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十資料2019-05-27 14:09:43
隨著美國頁岩鑽探技術的發展,國際能源格局正日新月異。繼美國宣稱實現能源獨立之後,EIA(美國能源資訊署)又表示,到2020年美國將成為能源淨出口國。
風水輪流轉,曾是美國石油最大供應國之一的沙特,如今卻罕見地開始進口天然氣,而進口來源竟然是美國,這一舉動很可能是國際能源格局進一步改變的標誌。據華爾街日報5月22日報道,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沙特阿美(Aramco)已經跟美國森普拉能源公司簽訂購買LNG(液化天然氣)協議。
這兩家公司表示,沙特阿美的子公司沙特阿美服務公司和森普拉的子公司森普拉液化天然氣已經簽署了一份框架協議,預計雙方最終將敲定一份為期20年的最終銷售和採購協議,並將LNG年出口量達到500萬噸的亞瑟港專案囊括在內。
問題是,為什麼沙特會有出現這種"不尋常"的舉動呢?
世界能源委員會的資料顯示,2014年沙特天然氣產量為102.4億立方米,這不只是沙特連續第5年增加天然氣產量,而且還令沙特成為全球第八大天然氣生產國。
另外,從儲量上看,截至2014年沙特天然氣已探明儲量為8488.9億立方米,在全球各國天然氣探明儲量中排名第六,而今年3月份沙特能源部長法利赫又表示,該國在紅海發現了大量的天然氣,雖然目前未公佈其規模,但是必然能鞏固沙特作為天然氣儲備大國的地位。
既然沙特的天然氣蘊含量和產量都這麼多,為什麼還需要進口天然氣呢?
事實上,沙特雖然在全球石油出口大國中"必須擁有姓名",但是在天然氣出口排行榜上卻不見蹤影。2017年的資料顯示,沙特石油出口佔其總出口高達65%,成品油出口佔比也為8.3%,而天然氣出口占比卻僅為2.6%。
這還是在沙特多年持續增加天然氣產量的情況下才取得的成就。據世界能源委員會的資料,2014年沙特以全球第八大天然氣生產國聞名,殊不知該國同時也成為全球第五大天然氣消費國,消費量達到108.2億立方米,佔一次能源消耗總量約40.7%,高於同年的天然氣生產量。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在沙特的實際GDP中佔比達到30%至40%,這還不包括其經濟中依賴石油的其他部門或行業(如成品油、化工產品等),這種嚴重依賴石油的經濟也存在著非常大的脆弱性。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沙特就一直將減少對石油資源的依賴視為政府的目標之一。
直至2016年4月,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ad bin Salman)終於提出"沙特2030願景"。該計劃旨在減少沙特對石油的依賴,實現經濟多元化,並加大對衛生、教育、基礎設施、娛樂和旅遊等公共服務部門的投資,最終目標就是加強制造業的發展,增加與各國之間的非石油工業貿易,從而實現經濟轉型。
而從歐美和中國工業化階段對能源的需求可見,如果沙特想要大力發展非石油工業,那麼其對能源的需求必然將急劇加大。2014年沙特天然氣消耗佔該國能源消耗總量已經逾四成,隨著世界一次能源消耗重心持續轉向天然氣,沙特國內對天然氣的需求恐怕也將繼續加大。
就算拋開工業發展需要不說,"沙特2030願景"中也明確表示,該國在實現經濟多元化的同時,也將繼續推進油氣行業國產化,將其比例從40%提高到75%,並且在建設一座能源新城市的同時,將天然氣的產量提高一倍,建設全國天然氣管道網。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2030願景"原本就不怎麼被國際社會看好,2018年又因"卡舒吉案"而橫生枝節。此前薩勒曼就曾前往美國,其他說服美國的科技巨頭和華爾街的投行參與其發展計劃,而被"卡舒吉案"一鬧,美企與沙特的談判就停止了,並且還暫停與沙特的聯絡。
這令"沙特2030願景"的前景蒙塵,因此,沙特阿美突然從美國進口大量天然氣,只是為了滿足國內需求的猜測似乎並不太能讓人信服。
除了國內需求說之外,還有一種猜測,就是認為沙特此舉是想向美國示好。
