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院士:華為聯想這30年來猶如龜兔賽跑

2019-05-27 15:20:30

2018年12月23日,在第十二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發表《科技人員與保護》的主題演講。在對比了聯想與華為的發展經歷,他說,華為聯想這30年來猶如龜兔賽跑。

倪光南院士:華為聯想這30年來猶如龜兔賽跑

關於倪光南和的爭議眾所周知:1993 年,柳傳志和當時的聯想總工程師倪光南之間出現裂痕。倪光南主張先不要管市場,發展,研究晶片,市場可以慢慢培養,也就是“技工貿”;柳傳志認為這只是浪費資源,聯想還是應該走市場路線,先把銷售做好,也就是“貿工技”。像倪光南這樣當年為聯想研發出“漢卡”,並且拿下了AST的中國區總代理的資格,而倪光南為聯想智慧財產權的辛勞付出,卻不能換來聯想的一點股權。

那麼,該不該把聯想與華為放在一起比較呢?柳傳志曾說," 像任正非,像華為,確實走出一條非常獨特的道路,這點我覺得我們做不了,這點是他的長項。華為確實把技術鋪在前頭,敢於用大量的投入去走,確實在全國獲得了成功,他的膽量和氣魄是我所沒有的。"董事長兼CEO曾表示:“把聯想和華為做比較不公平,因為大家在不同的行業,無法進行對比。”

但是網友並不買賬,聯想和華為都是國內數得著的高科技公司,怎麼就不能一起比較了?聯想成立於1984年,成立時間比華為早三年,脫胎於北京中科院計算所,明顯比華為具有更強的先發優勢。1987年,華為在南油新村的一所破舊民房裡成立。在過去30年的時間裡,聯想和華為走出了不同的兩條路。在1988-1995第一階段,聯想的“技工貿”勝過了華為的“貿工技”,在1995年,聯想銷售額67億元,是華為的4.5倍。而從1996到現在的第二階段,華為的“技工貿”勝過了聯想的“貿工技”,2001年,華為銷售額超過聯想,截至2018年12月22日,聯想市值81億美元,而華為估值已超4000億美元,二者差距接近50倍。資料顯示,今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我國入榜企業就高達120家。1984年成立的聯想,2018年卻滑落到240名。華為1987年成立,2018年上升到72位。

倪光南院士:華為聯想這30年來猶如龜兔賽跑


這就是倪光南院士比喻的新龜兔賽跑,華為聯想這30年來猶如龜兔賽跑,最終默默研發堅持不斷搞創新的華為跑在了前面,而那個聰明的只看到眼前利益的兔子遠遠落後了。與此同時,華為在國內也深受消費者信任與喜愛,華為的輝煌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的。前不久,在全國工商聯釋出的“2018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全名單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6036.21億元的營業收入再次蟬聯榜單之首。

而在美國《財富》雜誌釋出最新的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單,華為排在了第72位。目前在全球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二,僅次於三星,在蘋果之前。在國內市場,華為手機穩坐第一的寶座。

目前的聯想狀況到底如何呢?根據IDC釋出的的資料顯示,2018年三季度全球PC(個人電腦)市場,聯想份額為24%,排名全球第一。惠普以22.8%名列第二,第三至五位依次為(17%)、巨集碁(7.2%)和蘋果(7.1%)。聯想在第三季度的奪冠也意味著,該公司成功打破了惠普繼2017年第一季度以來連續六個季度穩居全球PC市場首位的紀錄。在整個手機市場出貨量呈負值的大環境下,2018年出貨量增長近80%。與此同時,近半年的粉絲增長量高達661%。

倪光南院士:華為聯想這30年來猶如龜兔賽跑


近日,旭日大資料公佈了2018年Q3季度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排行榜。這份排行榜相對比較全面,共集中調查了25個國產品牌手機的出貨量。在這份榜單中,前三甲分別為華為、OPPO、VIVO,其中華為和榮耀排名第一,出貨量高達5601萬臺;OPPO位居第二,VIVO位居第三,其出貨量都在3000多萬臺。由資料可知,第一和第二、第三拉開了很大的差距,具有絕對的優勢地位。緊隨傳音後的便是傳音、小米,小米的出貨量與傳音差不多。聯想手機出貨量竟然也有1000多萬臺,但和前五名相比,聯想的出貨量還是太少了。

但是,企業的規模和業績只是一方面,國內消費者擔心的還是企業的創新能力和長遠發展潛力。如果一個企業過分依賴併購、外延式的擴大規模來做出業績,說服力也並不算強。不高度重視研發的企業,長遠前景也堪憂。聯想2015-2016財年研發費用投入為14.91億美元,2016-2017財年聯想集團的研發費用投入為13.62億美元,而到了2017-2018財年聯想集團的研發費用再次下滑至12.74億美元,連續第三年研發投入走低。聯想銷售方面的手筆倒是越來越大,在2017-2018財年半年期中6億美元的研發費用,聯想銷售及分銷費用為14.6億美元,行政費用為8.47億美元。這種趨勢還在加強。下一個季度中,聯想的銷售及分銷費用、行政費用分別上漲至22億、13億,研發費用只有9.46億。

反觀華為,過去十年華為累計投入了3940億人民幣的研發費用,每年的研發費用保持超過20%以上的增長率,按此速度,今後三到五年內華為的研發費用可能會排到全球第一位。有資料顯示,華為去年研發費用為900億,是聯想的10倍。截至2017年12月31日,華為累計專利授權74307件;申請中國專利64091件,外國專利申請累計48758件,其中90%以上均為發明型專利。5g專利數量方面,截至目前,力挺Polar碼的華為排在第一,專利資料達到了49.5%,我們熟悉的高通排在了第四位,專利佔比只有5.8%,遠遠落後華為。

眾所周知,聯想沒有自主研發的晶片、系統等硬體設施,無論是收購IBM打造的ThinkPad、還是收購摩托羅拉打造的Moto X,均通過買入別人技術成果,進行加工拼湊來推出自家旗艦。正因如此,聯想也不斷被外界質疑沒有核心技術。2018年9月11日,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在一則專訪中又重新提到了這一問題,當被問及“當年聯想為何不敢投資晶片”的時候,柳傳志迴應道:“是因為當時民企的底蘊不夠豐富,投了晶片若干年以後才能見到回報,而且還極有可能投錯。”“當一個企業年利潤只有10億元的時候,你讓它年年用20億美元去做晶片,根本沒有底氣這樣做。”

柳傳志還表示:“直到2001年聯想集團的總收入也不過才192億港元,純利潤不到10.26億港元,如果聯想要拿出全年利潤才有可能投出一條生產線的十六分之一,相信只要不是敗家子的企業家都不會這樣做,這不是愛國而是禍國。不但聯想不會這樣做,同樣紫光、同方以及全世界的企業都不會這樣幹。”

創新力才是現在時代的主流。正像倪光南院士講的,目前,智慧財產權使用費逆差很大,進口費大大超過出口費。目前來看,1/4的智慧財產權使用費是美國進口的。我們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大力發展自己的智慧財產權。我國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在這些方面都有了相當的貢獻,但是比重比較小,而發達國家,我們看美國,相應的貢獻就大很多,我們看到美國這些產業對GDP的貢獻達到30%以上。中國經濟模式需要轉向創新驅動,需要以資本市場扶持創新型企業,讓大型科技公司能夠在資本市場做強。




熱點新聞