另一方面則由於美英兩國的歷史淵源,遲遲不肯在政治上與美國割裂,堅定的加入歐洲陣營。
結果導致英國遲遲不能被歐洲所接納,在1960年提出參與“歐共體”的組建時,就直接被“歐共體”組織拒絕加入,這種情況直接持續到1973年,英國才與丹麥、愛爾蘭一起,作為第二批成員加入了“歐共體”。
由此可見,儘管英國經濟在歐洲與法、德兩國一起,共稱為歐洲經濟“三駕馬車”,在“歐共體”體系內部,英國的政治地位卻遠不如法國來的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連德國都不如。
這就導致了英國在參與“歐共體”以及後來的歐盟活動中,難以進入歐盟的“核心”地位,並最終導致了英國脫歐勢力的崛起。
從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開始,英國國內脫歐的聲音就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為此前英國首相威爾遜也曾經舉行公投,並根據結果繼續留在歐共體。
但是等到2013年前後,由於歐債危機的蔓延,英國不僅沒有堅定的支援歐盟,而且還為了私利否決歐元,不肯參加歐盟的危機救助方案,同時還反對歐盟的金融監管政策,結果導致雙方的相互信任降到歷史最低點。
正是由於歐盟與英國之間的相互猜忌,使得英國國內對歐洲的前途產生了懷疑,脫歐派勢力由此大漲,並在2016年啟動了脫歐公投,根據公投結果開啟了英國脫歐程序。
很顯然對於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當時歐盟各國都感到十分的震驚,因為英國再怎麼樣也是歐洲最強經濟體之一,英國脫歐對整個歐盟的一體化程序,無疑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衝擊,甚至有可能會導致整個歐盟體系的崩潰。
面對這樣的情況,法、德領導的歐盟在挽留無果之後,最終決定與英國以談判的方式,開啟協議脫歐程序。
很顯然,對於英國的脫歐決定,歐盟組織是十分憤怒和驚恐的,這不僅僅是因為歐盟體系內因此失去了一個“發動機”,更是擔心其他歐洲國家因此對歐盟的前途信心動搖,同時學習英國陸續開啟“退歐”行動。
所以在歐盟與英國的脫歐談判中,歐盟必須要給英國一個狠狠的“教訓”,通過打擊英國的方式,來嚇阻其他國家的脫歐念頭,以防止歐盟因為英國脫歐而導致崩潰。
從歐盟對英國脫歐行動的憤怒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歐盟與英國之前簽署的“脫歐協議”究竟有多苛刻。而這也正是這份脫歐協議,遲遲不能得到英國議會同意的主要原因。
到2016年啟動脫歐公投,到2019年5月份特蕾莎梅宣佈辭職日期為止,英國首相特蕾莎梅連續三次在英國議會提出脫歐方案,並報請議會審議和表決,但是最終都是以表決失敗而告終。
英國下議院議長伯考宣佈:“除非特雷莎梅對脫歐協議做重大修正,否則議會將不進行第三次表決,”這一結果直接重創了英國的脫歐派,並導致特蕾莎梅數年的辛苦化為流水。
事實上在此次英國脫歐程序開啟之後,不管成功與否,英國在歐洲的經濟、政治地位必然會遭到嚴重的衝擊,這已經是一個意料之中的事實了。
如果英國脫歐成功,那麼不僅在政治上將會成為歐盟戰略防範的主要物件,而且歐洲市場勢必會對英國關閉,或者有條件地允許英國進入,這必然會大大增加英國參與歐洲經濟活動中的成本。
而且英國在投入美國的懷抱之後,美國人也不可能把英國放在與自己同等的地位上來對待,對於美國人來說,英國只是美國對歐戰略上的一個重要支點罷了,其地位與亞洲的日本差不多,根本就不可能把英國當成自己小弟。
而英國即使脫歐失敗,歐洲也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與英國親密無間,這就像“出軌”的丈夫很難再獲得妻子的信任一樣。歐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繼續無條件信任英國,同時會在政治領域內繼續孤立、打壓和削弱英國,以確保英國不能再對歐盟的安全構成挑戰。
所以當英國正式開啟脫歐程序之後,無論最終的結果成功與否,英國在國際上的經濟、政治地位都將會因此出現一個大幅度的下降。所以特蕾莎梅在5月24號的演講中落淚,並不是毫無原因,而是在看到了自己的祖國在滑向衰落的深淵時,自己卻不能阻止,由此而產生的深深的悲哀和遺憾。
特蕾莎梅十分清楚,正是由於自己的失敗,導致現在的英國在歐洲與美國之間進退維谷,其國際影響力已經不能再和其他四位常任理事國相比,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連德國都不如,這樣的失敗很顯然是作為首相的她難以接受的,但事實已經如此,特蕾莎梅也就只能帶著遺憾,在6月7號收拾行囊打道回府了。
特雷莎.梅是自1900年以來,英國首相在位時間最短的一位,梅姨宣佈辭職時落淚,既是為了自己哭泣,也是為了大英帝國的哭泣,但是大英帝國會相信她的眼淚嗎?