如上所述,此前沙特因"卡舒吉案"跟美國鬧得不可開交,美國為此一度考慮要通過NOPEC法案(即反石油生產和出口卡特爾法案),該法案一旦通過,將為美國起訴歐佩克組織或成員國通過限產來提高油價的做法鋪平道路。
得到訊息之後,沙特也非常憤怒,當時美國正致力於壓低國際油價,而沙特則看中這一軟肋,威脅將油價抬高至100美元/桶甚至200美元/桶,認為這將會令美國及全球的經濟陷入衰退。
當然,沙特手中最重磅的武器,還是"石油美元"。今年4月份,路透社就曾援引知情人士稱,如果美國敢通過NOPEC法案,沙特就會放棄"石油美元",而這很可能是美國最害怕的事情了。
最後,雙方僵持不下,美國只能"選擇性失憶",讓事件不了了之。但是,兩國之間的親密合作關係卻因此出現了一些裂痕,沙特為了繼續推進"2030願景",只能轉向亞洲,並將目光放在中國完整的產業鏈上,需求中國的支援了。
儘管如此,沙特仍公開表示,對於沙特而言,沒有什麼國家能取代美國。那麼,沙特向美國大量購買天然氣是否是為了討好美國,讓兩國之間的裂痕得以修復呢?
這種可能性其實是比較低的。因為目前美國已經實現能源獨立,甚至即將變成能源淨出口國,這令美國從曾經的生意夥伴變成了競爭對手。沙特的能源霸權已經因為美國的攪局而大大削弱,如果此時還為了示好美國,向美國進口天然氣,結果將會是進一步犧牲自己的能源霸權,這無異於飲鴆止渴。
另外,跟購買天然氣相比,加大購買美國汽車、飛機、農產品或者軍工產品,效果可能更好,而且也不用以犧牲自己的能源霸權為代價。因此,這一猜想可能不太講得通。相反,潛在的修復關係可能是沙特阿美進口美國天然氣的利好結果之一而已。
目前來看,沙特阿美大舉購買美國的天然氣,最有可能的是為了轉手出口到其他國家。
此前沙特阿美的CEO就曾表示,未來10年該公司將投入1500億美元用於增加LNG產量,使該國成為主要的天然氣出口國,而向美國購買天然氣很可能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之一。
據統計,在全球前十大天然氣生產國中,沙特排名第八,低於美國、俄羅斯、伊朗、卡達、加拿大、中國和挪威;從消費上看,美國、中國、日本、印度的天然氣消費量則名列前茅;而從出口方面來看,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卡達等國則數一數二,而昔日石油霸主沙特卻榜上無名。
在控制了數十年的能源霸權之後,如果突然發現自己手上權力完全消失,任誰都無法接受。因此,為了繼續維持其能源霸權,沙特就必須想方設法增加天然氣出口,爭取其日後在天然氣市場的話語權。
不過,這種猜測也存在很多不認同的聲音,認為沙特阿美如果轉手出口,那麼中間肯定要抬高價格,既然如此,買家還不如直接向美國購買更划算。
這話乍一聽挺有道理的,但是考慮到能源安全已經成為各國安全的重要構成部分,就沒有哪個國家會單純依賴一個國家,尤其還是像美國這樣隨意翻臉的國家。為了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各大進口國只能想方設法使其能源供應來源多元化,因此,如果沙特也開始出口天然氣,想必各國也願意購買。
另一方面,目前國際天然氣市場還未形成統一的天然氣定價機制,而是分成了北美與英國的競爭定價機制、歐洲大陸與油價掛鉤的定價機制、俄羅斯與中亞的壟斷進出口定價機制及東北亞的日本進口原油加權平均價格(JCC)掛鉤機制。
從這四個機制來看,東北亞在天然氣定價方面基本沒有什麼話語權,基本只能"任人宰割"。而隨著北美"頁岩氣革命"的爆發,天然氣產量大幅增加,國內需求基本飽和,而美國又採用競爭定價,加上其開採成本非常低,這就令美國的天然氣便宜了很多。如果不考慮"過路費",美國與亞洲天然氣市場之間就存在著極大的套利空間。
資料顯示,2018年美國亨利港天然氣現貨年均價格為3.16美元/百萬英熱單位,英國NBP為8.0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而東北亞LNG進口年均價格卻達到9.1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幾乎是美國天然氣價格的3倍。
因此,沙特可以通過較低的價格購買美國的天然氣,轉手以其壟斷進出口的定價賣給亞洲國家,中間也必然存在著套利空間。不過,有這麼好的生意,森普拉為什麼不自己經營,而願意賣給沙特呢?