5月24號,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唐寧街十號外講臺上發表了時長為五分鐘的講話,她對著全體媒體宣佈了一個決定,“我已經盡我一切所能說一幅一元支援脫歐協議,不幸的是我沒能做到我嘗試了三次,我相信堅持是對的,就算不成功的機率很高,但是現在我很清楚,對國家來說,最好的是由一位新首相來帶領大家,所以今天我宣佈,我將在6月7日週五辭職來選出繼任這。我這麼做是不帶任何怨恨的,而是心懷巨大的感激,讓我有機會為我愛的國家服務。”。
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特雷莎.梅真的是在脫歐問題上做出了很多努力,然而多次脫歐未成,居然“脫了相”。作為繼撒切爾夫人之後的第二位英國女首相,在宣佈脫歐計劃之後,遭到英國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對,甚至連他所在的保守黨都不支援,無奈之下,她只得同意撤回方案。
英國的脫歐問題,不僅僅是他們內部有很大的爭論,在歐盟內部,對英國也十分不滿,英國在中墅歐盟的過程中態度十分消極,不僅不使用歐元,還不參加歐盟的危機方案,反對金融監管,甚至對歐盟不信任,認為歐盟的一些政策會損害到英國的利益,總之就是英國在整個歐盟非常不受歡迎,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脫歐,繼續在歐盟待著也沒什麼意思,只是名義上是歐盟成員國罷了。
特雷莎梅作為英國首相,一直想把英國帶出泥潭,但是奈何一個脫歐協議已經把他搞得焦頭爛額,我看過他們在討論脫歐協議時的視訊,反對這確實非常不友好,特蕾莎.梅自己一個人脣槍舌戰的應付提問和質疑,但是就像你永遠也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既然他們認定脫歐不好, 特蕾莎.梅估計就算跪下來他們也不會同意脫歐。
特雷莎.梅的在位時間不長,在這短暫的任期中,她的主要工作都耗在脫歐問題上了。現在即將要辭職,肯定是有不甘的,也許她真的是為了英國著想,怎奈何“無力迴天”,哭泣是因為自己多年的努力沒有得到回報,是為了英國岌岌可危的未來而哭。
哪一個政治人物不想名留青史呢,何況她還是英國曆史上的第二位女首相,我想他也想成為撒切爾夫人那樣的人吧,但是卻因為脫歐問題而黯然離開,“妥協不是一個骯髒的字眼兒。”接下來的繼任者不知會把英國帶向何方呢?