一方面,如上文所述,各個進口國為了保障能源安全,並不會大力購買美國的產品,因此這些天然氣開採商其實也存在著對產品滯銷的擔憂的;另一方面,儘管目前市場對天然氣未來價格的預期都非常高,但是隨著新興國家的崛起,"頁岩氣革命"並不只是會發生在美國,萬一未來亞洲國家也出現類似的事件,那麼將成為"黑天鵝事件",直接打擊天然氣價格,這種風險有時也是致命的,這些很可能也是森普拉擔憂的問題。
與自由競爭的美國開採商不同,沙特已經從多年來壟斷油價的做法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只要手中有足夠的天然氣,就可以如法炮製,壟斷天然氣從而控制其價格,再度加強其能源大國的地位。
綜上所述,沙特阿美這種罕見的舉動,極有可能是在為將天然氣轉手賣給其他國家做準備。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對外依存度高達45.3%,預計未來還將繼續高速增長。這就意味著,中國可能成為沙特天然氣轉手的最大目標。
對於沙特阿美的這一舉動,中國應該保持警惕嗎?答案是應該。
且不說沙特與美國之間錯綜複雜又親密的關係,僅僅從美國最近在全球掀起的新一輪風暴就可以看出,就算是間接從美國進口,也難以逃脫其魔掌,更不要說這些天然氣是存在於美國港口的了。
如今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和第二大消費國,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對天然氣的依賴也將越來越大。那麼,對於沙特阿美的新舉動,中國應該如何應對呢?
(1)既要購買,又要保持高度警惕。對於中國來說,天然氣進口多元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沙特阿美正式出口天然氣,在價格公道的情況下,中國可以大量購買並儲存起來,但是不應對其形成依賴,而應準備好退路,防止其突然停止供應帶來的負面影響。
(2)繼續努力爭取天然氣定價權。目前,東北亞地區的JCC定價機制已經不太契合市場現狀,但是目前沒有新的能令供需雙方都滿意的定價機制出現,因此東北亞地區只能通過設定JCC的"地板價"和"天花板價"來規避風險。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力量上升,中國也應該繼續爭取在天然氣市場上的話語權;而從地理位置(東北亞和中亞的樞紐)、天然氣消費量和增長潛力等方面來看,中國也具有非常大的優勢。一旦中國也擁有定價權,就能在進口價格上獲得更多優勢,從而提高國內產業的競爭力。
(3)建立"消費者聯盟"。最近有訊息稱,同為能源進口和消費大國的印度,正有意同中國一起建立"消費者聯盟",這種做法其實值得嘗試,因為對於任何商品來說,沒有買家就無法實現其價值,通過建立"消費者聯盟",中國等能源進口國在講價時也將有更大的話語權。
(4)大力提高開採技術並降低成本,實現自給自足。最近中國科技巨頭從美國的做法中吸取到最大的教訓,大概就是要有自給自足的能力。資料顯示,中國頁岩氣可採資源量居世界第一,達到21.8萬億立方米,但是目前只能開採出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一方面,這是因為頁岩氣本身開發難度非常大;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開採技術還不成熟。因此,中國亟需提高開採技術,最終和美國一樣,實現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