(本文由風雲一點通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做為一個“愛國”的政治家,梅婆宣佈辭職時的眼淚,並不是她個人得失的表露,而是替“日落帝國”的一種悲哀,曾幾何時,日不落帝國領導了世界近一百年,在“大兒子”美國崛起後,自詡“貴族”的英國,還是不肯輕放下臭架子,凡事都要搶個風頭,我們從英國的入歐脫歐中,就能看出,大英帝國是多麼的自私自利。在卡梅倫因脫歐甩手不幹後,梅婆想借著女性特有的細膩,為英國從歐盟最後再摟上一把,然後再重回“光榮孤立”,但在忙了3年後,歐盟方面,在德國和法國的帶領下,歐盟對英國的脫歐,一直都不肯放鬆條件,而在英國內部,無論是反對黨還是“自己人”,都想借脫歐爭奪自己的勢力範圍,到現在,梅婆已經變成一個裡外不是人的蹩腳首相。
所以說,現在梅婆的內心真是百感交集,一是她執政這3年,一直都在為英國的“脫與不脫”,“硬脫還是軟脫”,而奔走呼號,二是通過英國脫歐的艱辛,讓她感到,內耗的大英帝國的進一步衰落,已無多日,因此,我感覺梅婆的眼淚,絕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得一失,而是在替整個英國在悲哀……
梅姨5月24日昨天含淚宣佈辭去英國首相職務,她內心是有不甘的,她這一屆首相干的太窩囊,接手來什麼也沒幹,疲於奔命的忙著英國脫歐,結果還是幹了個半拉子工程,英國脫歐毫無進展,自己倒壯志未酬身先死,拿自己的政治生命為英國脫歐祭了旗,英國脫歐充滿了戾氣,裡面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你要說英國為了自己的臉面,榮譽不願意混在歐盟集團裡當德國法國的隨從,難以唵下這口氣,想當初英國也是一呼百應叱吒風雲的大英帝國,連美國也對英國府首貼耳聽盡使喚,言聽計從,可一旦脫了歐光屁股走人,自己的英國必將四分五裂,分化成若干個國家,經過了幾年來脫歐麻煩一個接著一個,原來同意脫歐的人現在紛紛覺醒,變成了不願意脫歐,到底是硬脫歐還是軟脫歐,英國的工黨做為在野黨把梅姨逼上了絕路,工黨把脫歐問題政治化成了英國永遠也邁不過去的坎,英國的亂生像還僅僅只是開始,你能說這背後沒有美國的影子嗎?
梅姨落淚,是覺得自己辜負了國家和民眾,是對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奈。
我們先來看梅姨24日在唐寧街10號的新聞釋出會上說了些什麼:
“為了國家的利益,我是時候離開了,國家需要一位新的領導人。”
“我已盡我所能去說服議員支援脫歐協議,遺憾的是,我嘗試了三次,都沒能實現脫歐,這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遺憾,我也將為此永遠抱憾。”
“妥協不是一個骯髒的詞語”。
“我是歷史上第二任女首相,但不會是最後一位。”
“我現在心裡沒有不滿,只有無盡的感激,能有機會為我忠愛的國家服務。”
說完這幾句話後,梅姨就哽咽著轉身離去。
2016年7月13日,脫歐公投“意外”通過,前首相卡梅隆扔下了這個“爛攤子”選擇辭職,英國政壇陷入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梅姨受臨危受命,成為繼“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後的第二位英國女首相。
然而在梅姨的三年任期中,可謂是一路坎坷,脫歐協議接連被否,英國也成了現在這樣“半脫半不脫”的狀態。因為梅姨在幾次的關鍵談判中都沒有取得多數議員的信任,這也導致了梅姨的支持者越來越少,就在本月22日,英國下議院領袖安德烈婭·利德索姆也因為在脫歐問題上與特雷莎·梅意見不合提出了辭職。這是特雷莎·梅擔任首相以來,第36位請辭求去的保守黨官員(其中21人是因為脫歐問題)。
資料圖| 安德烈婭·利德索姆與特蕾莎•梅
下議院領袖提出辭職,壓垮了梅姨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所以她只能被迫選擇這種“不負責任”的方式來給民眾和議員一個交代。不過從梅姨的話語中能看出她對英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她沒有因為執政期間的重重困難對國家心懷怨恨,而是對能為國家服務感到自豪。
“妥協不是一個骯髒的詞語”,這句話說出了梅姨的心聲,是梅姨對英國民眾和政壇的一句忠告,也是梅姨一直想要做的事情,那就是讓英國實現有協議脫歐,即與歐盟保持經濟聯絡的情況下脫歐。現在英國強硬脫歐派崛起,英國下一步路雖然方向明確但是步履維艱。
梅姨這一哭,淚水中包含著太多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